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期我管区内发生了8名工人急性TDI中毒,其中一名当即出现了抽搐、意识丧失。均住院治疗,部分病人出现了脑电图和肌电图异常改变,经对症治疗,半年后随访,4名脑电图异常者,仍没有恢复。8名中毒者,除表现了TDI的刺激和致敏症状,部分患者出现了神经系统受损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
目前,脑电图检查技术已经甚为普及,其应用领域也十分广阔,不仅用于临床对癫癎、大脑占位性病变、头部外伤等各种疾病的诊断,而且也越来越普遍地用于劳动卫生学中对某些职业性危害引起的职业中毒和不良影响,作为诊断指标、疗效观察以及予后的估计。尤其实验性动物脑电图的研究,对于阐明一些有害因素对中枢种经系统的作用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就有关这方面的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锰毒作用表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研究表明,慢性锰中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类神经征,继而出现锥体外系神经受损症状,肌张力增高,手指明显震颤,腱反射亢进,并有神经情绪改变。严重患者锥体外系神经障碍恒定而突出,表现为帕金森样症状。锰中毒患者的肌电图、脑电图、气脑造影、脑血流图、脑CT和MRI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较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现行的锰中毒诊断标准提供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表明,柠檬酸铝(柠铝)对矽肺病确有一定疗效,但有关柠铝对煤矽肺疗效的动物实验资料较少,并且临床观察结果还有矛盾。四川省天府矿务局认为该药对煤矽肺患者有一定疗效,而位于同一地区的南桐矿务局观察效果不显。本实验采用柠铝对大鼠实验性矽肺的最佳剂量,对大鼠实验性煤矽肺进行治疗,以观察柠铝对实验性煤矽肺的疗效,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关于慢性轻度铅中毒对脑电图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对40例确诊为慢性轻度铅中毒患者的脑电图进行了个例分析,并与对照组做群体对比研究,今报道如下。一、对象及方法观察组40人为某蓄电池厂铅作业工人,已确诊为慢性轻度铅中毒。对照组26人为某食品厂的健康工人,见表1。仪器为日本光电4217型17道脑电图机。按国际导联采用单极与双极常规描记法并用地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视屏操作越来越多,这虽然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和工作效率,但对人体健康危害问题也越来越引起注意,以骨骼肌、视觉紧张过度引起的自我症状及不适到出现病理性改变,已常见有报道;甚至还有报道VDT作业可引起生殖功能的异常改变。关于VDT作业危害的因素,目前还在研究中,均还没有作出确切的定论。就所见资料报道主要与以下几方面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126名矿山风钻工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风钻工噪声性耳聋发病率,心电图、脑电图异常率以及血压的异常率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肢端血流图异常率、冷水试验异常率增高。表明工人长期接触噪声与振动不仅会引起噪声性耳聋,而且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高原列车男性三乘人员6年健康状况的评价,了解轮换周期对其健康的影响,为三乘人员的健康监护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x2检验对三乘人员的体检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分析3 628人次,总体不合格率以检车员最高,列车员最低.分层分析显示,2007年和2009年体检的总体不合格率和肺通气功能、ST-T改变、肝功能、红细胞计数等指标的异常率无差异,2010-2012年有差异;2008年异常率有差异的指标为肺通气功能、ST-T改变和红细胞计数,下壁异常Q波的差异仅出现在2012年.结论 轮换周期长短对三乘人员健康有影响,肺通气功能、ST-T改变及红细胞增多三项指标用于健康监护敏感性较强,下壁异常Q波则偏弱.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临床对矽脑患者血、尿矽和实验性矽肺肺组织矽进行了观察研究,认为排矽对矽肺治疗有积极意义,本文重点介绍活血化瘀在矽肿临床治疗与实验性矽肺研究中,对血、尿矽及肺组织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各种工业中,广泛使用着单环芳烃类有机溶剂。该类溶剂对接触工人神经系统的损害,是当前工业毒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曾应用简易字划记法和临床检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方法,初步发现了这方面的有害影响。多年来,国外的研究表明,脑电图在评价苯系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大脑皮层功能的影响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本研究对接触苯系物的136名铁路工人进行了脑电图检查,以探索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影响,并为评价和改善工人现有的劳动条件提供某些科学依  相似文献   

11.
脑电图常常作为一个指标用来观察化学性毒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尤其在动物实验中利用埋藏电极,可以记录皮层下神经核团的电位变化从而确定毒物的作用部位,因而这项检查技术目前应用颇广。现就常见的几种毒物对脑电图的影响介绍如下: 一氧化碳(CO)中毒一般认为工业上以急性中毒为常见,至于慢性中毒是否存在至今尚未获得一致看法。有人提出所谓慢性CO中毒是由于反复轻度中毒的结果,但也有报导一名警察因在交通拥挤地区经常接触CO而发生慢性中毒,出现精神运动性癫痫发作,脑电图可见局限性棘波放电。停止接触CO后,症状消失脑电图转为正常。CO中毒症中另有一种所谓间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二十世纪初期,Berger发现人的脑电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各主要国家英、美、德、法、日脑电图记录技术发展较快,应用范围日益扩大的同时,由于实验生理学的进步,更促进其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发展。五十年代以后,头部外伤的诊断,征兵体检等脑电图发挥了特有的作用。相继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医院逐步增设临床脑电图科(室),它不仅在临床医学方面应用范围日趋扩大,而且应用于预防医学的研究也开始有所报道。近十年来,由于脑电图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提高,将脑电图应用于交通医学领域,已引起铁路运输部门的重视。铁路行车安全,事关生命安全,国家物资财富  相似文献   

13.
一、绪言脑电图作为研究噪声对种经系统影响的一项生理指标,国内外都曾经进行过许多工作,有不少这方面的报道。斋藤观察到90dB白噪声作用10分钟后,受试者原来安静时的α波(12赫)优势减弱,而在θ波(6~7赫)处出现了峰值。高桑研究了不同方式噪声刺激时对α波的影响,发现80dB(C)的噪声刺激10分钟后,α波有明显的抑  相似文献   

14.
物探在铁路隧道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大理至瑞丽铁路高黎贡山隧道为例,针对地热问题,对CSAMT法和MT法的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物探对地热密切相关的深大断裂的探测精度.研究结论:(1)CSAMT法资料:把地下断面划分为断层、物探Ⅴ类(异常)、物探Ⅳ类(异常)、物探Ⅲ类(异常)和Ⅱ类五个区域;证实了黄草坝断裂...  相似文献   

15.
对66名从事话务工作1年以上的女工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触话务噪声的女工心电图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并有随接噪年限增加呈增长趋势。心电图异常以ST-T改变、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心律不齐为主要改变。  相似文献   

16.
全空间效应下瞬变电磁法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隧道采用瞬变电磁法进行地质超前探测时,激发电流断开瞬间将在掌子面前方和后方产生感应涡流场,接收线圈接收到的是整个围岩空间涡流场的叠加,不同于地面上只有地下半空间涡流场的叠加。本文利用ANSYS模拟隧道全空间无异常体和有异常体时感应涡流的传播特性,比较异常体在隧道中心和偏离中心时磁场沿水平测线的分布规律,对瞬变电磁法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具有参考意义。研究结论:隧道中的瞬变电磁场表现为"水波效应"的传播特性,而非地面半空间的"烟圈效应";隧道中低阻异常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涡流场的时域特性,使涡流场表现为异常体的感应特征;由于异常体偏离隧道中心而使相反一侧出现磁感应强度的极大值。  相似文献   

17.
③脑电图测量:特别适宜在实验室中进行标准化研究,但是由于脑电图记录技术的改进以及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现在用于现场方面的研究报道也很多。一般用有线记录,也有用遥测记录的。通常采用一个导联作双导记录。前已述及,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时,其脑电图上的表现是各异的。兴奋时脑电图表现为低波幅快活动(称β波,在13Hz以  相似文献   

18.
机车乘务员心血管系统改变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机车乘务工作对作业人员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5 8名乘务员和 15 3名非乘务员进行血压测量和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血压异常发生率只有混合性血压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为 4 3 4 1% ,对照组为31 37% ,观察组为对照组的 1 38倍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观察组工龄和心电图关系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观察组心电图异常率中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机车乘务工作对作业人员的心血管系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9.
矽肺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6名Ⅰ期、44名Ⅱ期矽肺患者作了反映红细胞变形、聚集状态,Cason屈服值改变及血粘度的血液流变学检查。结果表明,高粘滞血症、红细胞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低下、Cason屈服值增高是矽肺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改变之特征。  相似文献   

20.
由于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证明氯乙烯具有致癌性,并于1980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已正式将氯乙烯列为对人致癌的化学物质。故近年来对于工业上广泛应用的在结构上类似氯乙烯化合物的致癌性研究日益增多。从预防的观点,对这类化合物应予以足够的注意,本文将有关动物实验资料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加以整理简述。一、动物实验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