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确保既有工程运营及后建工程施工的安全与稳定,以广州地铁13号线西场站—彩虹桥站区间盾构隧道施工下穿德坭立交桥桩基工程为依托,提出竖井+暗挖通道提供作业空间的桩基托换设计与施工方案,包括托换承台、托换梁、顶升、固结、截桩等施工的详细实施方案与策略,建立桩基托换施工过程及施工后桥墩沉降、桥墩倾斜、托换梁梁端位移、梁端与梁中相对位移以及裂缝发展等监测方案,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竖井+暗挖通道的桩基托换设计、施工方案是可行的,桩基托换过程中未发现肉眼可观测的裂缝发生,裂缝最大宽度小于0.18mm,顶升过程中结构受力稳定、沉降在可控设计范围内,最后给出相关桩基托换设计和施工建议,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铁施工中对地面桥梁桩基的洞内托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物地基桩基础托换一般在地面进行,在隧道洞内进行桥梁桩基托换较为少见.文章针对北京市南护城河立交桥侵入地铁区间隧道的桩基础进行的隧道洞内托换,提出了一套隧道洞内桩基托换技术.数值模拟结果和工程施工实践证明,在隧道洞内对侵人隧道净空的地面建筑物桩基础进行托换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桩基托换作为地铁隧道施工中的一个重要施工环节,其施工质量将直接关系到既有建筑物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隧道施工质量,基于某工程实例,从托换基础开挖、托换桩及承台施工、既有桩基界面处理及植筋、托换受力体系转换等角度对地铁隧道施工中桩基托换技术展开详细研究,对于类似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盾构隧道穿越2号线隧道的地铁监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上、下行隧道在人民广场站从运营中的2号线隧道上部净距1.3 m处(呈“井”字形)斜交穿越施工,通过对该工程施工进行深入的分析论证,制定了科学严密的施工组织设计和信息化施工方案以及安全控制预案,有效地控制了2号线该穿越点隧道结构的沉降与隆起,并使其处于稳定状态,确保了2号线的安全运营。为类似工程积累了宝贵的设计和施工经验。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轨道交通2、10号线南京东路站为“厅-厅”通道换乘,介绍了10号线车站建筑的组成、车站总平面、站厅层、站台层、设备层、换乘通道以及车站附属建筑的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8.
9.
10.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10号线龙溪路站基坑工程具有施工难度大、搬迁管线多、环境保护要求高等特点,详细分析、介绍了该工程所采用的有针对性的施工技术。通过对地下连续墙、盖板以及地基加固与支撑所制订的合理的和几经优化的施工方案及技术措施,精心施工,仔细监测,克服了众多困难,最终使工程顺利竣工。 相似文献
11.
上海老城厢豫园的发展受到了现有交通环境的制约。依托轨道交通10号线豫园站的建设,实施和整合地下空间的开发,可直接解决该地区交通客流和商业客流拥挤的矛盾。介绍了豫园地区地下空间总体设计思路,对总体布置、夹层布置及预留大通道设计等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上海市轨道交通10号线溧阳路站南端头井深基坑开挖承压水处理的工程实例,研究分析了水平隔断承压水的作用与优势。通过分析比较,采用了在基坑底部进行水平封堵承压水的技术方案,有效减小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确保了轨道交通4号线区间的运行安全。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动态风险管理在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动态风险管理的形成及相应的管理内容和框架。结合上海轨道交通4号线修复工程中的超深基坑工程,通过将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相结合,制订了动态风险管理的措施,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践之中:修复工程的顺利竣工,证明了动态风险管理确实能够起到有效地控制工程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沿线环境以及轻轨车站的特点,介绍了该工程车站建筑的设计特色,并对设计布置做了多方面的探讨,包括车站功能完善、规模控制、设计方法、建筑造型、结合环境以及投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5.
16.
对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广兰路站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车站的规模控制及消防疏散的设计思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18.
上海市东西通道工程与轨道交通14号线共用一个走廊,均布设在沿线条件十分复杂的浦东大道下。如何进行合理的一体化布置是做好本工程的关键。结合两工程特点,从交通功能、结构合理性、对环境及交通的影响、工程量、车站布置以及分期实施情况等方面对一体化布置方案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推荐意见。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上海轨道交通7、8号线耀华路站建筑设计,分析论述了其换乘方式、建筑空间布置、文化定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车站建筑装修设计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