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基于VA one软件平台对某散货船尾部试验模型进行噪声预报及控制效果分析。分析中采用的是统计能量分析法(SEA),在验证计算方法正确的基础上,首先采用新规范标准对10个主要舱室的噪声水平进行预报研究和比对,分析其中舱室噪声超标的可能原因。然后对该分析模型进行不同控制技术的研究分析——吸声技术、隔声技术和阻尼减振技术,并比较在不同位置敷设阻尼材料的降噪程度。研究表明:采用吸声、隔声和阻尼减振技术对降低船舶舱室噪声有显著效果,在激励源舱室敷设阻尼材料,仅对非激励源舱室降噪效果明显,且约束阻尼要比自由阻尼结构对噪声控制效果更有优势。研究结论可以作为船舶舱室噪声实际控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VA one软件平台对某散货船尾部试验模型进行噪声预报及控制效果分析.分析中采用的是统计能量分析法(SEA),在验证计算方法正确的基础上,首先采用新规范标准对10个主要舱室的噪声水平进行预报研究和比对,分析其中舱室噪声超标的可能原因.然后对该分析模型进行不同控制技术的研究分析——吸声技术、隔声技术和阻尼减振技术,并比较在不同位置敷设阻尼材料的降噪程度.研究表明:采用吸声、隔声和阻尼减振技术对降低船舶舱室噪声有显著效果,在激励源舱室敷设阻尼材料,仅对非激励源舱室降噪效果明显,且约束阻尼要比自由阻尼结构对噪声控制效果更有优势.研究结论可以作为船舶舱室噪声实际控制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船舶设计师使用快速有效的方法对船舶在设计阶段进行舱室噪声控制可以有效避免船舶在建造完成后舱室噪声超标问题产生。文章基于波分析方法对船用50 mm复合岩棉板建立三层板隔声模型,并对其隔声量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过程中发现,仅用波分析方法计算得到的隔声量远大于实验室实测值。鉴于复合岩棉板两块面板之间声桥对整体隔声量的影响,数值计算结果 100~1 600 Hz,与实验值相吻合。该方法能够对复合岩棉板的隔声量进行快速计算,对设计师在设计阶段进行船舶舱室噪声控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某全回转拖轮的主要振动噪声源,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了船体结构的超单元模型,计算了船体结构的振动响应。采用统计能量法建立了舱室噪声预报模型,计算了各舱室的噪声分布,通过相同船型的实验测量验证了仿真模型。舱室振动噪声预报结果表明,设计的主机隔振方案可达到4~5 dB的减振和4~10 dB的降噪效果,设计的舱室吸声降噪方案可达到5~7 dB的降噪效果,主机隔振和舱室吸声降噪综合方案可达到近10 dB的降噪效果,显著改善了舱室振动噪声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在船舶舱室的众多噪声传递路径中选取最佳噪声控制位置及控制措施,[方法]基于几何声学理论中的声线跟踪法,考虑舱壁声透射的作用,提出声线搜索法。模拟船舶多舱室声场的分布,计算舱室声压。通过搜索目标舱室的供能声线,计算不同位置舱壁对目标舱室噪声的声灵敏度,根据灵敏度计算结果,设计船舶舱室降噪方案,优化舱室中高频噪声。[结果]利用该方法优化典型舱室噪声,噪声降低了7.3 dB。[结论]通过与统计能量法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可行,可指导船舶舱室降噪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在船舶与海洋平台中,空调管路系统噪声是舱室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风机与管路元件流动噪声通过管路系统与管口传递至舱室,风机振动通过管路传递至甲板引起结构辐射噪声。本文开展空调通风系统噪声源及其传递路径分析,在掌握主要影响因素与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消声布风器、微孔消声器与管路弹性吊架等减振降噪元器件的设计与仿真分析,取得了优于传统元件的降噪效果,为船舶空调管路系统及舱室噪声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在船舶舱室的众多噪声传递路径中选取最佳噪声控制位置及控制措施,[方法]基于几何声学理论中的声线跟踪法,考虑舱壁声透射的作用,提出声线搜索法。模拟船舶多舱室声场的分布,计算舱室声压。通过搜索目标舱室的供能声线,计算不同位置舱壁对目标舱室噪声的声灵敏度,根据灵敏度计算结果,设计船舶舱室降噪方案,优化舱室中高频噪声。[结果]利用该方法优化典型舱室噪声,噪声降低了7.3 dB。[结论]通过与统计能量法的对比分析,验证该方法可行,可指导船舶舱室降噪精细化设计。  相似文献   

8.
在船舶与海洋平台中,空调管路系统噪声是舱室噪声的主要来源之一,风机与管路元件流动噪声通过管路系统与管口传递至舱室,风机振动通过管路传递至甲板引起结构辐射噪声。本文开展空调通风系统噪声源及其传递路径分析,在掌握主要影响因素与规律的基础上开展消声布风器、微孔消声器与管路弹性吊架等减振降噪元器件的设计与仿真分析,取得了优于传统元件的降噪效果,为船舶空调管路系统及舱室噪声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船舶声学建模和阻尼结构对舱室噪声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大鹏  赵德有  汪玉 《船舶力学》2010,14(5):539-548
利用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方法的商用软件AutoSEA2,对船舶结构进行三维声学建模.计算分析表明:在激励源所在舱室敷设阻尼材料,不会明显降低此舱室噪声,但对其它舱室有降噪作用,并且自由阻尼材料比约束阻尼材料效果更好;在非激励源舱室敷设阻尼材料,能起到降噪作用,并且约束阻尼材料比自由阻尼材料效果更好.而后探讨不同声学模型对船舶舱室噪声影响:空气噪声激励对激励所在舱室声腔子系统噪声响应影响显著,结构噪声激励则对远离激励的舱室声腔子系统影响比较明显;加筋板结构对船舶舱室降噪略有作用;船舶舱底是否加载压载油、水,对船舶舱室噪声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详细设计阶段易出现的船舶舱室噪声超标问题,依据噪声控制原理,以振动噪声传递路径为切入点,引入SEA图论法,结合振动噪声能量的主导传递路径对2层平板声腔结构降噪设计参数展开声学灵敏度分析,给出降噪设计指导性建议,为船舶舱室降噪设计提供理论支撑;以某VLCC船声学设计实例,采用SEA图论法结合其噪声超标舱室的能量输入谱,确定其噪声主导传递路径的灵敏度,结合评价指标选取最优降噪方案,成功应用于实船(预报值与实测值吻合良好)。可见,基于SEA图论法的船舶舱室噪声的降噪优化设计具有可行性,为降噪声学指标的定量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降低电机噪声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鸣  景建方 《船电技术》2011,31(12):21-24
介绍了电机产生电磁噪声、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的原因,对电磁噪声、机械噪声和空气动力学噪声进行分析,找出引起噪声的根源以及减少电机噪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应用统计能量分析方法分析某船典型舱段舱室噪声,从船舶舱室噪声的传递途径入手,找到船舶舱室噪声主导传递途径、主导分量,开展典型舱室噪声综合预报,探索船舶典型舱室振动噪声的优化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典型舱室噪声的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介绍了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噪声产生机理,并针对电磁噪声,提出永磁体结构优化、正弦绕组、增大气隙、定子斜槽等有效措施,以便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同时阐述了低噪声电机的设计方法及噪声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14.
船舶噪声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船舶噪声数据库系统的总体方案,需求分析,结构和功能设计等,实现了利用数据库技术对噪声数据及其相关参数进行存放和管理,为噪声控制领域的各项研究工作和新型船舶的声学设计提供技术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测数据,研究窄带超低频信道电磁噪声幅度概率分布模式,验证超低频信道噪声幅度服从Middleton的Class B模型。在估计Class B幅度概率分布参数值的基础上,根据概率分布图和Q-Q图结果综合分析做出结论,即采用Class B幅度概率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超低频信道大气噪声数据的幅度统计特性。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船舶噪声的主要来源,揭示了297000dwt超大型油船噪声源的分布规律,对实例噪声结果作了对比,并分析了噪声产生的原因及采取的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适应噪声抵消的源识别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涌  何琳  章林柯 《船海工程》2006,35(2):35-37
对参考输入相关的ANC的基本原理进行推导,通过仿真,对参考输入的相关性和ANC结果精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在信号信噪比较高的情况下,典型的是弱宽带噪声背景上叠加强线谱情况,参考信号之间的相关性对ANC抵消结果没有太大的影响,水池试验证实了自适应抵消方法应用于计水下航行器源识别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含噪信号的压缩感知方法,分析得出,在压缩采样过程中,原始信号的信息得到保留,而噪声信号的信息则被压缩和丢失,从而在信号重构时起到降低噪声的性能.采用含有高斯噪声的舰船辐射信号为例,仿真实验表明,当信噪比小于20 dB时,总存在合理的观测值,使得重构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均方差比含噪信号与原始信号的均方差更小,从而起到提高信噪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舰艇隐身技术的发展,由舱室空气噪声引起水下噪声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经典的声波透射理论出发,建立了一种较简单的空气噪声传递产生水下噪声的工程估算方法,其中壳板的声压透射系数采用混响声场中各种角度无规入射的平均透射系数.通过与实船测试结果进行比较,基本上验证了此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