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它凝聚了人类每一时代的思想、技艺、劳动和创造的最高成就.晚近以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开发、城市化移民的增多,城市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开埠通商和西方文化的渗入,两湖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发育并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城市商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城市文化和大众传媒相辅相成.晚清民初,汉口、武昌、长沙等城市出现了一批以报道城市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通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通俗性、市民化报刊,这些报刊媒体与城市文化互生共存,相互促进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2009,7(2):97-97
本书分三大部分:城市经济理论、城市增长管理与控制和城市政策研究。书中涉及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城市增长的经济学动力、城市空间结构、土地价值与城市增长等内容。同时,以北京市和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市为例,实证分析了土地政策改革时期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及住宅投资对房地产价值的空间影响,并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房地产发展、城市政策和中国基准地价系统理论进行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正在走向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也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正在向生态循环经济社会转化。现代城市是人类社会长期的社会、经济活动塑造、积淀出来的复合生态系统。城市已成为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的聚集地。随着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探索与构建先进的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备受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证分析,从循环经济模式、生态理念规划、政府宏观调控和构建生态文化等方面对生态城市模式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快速轨道交通引导型卫星城市的规划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城市化出发,分析了卫星城市发展的不足,指出快速轨道交通是连接卫星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理想运输方式,将国外有所发展的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理念引入到卫星城市的交通规划与城市发展,该城市发展模式可以增加土地综合使用的效率,降低私人运输工具的需求,减少基础建设的投资,间接抑制空气污染并提升大众运输系统的使用率,对于众多发展中的卫星城市更是有着重要意义,是卫星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可以促进区域交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上海继续朝着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的目标迈进.特别是成功申办2010年世博会后,对上海城市交通发展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全面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向"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发展,建立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以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需要,将是交通规划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6.
交通与城市化的耦合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交通在整个城市化过程中始终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影响着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关系、人口流动、生活方式、文化等等.城市化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支撑,然而交通往往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瓶颈,科学地计算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十分重要.首先,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提出城市化与交通的耦合度计算模型;然后,计算城市化与交通的耦合协调度,建立评价标准;最后,以江苏省的城市为例进行计算和比较.  相似文献   

7.
卫星城市发展规模逐步扩大,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也逐步增加,中心城市出租车数量的简单增加难以解决卫星城市的出租车交通出行需求.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针对区域出租车的运营范围、经营权使用期限、投放量、运营模式及定价方案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适合卫星城市的区域出租车方案.  相似文献   

8.
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近代四川城乡关系析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城市是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集中区。正如马克思所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要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列宁也说:“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城市集中了区域的先进生产力和巨大财富,成为推动区域乡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的抉择 城市客运交通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活动的纽带.它将各区域、领域、城郊之间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使城市能够发挥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彭文俊  邹楠 《交通与运输》2021,34(z1):102-106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通过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形成广泛共识.在剖析轨道交通引导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基础上,分析其深层次含义是构建以轨道为骨干的轨道城市空间形态,促进轨道交通以区域发展前景、城市空间形态、公共空间布局、其他交通方式的多维统一,需要从轨网规划、轨道近期建设规划到轨道实施落地的全链条规划设计体系支撑.以苏州工业园区规划实践为例,在区域协同方面,多前景分析园区城市发展的多种可能,前瞻性布局园区轨道网络;在城市空间方面,促进园区站枢纽与城市中心体系耦合;并在轨道规划建设实施过程中,探索了涵盖"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阶段地下空间与交通一体化规划方法,为国内类似地区的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甘肃城镇化问题分析及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省份,城镇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强对甘肃城镇化的研究,掌握甘肃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推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群的出现与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化一个重要趋势。目前我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以长三角等地区为代表的城市群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联系的纽带,成为城市群空间有序发展和合理组织的关键。本文在对城市群与区域交通关系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首先运用引力模型解释了交通在加强城市经济联系中的作用;接着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测算了该地区交通改善前后主要城市与上海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的变化,并指出交通改善有利于增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最后给出了结论,并建议构建区域性快速轨道交通以促进城市群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21世纪中国发展的重大趋势。首先指出中国城镇化呈现规模巨大、高速增长的态势,同时面临城市管理者赶超心理、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挑战。探讨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下城市发展模式导致的城市面积迅速扩大、城市成本增加、引发地方发展隐性债务危机等问题。重点从交通与区域发展、交通与服务业发展、交通与城市成本、交通与房地产、交通资源配置与市场、交通配置标准与城市发展、交通港站与城市发展七方面论述新型城镇化与交通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城镇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人口和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城市人口规模和空间尺度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空间结构与功能布局的显著改变.本次论坛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的协调发展,探讨了城市和城市群交通发展战略与政策保障.提出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为载体,进行城市交通系统与区域交通系统,以及不同交通方式实现无缝衔接的一体化规划建设.研究了需求管理对策与供给策略,认为在交通系统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基础上制定可持续发展的交通战略与政策,对于保障城镇化的平稳、健康、有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战略,这也为城市交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中国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及发展方向,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本文介绍并比较了两种典型的城市交通模式,梳理中国目前面临的现状,提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就必须选择TOD模式.最后根据国家城镇化战略,提出中小城市是关键,对中小城市如何实施TOD做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化与小汽车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尝试从城市化与汽车互动关系角度探讨城市交通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对城市和汽车工业的发展不失为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交通运输系统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与其存在密切的双向互动关系.鉴于此,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视角,对市郊轨道交通的建设意义、功能定位及特征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与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包括线路布设、站点规划设计以及系统制式等方面的市郊轨道交通规划相关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的"交通病",分析了城市交通的形成过程,重点探讨了生产力、城市化、环境和资源等因素对城市交通发展的影响,展望了我国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先进的交通管理和技术方法,给出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朱兆芳 《城市交通》2008,6(1):65-66,76
针对城镇化快速发展给道路建设带来的新要求,总结了大城市发展中对城市人口、用地控制不严造成城市交通拥堵、绿化减少等城市病的经验与教训。重点论述了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与出路,以及发展小城镇对城镇道路建设的要求,并提出了小城镇内部道路交通设计的新构思,如绿色交通、节约用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相应提出一套包括内部道路类别与等级、路网布局、道路断面及宽度、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的小城镇道路交通设计标准。最后提出小城镇外部公路与其附近连络干路应采取简易立交,高速公路收费站出入口应增加信号灯,扩大渠化,增设快速公交站点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