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为进一步推进国际航运减排进程,国际海事组织(IMO)敲定了减排三步走战略,并制定了雄伟目标——到2050年实现零碳。然而就目前行业现状而言,绿色技术措施尚在研究中,零碳燃料也还未普及,想要实现IMO制定的目标,无论从时间还是操作难度方面都存在巨大挑战。那么,相较于其他措施,成本与时间优势明显的碳捕获与封存技术会是苦苦寻觅脱碳路径无门的航运业的最佳选项吗?船上又该如何进行碳捕获?脱碳塔真的要来了吗?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碳抵消(Carbon Offsetting),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种让组织通过投资外部气候保护项目来补偿其碳排放的概念。然而,与之相对应的碳嵌入(CarbonInsetting),大家了解多少呢?与碳抵消不同的是,碳嵌入是在同一个产业内部减少碳排放,投资的环保项目以及所产生的减排效果都是在同一条供应链上。目前,通过与德国物流集团DHL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航运业碳嵌入服务市场领导者Good Shipping已经成功将这一新兴减排理念付诸实践。2022年11月,  相似文献   

3.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降低由于人类活动加剧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节能减排成为全世界人类的共同应对议题。2020年,第75届联合国大会明确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会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即在2060年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相关数据研究调查表明,我国交通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全社会碳排放总量上占比达到了11%,由此交通运输行业也成为减排的重要行业之一,除了需要相关政策来改善交通运输的产业结构,还需要基于交通管理这一角度,协调好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文章针对双碳目标下的交通运输管理展开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管理策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齐可仁 《水运管理》2023,(2):11-14+42
在当前全社会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为探索苏北运河碳中和的实现路径,通过碳足迹追踪计算,分析苏北运河碳排放构成和减碳潜力。通过分析可知,苏北运河在航行船舶、岸电建设及日常生产运营方面的减碳潜力较大,可采取多项措施实现节能减排;同时,应加快建立碳核算机制并制定相关法规标准,加强科技创新和宣传力度,期使苏北运河碳中和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5.
正近期,海事界争论和期待已久的IMO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短期减排措施终于有了明确进展,11月中旬召开的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第75届会议正式批准了由技术能效指数(EEXI)要求和营运碳强度评级机制(CII Rating)构成的船舶短期减排新法规。该方案一经公布就在业界引发热议。  相似文献   

6.
碳关税的深层逻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飞 《中国船检》2009,(7):70-73
突然间,碳关税成了热门话题. "碳关税"概念的重新抛出,似乎表明美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的传统立场发生了重大转变.然而,美国的做法却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原因何在?绿色外衣下隐藏着什么样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7.
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18年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提出了在本世纪内实现国际海运温室气体零排放的愿景.水路运输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推动水运领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是加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碳强度指标是国际航运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的核心问题.结合最新的国际航运碳强度规则,介绍两类碳强度指标,阐述船舶CO2排放量和运输工作量的各种计算方法,重点探讨不同碳强度指标的计算问题以及各种指标的应用场景和利弊.最后对未来的研究重点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9.
刘洪波  汪锋  张志平 《水运工程》2011,(Z1):123-125
为了解决轮胎吊(RTG)油耗高、噪声大、污染环境等问题,国内许多港口对集装箱堆场的RTG进行了"油改电"改造。结合上港集团外高桥港区码头作业系统节能减排改造示范工程,论述了几种常见的RTG"油改电"接电方式,并对适合上海港外高桥港区特点的高架滑触线RTG"油改电"关键技术及节能减排效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港口节能减排中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碳达峰"和2060"碳中和"战略目标,并对国际社会做出庄严承诺的大环境下,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的交通运输业,如何高质高效且成本可控地达到或率先实现"双碳"目标,是摆在全体交通人面前的一项政治任务。承担全球物流总量90%的国际海运业,既面临着日益严格的国际性行业减排目标的双重压力,也面临着国内双碳政策的约束。在这个领域率先建立"双碳"评价体系,可以借鉴国际实践和经验,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国内方案,助力交通运输行业实现"双碳"目标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随着行业绿色进程的持续推进,尤其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对于船舶能效的要求越来越高,包括船舶能效设计指数(EEDI)第三阶段的实施时间的提前,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和碳强度指标(CII)的强制生效,让行业减排压力不断增加。行业亟需能够快速实现减排的措施。古老却具备可快速应用、且零排放的可再生能源风能推进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实现减排降碳的优选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国际海事组织提出至2050年将国际航运业的温室气体排放至少降至2008年的一半,中国也做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承诺。航运业尤其是远洋航运减排脱碳最有效、最根本的途径是使用碳中和或零碳且经济可行的绿色能源作为动力。绿色甲醇为当下可用的、适合远洋航运的最佳脱碳燃料之一。文章分析了绿色甲醇动力船舶应用现状、绿色甲醇价格及供求关系等要素,并提出船东需积极行动起来在航运脱碳中抢占先机。  相似文献   

13.
正LNG在航运业转型及两碳目标背景下的定位和终极使命究竟是什么?近年来,选择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船用燃料来实现减排一直备受关注。近日,世界银行(WorldBank)发布最新报告并警告称,希望成员国不要在支持将LNG用作国际航运业的船用燃料的基础设施和相关政策上投资。该报告一出,即可引起行业热议,LNG在航运业减排中的"角色定位"话题被再次推上风口浪尖。  相似文献   

14.
班轮运输中船舶航速快,燃油消耗费用在成本中占比高.因此,与燃油消耗量密切相关的“海运温室气体减排市场机制”的实施将使班轮运输受到的影响较其他运输方式大.为研究减排市场机制对班轮经营的影响,比较了目前在国际海事组织讨论的三类主要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分析了它们对海运运输成本的影响途径以及因实施海运排放交易体系(METS)和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基金机制(GHG FUND)而产生的碳成本.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集装箱班轮航线经营中不同船型、航速情景下,实施市场机制产生的碳成本随燃油价格和碳价格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班轮航线上,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而降低航速,尽管使投入船舶增多,但整体营运效益得到改善.高速、大型船舶减速后带来的成本降低效应比小型、低速船舶来得大.  相似文献   

15.
双碳背景下的绿色港口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作,干散货码头是港口绿色发展、节能减排的核心和关键,更需要系统谋划、分期实施一、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要求2020年9月,我国宣布新的碳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CO_(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相似文献   

16.
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NACKS)成立以来,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全面建设节约型企业。十年以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措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逐步建起了花园式环保工  相似文献   

17.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进一步硬化节能减排降碳指标、量化任务、强化措施。预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达到4.5万亿元。  相似文献   

18.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AVL-FIRE对柴油机缸内燃烧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研究标准喷油量和标准含油量2种工况下不同掺水比例对于乳化油燃烧放热率、缸内温度、压力、NOx、碳烟等影响.研究表明柴油掺水乳化能够降低其燃烧产生的碳烟量,与纯柴油相比最大可降低43.8%碳烟排放,减排效果明显;标准喷油量下随着掺水比例的...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航运界正全力朝着低碳和脱碳目标前进,以应对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集装箱船是国际航运主力船型,其脱碳趋势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IMO最新公开的2019―2022年国际航行船舶营运碳强度指标数据,系统梳理集装箱船营运碳强度指标数据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虽然航运业采取强有力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尤其是从营运碳强度来看,减排趋势较为乏力;集装箱船碳减排趋势不明朗,船舶大型化对提升船队整体能效的作用有限,并且大型船舶比小型船舶更易受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航运业环保法规要求越来越严格,业界的减排脱碳意识也日益增强,不少货主、船东和其他价值链参与者纷纷作出减排承诺,揭晓了各自的脱碳目标和行动。在积极开发清洁替代船用燃料的同时,业界也在大力探索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在此过程中船舶航程优化措施应运而生,许多海事技术公司开始研发推出基于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脱碳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