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氧化催化器(DOC)出口温度控制是实现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控制的关键。本文介绍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氧化催化器出口温度控制方法,首先结合DOC系统的实际特征以及DOC传热及化学反应特性建立了一阶延迟DOC出口温度模型,然后在温度模型基础上基于神经网络建立了DOC出口温度预测模型,最后将DOC出口温度预测值作为闭环反馈输入建立反馈控制器计算HC喷射量进而控制DOC出口温度。本方法采用整车试验中连续变化工况来验证,试验结果表明DOC出口温度在DPF再生过程中控制在600±20℃范围内,满足DPF精确再生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
三元催化转化器工作效率的双氧传感器监控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汽车上安装三元催化转化器监控系统是为了及时的发现催化器的故障,并提醒车主进行必要的检修寻找导致催化器工作效率下降的原因,从而保证催化器始终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众所周知,在汽车上直接使用废气分析装置来检测三元催化转化器的转化效率是不切实际的,即使可以这样做其成本也是相当高的。因此,世界各大汽车制遗商及研究机构都致力于寻求一种间接评价催化器工作效率的方法。他们期望在一些较为容易测得的参数与催化器工作效率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然后通过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来评价催化器的净化效率。  相似文献   

3.
《重发科技》2010,(2):44-46
一、柴油机后处理技术研发的最新动态 1.降低HC和CO排放的新方案 Emitec公司提出了一种崭新的方案——Pre Turbo Metalit,即在增压器前安装一个小型的氧化型催化器。该方案不仅可以使柴油机满足Euro V或者更严格的排放法规,而且还可以降低整个催化系统的成本。在增压器前端安装氧化型催化器,  相似文献   

4.
柴油机微粒捕集器复合再生策略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起燃器+燃油携带催化剂+氧化催化器的微粒捕集器再生方法,介绍了该再生系统的设计:出了查询转速-负荷-背压三维脉谱图的再生时机判断策略:立了以温度极限与温度分布均匀性为控制目标的再生温度控制策略.台架颗粒物加载和再生试验结果表明,再生系统中的燃油携带催化剂能有效降低颗粒物着火温度,系统能准时进行再生提示,过滤体内温度分布均匀,再生效率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5.
微粒捕集器结合氧化催化器是被广泛采用的柴油机后处理技术路线.本文中设计了一套燃油雾化喷射系统,可更好地协助氧化催化器工作,将发动机的排气温度提升到微粒的起燃温度,台架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很好地实现微粒捕集器的再生.  相似文献   

6.
王延昭  李孟良  徐达 《天津汽车》2006,(1):16-17,22
简要介绍了催化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论述了三效催化转化器的失活机理,由于长期处于高温状况下工作造成的热失效和燃料中的S、Pb、Mn及润滑油中的Zn和P等造成的催化器的化学中毒,详细介绍了热中毒和化学中毒对催化器性能的影响。最后文章介绍了几种现场评价催化器失效的简单方法和对催化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理化分析方法,对催化器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北汽福田轻型柴油车上采用废气再循环+氧化催化器+微粒捕集器的降低柴油车排放技术路线,设计了一种燃油添加剂+起燃器+氧化催化器的微粒捕集器复合再生方案,进行了10万km耐久性试验.分析了微粒捕集器过滤效率变化规律和灰分对过滤体的影响;对比了发动机排放恶化和催化氧化剂老化对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剂老化会导致排放超标,是系统应用主要难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中使用GT-POWER模拟工具,结合试验数据建立了NOx吸附还原催化器模型,并通过试验结果与模型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该催化器模型正确。这种通过GT-POWER模拟工具与试验数据相结合建立模型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催化器,是一种有效的催化器建模方法。  相似文献   

9.
随着三效催化器在我国的应用越来越广,人们对催化器试验评价给予了更多关注.催化器试验分为台架试验和装车道路试验两种,在国外,台架试验主要用于催化器机理研究,催化器质量评价主要靠装车道路试验完成.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目前研究较多的吸附还原催化器和选择还原催化器。指出,对于吸附还原催化器,催化器在富氧时储存NOx及在短时间接近当量比的浓混合气燃烧时还原NOx,因此空燃比控制问题至关重要,还需解决硫中毒的问题;对于选择还原催化器,适当增大HC/NOx的比值,对活性金属组成配比及含量进行优化或添加某些氧化物,均可提高NOx转化率。对热稳定性及水蒸气中毒等问题也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稀燃催化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车用催化器性能的台架评价试验方法和试验装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用发动机试验台架对催化器进行性能评价是催化器研制开发中的关键技术之一,作者根据国外通用的试验方法的要求,设计并建成了一套车用催化器性能的台架评价试验装置,可进行活性试验和同步快速老化试验。同时,通过试验对主要实验条件的确定进行了探讨和考察。  相似文献   

12.
设计了一种车载全流式燃烧器,从增压柴油机的涡轮增压器取出新鲜空气,从回油管路取油供给燃烧;将该装置安装在排气管尾端使捕集器进行再生.在燃烧器和捕集器之间增加氧化催化器,实现了在发动机所有稳态工况下捕集器的复合再生.在排气背压的再生控制策略基础上,根据经验公式对背压值进行温度修正,将三维背压MAP简化为二维,提出"恒温定时"的复合再生控制策略,分析了控制策略在不同工况区域的运用,给出了再生过程分析实例.对既定的控制策略进行了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微粒排放达到了国Ⅳ标准.  相似文献   

13.
应用数值模型分析汽车催化器的性能参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催化器非稳态数学模型,并利用非稳态模型分析了催化器性能的各种影响因素,如催化剂的装载量、装载方式、载体结构参数及催化器安装位置。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对比,机前补气+单催化器净化和闭环电喷+单催化器净化技术方案,尾气排放均较佳,其中,闭环电喷+单催化器净化技术方案,稳定性、可靠性较好,但价格较高,改动较大;机前补气+单催化器净化技术方案,具有相对价格优势,且尾气排放及性能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陈礼Fan 《汽车技术》1997,(12):13-16
分别在数种化油器式发动机轿车,对装用圆柱形铂-铑贵金属催化器进行了台架试验和使用试验,以考核无调节混合气浓度功能的催化器降低汽车有害排放物的效果。介绍了试验方案,给出了试验结果对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车用催化器起燃特性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国外在冷起动催化器起燃特性方面的现状,分析了冷起动特性评价实验方法的影响因素,参照15工况测试时的排气温度变化,提出了冷起动催化器起燃时间特性评价的实验方法。并用该方法对3个催化器的起燃特性进行了评价,与起燃温度特性实验结果对比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地评价催化器的起燃特性。  相似文献   

17.
车用催化器结构因素对流速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车用催化器的速度分布特性对催化器和发动机的性能有很大影响。本文在气道稳流实验台上利用三孔结托管测量了不同结构催化器的速度分布,并进行了细胞致的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张张角越大,流速分布越不均匀,但锥角超过一定值后,对流速分布的影响减弱;斜扩张管催化器的速度分布性相同长度直扩张管催化器;球形端面载体的速度分布均匀性要好于常平端面载体;载体安装位置扩张管越远,流速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18.
柴油机后处理系统N_2O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台重型柴油机的后处理系统进行台架试验,研究其N2O生成特性,包括在颗粒捕集器(DPF)主动再生、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反应和泄漏氨气在氨气氧化催化器(ASC)的氧化过程中一氧化二氮(N2O)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DPF主动再生时,喷入排气管的柴油与排气中的氮氧化物在催化剂表面发生副反应生成N2O,其生成量随DOC出口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SCR反应中,Cu沸石催化剂生成的N2O最多,Cu/Fe复合催化剂次之,而其它催化剂生成的N2O很少;对于前两种催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N2O生成量呈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从SCR催化器泄漏的氨气在ASC中被氧化生成N2O,温度在200~250℃时N2O生成量较大。  相似文献   

19.
对摩托车催化器使用寿命的快速考核研究在国际上仍在探讨中,国内尚属空白,根据国内外汽车催化器性能台架评价方法,结合摩托车工作特点,建立了摩托车催化器快速老化台架评估试验装置,进行了研究试验。文中报道了研究的试验装置。快速老化模式以及老化前后空燃比,起燃温度,起燃时间等特性的台架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废气催化器为主线,针对各种催化器的性能特点,指出与其配套使用的排放控制装置,以更好地降低排放污染,并对其配套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