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解决宽枕板式聚氨酯固化道床在浇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轨道结构上拱现象,通过室内实尺模型试验,确定聚氨酯浇注发泡后道床的膨胀力、宽枕板上拱变形量以及合理的浇注方式。试验结果表明:对宽枕板式道床进行全断面聚氨酯浇注后,单块宽枕板受到的膨胀力约为40 k N;先浇注宽枕板板缝间的点位,宽枕板已经和混凝土板黏结形成约束力,有助于减轻完整浇注后轨道上拱的情况;双梯形聚氨酯固化道床施工时宽枕板的上拱变形明显减小;施工时分批次浇注会减少宽枕板的上拱变形量。  相似文献   

2.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在部分区间隧道的最低点设置了内置式泵房板式道床。为了保证时速160 km市域列车在动荷载作用下轨道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建立了车辆-轨道-隧道三维耦合动力分析模型,计算分析100~220 km/h共7种行车速度下内置式泵房板式道床的动力特性。提取道床振动评价指标(垂向位移、垂向加速度)、道床强度评价指标(纵横向拉应力)、行车平稳性评价指标(车体垂向、横向加速度)和行车安全性评价指标(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与规范允许值进行对比。计算结果表明,各动力学评价指标均随行车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各动力学评价指标均在规范允许值之内,并且有较大的安全余量。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广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轨道工程板式道床施工工艺的分析,介绍了板式道床的测量、轨道板调整和ZH砂浆控制等技术.工程严格按照操作程序施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此次施工实践对类似工程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5.
研究目的:为突破城市轨道交通现浇整体道床结构的技术瓶颈,本文参考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的设计理念,提出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板式无砟轨道设计方案,并从结构组成、力学分析、专业接口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1)本文设计的板式无砟轨道实现了传力清晰、结构可靠、适用性强的设计目标;(2)轨道板合理宽、厚分别取2.3 m、0.2 m,直线及曲线半径≥1 200 m时采用4 700 mm轨道板,曲线半径≤550 m时采用3 500 mm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合理厚度取90 mm;(3)计算表明,轨道结构设计合理,力学性能良好;(4)设计的板式无砟轨道能够满足相关专业的接口要求;(5)本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适用于时速160 km线路高架段的轨道结构,基于设计最高速度为160 km/h的北京新机场线,提出了一种具有新型限位结构的装配式双向先张预应力轨道板整体道床结构。为降低桥梁二期恒载,取消了传统预制板结构中的底座,并对该新型轨道结构进行动力学特性分析;建立了车辆-预制板式轨道-高架桥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高架预制板整体道床的行车安全性与运行平稳性进行评定。研究表明,各组成部分(钢轨、预制板、自密实层等)的应力、加速度、位移值,以及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车体加速度等动力特性评价指标均满足规范限值,并且安全余量较大。该高架预制板整体道床安全可靠,可适用于时速160 km的轨道交通线路。  相似文献   

7.
高速铁路板式轨道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板式轨道是现代高速铁路轨道的结构形式之一。本文动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通过建立高速车辆与板式轨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计算机仿真手段,研究了高速铁路板式轨道动力特性,并探讨了板式轨道CA砂桨垫层弹性与阻尼对系统轮轨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对重庆市轨道交通6号线东水门长江大桥和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施工方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满足大跨度钢桁梁斜拉桥面直接铺设整体道床的技术方案。该方案通过线性监测、模拟评估、技术对比分析等,克服了铺设整体道床轨道时桥面系受温度、二期恒载、活载振动影响的诸多不利因素,满足了大跨度钢桁斜拉桥铺设整体道床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9.
城市轨道交通有碴轨道结构合理道床厚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轨道是城市轨道交通地面线最常采用的轨道结构,现行的地铁设计规范对道床厚度的选择仅根据轨道强度要求和国铁的经验确定,本文应用轨道结构强度计算理论及车辆-轨道耦合振动动力学仿真计算模型,分析了不同道床厚度对相关轨道结构部件的影响,得出了合理道床厚度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时有效地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动力性能进行研究,利用ANSYS软件建立了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系统的双层梁动力学模型,通过瞬态分析模拟列车移动荷载通过钢弹簧浮置板轨道时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了列车荷载作用下,轨道系统参数对钢弹簧浮置板动力响应及其隔振效果的影响。该研究可对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无砟轨道与有砟轨道的特点,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的设计原则,并针对不同的轨道结构(钢轨、扣件、道床结构)进行了选型比较,同时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轨道结构减振降噪技术做了综合论述,为轨道结构选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轨道结构的选型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特点,采用先进、成熟、合理的技术,满足功能要求,提高性价比。文章结合某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实例,对城市轨道交通无砟轨道结构进行了选型分析。  相似文献   

13.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常规减振型轨道结构在低频域(30Hz)范围内因共振放大低频振动的现象,提出一种被动式动力减振轨道结构。基于扩展定点理论和有限单元法,利用最优同调和最优阻尼条件,得到抑制浮置板轨道1阶模态振动的最优刚度和阻尼。以短型钢弹簧浮置板轨道为例,建立车辆-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计算结果表明: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可有效抑制13 Hz(短型浮置板1阶固有频率)附近的振动加速度,质量比为0.2时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使13Hz处振动降低12dB;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使弹簧支点反力在13Hz附近的峰值明显降低,有效降低传递至周围建筑物的低频振动;被动式动力减振浮置板轨道结构的质量比越大,其对1阶模态振动的减振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4.
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通过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特征的分析,提出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选型的基本要求;通过分析有砟轨道与无砟轨道结构的特点,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优先采用无砟轨道结构类型;通过对钢轨、扣件及轨下基础的分析比较,结合国内外已经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类型及运用状况,根据不同轨道结构振动、降噪的特点,提出在轨道结构选型时,不但要注意节约投资,更要重视运营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在不同的地区应选择不同类型的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路基结构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学宁  梁波  高峰 《铁道学报》2011,33(2):72-78
针对列车走行的实际情况,将板式无砟轨道-路基作为参振子结构纳入车辆计算模型,建立包含车辆、钢轨、板式轨道和路基为一体的二系垂向耦合动力分析模型,分析列车速度对车辆运行品质、系统动位移以及动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车体加速度、动轮载和轮重减载率均随车速的提高而增大,呈线性分布,当列车高速通过无砟轨道-路基结构时,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度指标都能满足要求;系统动位移受速度影响较小;轨道板易发生疲劳破坏,需采用双层、双向配筋;路基面动应力随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但数值比有砟轨道的小;路基动应力沿路基深度方向衰减较慢,在基床表面下3 m处,动应力只有基面的25%左右;无砟轨道的基床加速度远小于有砟轨道的加速度值,表明无砟轨道结构可以有效地改善列车荷载对路基基床的振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板式轨道动力特性分析及参数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建立板式轨道和高速车辆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其中轨道板采用弹性薄板模型。通过对板式轨道短波不平顺即焊接接头不平顺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 ,研究高速铁路板式轨道的动力特性 ,并探讨板式轨道CA砂浆垫层厚度和扣件刚度对系统动力性能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试验线铺设减振型板式轨道试验段,测试了不同速度条件下新型轨道结构的动力性能。实车试验结果表明:列车通过试验段时脱轨系数、减载率和轮轴横向力均在限值范围内,可满足最高速度120 km/h的运营需要;未发现相邻轨道板间垂向相对位移影响列车的平稳运行;与配套采用DTⅥ2型扣件普通无砟轨道相比,减振型板式轨道在1~200 Hz范围内可实现9.2~15.7 d B的减振效果。现场试验结果为其工程化应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介绍以传统的宽枕轨道框架、碎橡胶道床、枕端无遮挡弹性定位和枕间弹性材料密封装配成的,具有三维弹性支撑的碎橡胶道床轨道.试图以其廉价及有效减振的特色,取代碎石道床轨道、无碴轨道和昂贵的浮置板轨道结构.此种道床轨道可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地面、地下和高架桥上应用.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结构类型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通过分析有碴轨道与无碴轨道结构的特点,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优先采用无碴轨道结构类型及其设计原则。提出了减振降噪型轨道结构的设计、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城市轨道交流运营特征的分析,以上海市轨道交通明珠线为例,提出了高 线轨道结构的基本要求及相适应的型式;采用60kg/m钢轨、无缝线路、新型WJ-2型扣件,轨睛基础采用支承块式承轨台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