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铁路旅客列车的平均旅行速度,前20年提高l2. 7km/h.后2。年提高Q. 2km/ho目前平原地区双线铁路最高速度达1 l Okm /h,最高旅行速度达86km/h。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旅客时间价值观念增强,加之航空运输和高速公路发展,铁路客运速度巫待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250 km·h-1和200 km·h-1旅客列车作为基本列车,计算停站基本列车、普通旅客列车(160km·h-1)和货物列车(120和80 km· h-1)的扣除系数.采用扣除系数法,计算不同速度列车共线运行时的通过能力.计算结果表明,以通过能力不低于110对作为标准,在200 km·h-1速度等级的铁路上,200km·h-1旅客列车可以与80 km· h-1或12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在250km· h-1速度等级的铁路上,250km·h-1旅客列车可以与12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但不宜与80 km· h-1货物列车共线运行.  相似文献   

3.
铁路通过能力与输送能力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洪川 《中国铁路》2006,(10):41-43
我国铁路通过能力和输送能力的计算方法是铁道部在1995年确定的。随着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的设备条件、运输组织方式等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能力计算上出现了诸如扣除系统取值偏离实际较大、满轴系数和载重系数选取不够科学等问题。为准确测算线路的通过能力,要加强扣除系数的研究,建立适应实际情况的扣除系数体系标准;合理选取满轴系数和载重系数,统一区段的划分,提高平行运行图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京沪线通过能力计算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阐述了铁路通过能力计算与客货运输服务质量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现行的计算上纯理论化,运输组织上理想化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的弊端,以京沪线为依托,提出了能满足一定铁路列车工作质量要求的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和投入运营,通过高效利用既有客货共线铁路发展重载运输是铁路货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既有客货共线铁路是货运网络的主体,由于受既有设计列车荷载标准制约,为避免大范围改造线路基础设施,铁路通用货车宜定位为轴重270 k N、载重800 k N级;新建客货共线铁路桥涵结构应能适应大轴重铁路通用货车的开行要求。根据铁路货运机车和车辆的作用特征、货车每延米重与轴重不同比增长关系等因素,为提高设计列车荷载图式对中小跨度桥涵结构和影响线加载长度短的杆(构)件加载效应,同时避免过大荷载等级系数z的取值,将中-活载(2005)图式中特种荷载集中力量值由250 k N修订为280 k N。  相似文献   

6.
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分析计算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准移动闭塞条件下,客运专线上的高速列车采用连续式一次速度曲线控制模式控制列车运行.列车追踪间隔时间取I追追,I通过,I发发和I到到4种间隔时间的最大值.分别给出4种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及相关参数的取值,采用牵引计算软件进行更准确的检算.将客运专线上运行的列车划分为200~250 km·h-1和300~350 km·h-1 2种速度类型,以不停站300~350 km·h-1高速列车为基础计算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200~250 km·h-1和停站的300~350 km·h-1高速列车均产生扣除系数,得出扣除系数的取值表,进而得到客运专线通过能力计算方法.以300 km区段为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区间通过能力,结果表明,我国客运专线能够实现3 min追踪间隔,通过能力基本在180对以上.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近年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新建了大量时速200 km的客货共线铁路,由于新建线路上运营机车种类繁多,而电力部门又对铁路功率因数考核严格,因此需对牵引变电所功率因数进行研究。研究方法:通过对各种牵引负荷综合功率因数的计算来确定牵引变电所的功率因数。研究结果:利用此方法能较准确的反映牵引变电所的功率因数。研究结论:通过综合功率因数计算,可以较准确地求出客货共线线路开行不同类型、不同对数列车时牵引变电所的功率因数。  相似文献   

8.
200km/h客货共线铁路隧道照明工程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列车提速后铁路隧道行车安全的可靠性问题,结合遂渝线200 km/h客货共线山区高速铁路隧道的气动力和扰动的特性,对隧道照明现状进行了分析,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对隧道照明的灯具及电缆挂架进行技术改进,检验表明改进后的隧道照明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目的:根据<铁路主要技术政策>,在经济发达、客运量较大,又有一定数量货物不可分流的平原或丘陵地区,宜修建以客运为主时速200~250 km的客货共线快速铁路.由于缺乏新建250 km/h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在石太客运专线、南广快速等铁路工程设计中造成采用的主要技术参数不统一.为使选择的主要技术参数与客货列车速度相匹配,在参照相关设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对新建250 km/h客货共线快速铁路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值.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了新建250 km/h客货共线快速铁路主要技术参数的建议值: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5 200 m、困难4 500 m;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200 m、困难150 m、特别困难 125 m;不同平面曲线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等,可供工程设计中参考. 客运专线、南广快速等铁路工程设计中造成采用的主要技术参数不统一.为使选择的主要技术参数与客货列车速度相匹配,在参照相关设计暂行规定的基础上,对新建250 km/h客货共线快速铁路主要技术参数的选取进行探讨,提出相应的建议值.研究结论:通过研究和对比分析,提出了新建250 km/h客货共线快 铁路主要技术参数的建议值:最小平面曲线半径:一般5 200 m、困难4 500 m;夹直线和圆曲线最小长度:一般200 m、困难150 m、特别困难 125 m;不同平面曲线对应的缓和曲线长度等,可供工程设计中参考. 客运专线、南广快速等铁路工程设计中造成采用的主要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运专线能够大幅度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借鉴现有客运专线通过能力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选取扣除系数法计算通过能力,并对采用该方法时所需要的各个参数即列车追踪间隔时间、高速列车扣除系数及运行图无效时间等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各参数对通过能力的影响得出在能力不足情况下加强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新建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的特点,结合我国国情、路情,以双线铁路最大客货行车量110~130对/d的能力水平为目标,采用“直接计算法”,在不同的客货列车构成、追踪列车间隔时间、纵断面类型等条件下,研究能力需求与越行站分布的关系以及站间的经济距离,提出新建时速200 km客货共线铁路车站(越行站)分布的时分标准及纳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柴冠华  朱海军 《铁道建筑》2021,(5):89-92,105
为提升客货共线铁路速度匹配的协调性,全面梳理了国内外客货共线铁路建设运营情况及现行标准,并从运输安全、维修工作量、运输能力、管理模式四个方面分析了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不同运行方式下线路通过能力和不同速度匹配方案对线路曲线半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 km/h客货共线铁路运营中主要存在运输安全风险增加、维修工...  相似文献   

14.
智能铁路系统线路通过能力分析模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智能铁路系统速度联控行车制线路通过能力的确定问题。针对速度联控行车制条件下路网客货列车运行图的特点,通过对复杂的实际路网进行化简和网络重构,建立路网能力分析运行图模拟铺画模型,并给出路网运行图的计算机模拟铺画法,从而为分析评价智能铁路系统速度联控行车制线路通过能力提供了较为精确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平均最小列车间隔通过能力计算法在武广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扣除系数法已不适应我国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计算,本文深入研究了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特点,详细分析了客运专线对通过能力计算的特殊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采用平均最小列车间隔法来计算客运专线通过能力的数学模型,并结合武广客运专线实际情况对该方法的实用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较传统的扣除系数法更能适应客运专线运输组织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编组站和区间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编组站的作业过程,并运用概率论和数字模拟等方法导出了编组站和区间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公式。本文结论对铁路运输组织、设备数量计算以及点、线能力协调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需要,本文拟以确保一定的列车运行质量为目标,通过建立区间占用排队系统的方法来研究区间允许占用率问题,并提出限定占用率和合理占用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干线提速区段客货列车流开行规律,总结了提速对区间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针对此实际,提出一种新的区间通过能力计算公式,并以实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9.
遂渝铁路是西南地区第一条时速200 km的客货共线铁路,同时也是能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快运列车的铁路〔1〕。时速200 km铁路的客运系统安全条件要求很高,而速度差异较大的货运系统对安全性的要求比客运系统相对较低,把两个安全性差异较大的系统合二为一,很难同时满足双方的安全条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