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我国的GDP增长连续多年达到7%以上。目前,经济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贸易总量排名世界第四,吸引外汇排名世界第三;中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仅次于美、日、德,已居世界第四位。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速度之快更是超出了业界的预料,从1953年到1992年达到100万辆产量经过了近40年;从1992年到 相似文献
4.
5.
6.
2008年世界500强丰田汽车取代通用汽车跃居全球汽车企业首位,预示着世界汽车跨国集团的格局正在变化。为应对激烈的竞争,汽车跨国集团均制定新的中长期规划。通过未来3~5年的调整,世界汽车跨国集团的格局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中国汽车行业与国外合资合作的企业近年来有了迅速的发展,这些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产品等情况都是广大读者有兴趣了解的。另外,国外对这些企业又是怎么看待的,有些什么了解和评价也是大家想知道的。我们根据国外权威机构出版的资料编译了这篇文章(文内的一些数据、资料未经核实),提供给大家作一参考。 相似文献
8.
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及签约的合资项目有18家,合资企业数同比增长157.1%,其中汽车整车企业2家,零部件企业13家,另外3家涉及到汽车销售公司重组、大学与国外科技公司合作及与国外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外商独资企业8家,国内企业联合与重组的有11家。 相似文献
9.
10.
1.中外汽车企业合资合作情况概述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新签约成立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与合资项目有27家,其中签约成立中外汽车合资企业有12家(汽车整车合资企业3家,摩托车整车企业1家;汽车零部件合资企业5家;涉及技术、与高校合作、汽车能源等领域合资企业3家),签订的中外汽车合资项目有15家(汽车整车合资项目3家, 相似文献
11.
13.
近三年来,在我国汽车行业联合与重组中大企业集团的作用不容忽视,他们为了生产的布局、市场的占有以及其他更加适应市场竞争的目标,纷纷加大整合步伐。如:一汽与海马成立的一汽海马汽车有限公司,涉及资金12亿元;一汽夏利利用天汽销售公司所欠应收款收购天汽销售公司;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合资企业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加入WTO后,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如何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应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生存环境,如何面对强大的跨国公司,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重要问题。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处在发展的十字路口。1我国汽车工业合资合作概况近年来,面对中国这个潜力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汽车核心6 3跨国巨头蜂拥而至。目前,世界汽车产业排名前10位的汽车集团无一不在中国建有汽车整车合资企业。在中国有代表性的中外汽车合资企业见表1。此外,外国… 相似文献
15.
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不寻常的30年。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20世纪70—80年代艰难的自主摸索、80—90年代的大范围合资和90年代-21世纪初的自主群飙3个阶段。面对纷繁的中国汽车企业,广大消费者可能一时无法弄清汽车企业之间的归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3年,我国汽车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势头,1-11月份全国汽车生产超过400万辆,销售达391.75万辆,同比增幅均在30%以上。与汽车市场的强势增长相对应的是,各跨国汽车公司继续对中国市场投入极高热情,没有项目的迅速在2003年敲定合资合作项目,有项目的则加快项目进展并纷纷追加投资、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车产业经过改革开放,大部分汽车企业走上了与外资合资合作的道路。与此同时,外一文化与本土文化也发生着愈加激烈的碰撞,裂变和融合。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摆在中国汽车产业面前一个意义深远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WTO已经来临,我国轿车企业直面全球化的浪潮。由于全球汽车工业生产过剩、技术挑战、资金实力、地域分布、文化融合等因素,促使国外汽车巨头在进入中国时寻求本地的合作伙伴;我国轿车企业也籍此从海外引入资金、技术、管理和服务。中外品牌、生产、销售的融合将成为近年来我国轿车企业发展的潮流和趋势。现整理出国内部分汽车集团与海外汽车巨头和国内乘用车企业的脉络关系供读者了解和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一汽集团 1.2002年8月29日,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正式签署双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实现中高档轿车、微型车、中高档SUV三个领域进行合作,预计2010年年产销可达30~40万辆。一汽集团通过与丰田合作,在近几年内将汽车产量增加到100万辆,丰田希望通过与一汽合作,将其在中国市场份额提升到10%。该协议主要内容:在天汽原夏利公司及天津丰田公 相似文献
20.
合资经营作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一种主要方式,在汽车工业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分析了十几年来合资经营这种合作方式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