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时长选择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宏志  姚胜永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44-146,158
城市中心商业区停车供给不足是许多城市面临的共同问题。利用停车政策,调节停车者的停车时间选择行为,提高停车位周转率是增加停车供给的一项重要方法。本文以停车时间长度选择行为为对象,利用在北京市商业区———西单地区的停车行为调查数据和Logistic模型,建立了停车时间长度的选择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分析了各种政策因素对停车时间长度选择的影响。文中提出的模型将有助于旨在提高停车位周转率的停车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市中心路边停车和路外停车场停车存在相互竞争的区域内的路边停车价格,提高城市停车系统的综合效益,考虑停车收费价格、停放时间、路边停车位搜索成本、路外停车场至停车者目的地的步行距离等影响因素,建立了停车用户均衡模型来研究停车者路边停车和路外停车场停车的方式选择问题,并对大量存在的路边停车巡游车辆和因此而造成的通过性车辆的延误成本进行了深入分析。以综合效益最优为目标,建立了基于停车方式选择的路边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运用MATLAB软件结合Frank-Wolfe算法进行了模型求解。算例结果显示:与不考虑综合效益时的路边停车收费定价相比,系统总花费减少18.8%,通过性车辆的延误成本减少37.4%,路边停车位停车需求分担率减少55.2%,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城市商业中心区(CBD)全局静态交通分布目标,从考虑停车者的选择行为着手,以区域内信息板显示周期内排队车辆总数和总行程时间最小建立目标函数,采用基于最优组合的信息显示组合方式来发挥停车诱导作用,影响驾车者的停车选择行为,并通过遗传算法获得目标函数优化值;以长沙市"五一商圈"为例,设置诱导后总排队车辆总数减少46%,表明该模型能通过引导停车者不选择"过热"的停车场而选择次选停车场来减少彷徨交通量。  相似文献   

4.
左利兴 《公路与汽运》2011,(1):46-48,77
在分析影响小汽车出行的停车场主要因素(包括步行距离、停车费用、空余泊位数等)特征的基础上,以调查数据为依据,应用非集计模型中的随机效用理论,建立了假日小汽车车主出行行为模型,并标定了各影响因素的参数.结果表明,停车场服务水平与假日小汽车出行行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为了充分发挥停车诱导子系统对驾车出行者的诱导功能,提出了一种服务于驾驶员出行前对目的地商圈的首选及备选停车场进行车辆停放选择的优化模型,建立了以驾驶员使用最便利、步行时间短、出行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多目标多约束停车选择模型,利用主客观赋权法与基于距离熵的方案优劣排序法计算了模型的备选集。经实例验证,该模型能对多个备选停车场进行综合排序,从而为驾驶员选择停车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路侧停车收费过程中,收费人员和停车者讨价还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出行者实际支付的停车费用低于理论停车费用.研究该现象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并为停车管理和价格制定提供支撑.以改进的FSC效用函数建立3阶段路侧停车收费博弈模型,通过北京市城区实地调研结果对模型参数进行赋值,求解平均讨价还价区间.修正私人小汽车出行停车费用,建立服从Logit函数的多方式出行网络配流模型.实证和算例结果表明,路侧停车收费平均讨价还价区间为理论停车费用的50% ~80%;路侧停车收费博弈对配流模型的结果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考虑停车收费博弈后,不同出行距离下私人小汽车出行概率增加2.8% ~12.4%,其平均增幅为5.7%;调节停车费率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引导作用效果减弱.   相似文献   

7.
特殊活动的停车选择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针对特殊活动下的停车问题,提出了出行者选择行为的效用模型和针对各部分效用的标定方法。在原理设计中,考虑了特殊活动下小汽车出行者的行为约束因子,建立了特殊活动下的选择行为模型;在实现方法上,对效用因子进行了标定,并应用最大似然法对出行者停车选择行为时间效益模型作了计算。该研究可以用于进行特殊活动下基于停车选择行为的出行选择分布预测,解决特殊活动下的停车预测和管理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系统本质上是由大量个体出行行为聚集形成的宏观系统,对于城市交通管理者而言,研究微观个体出行者的自身内在因素以及一些外在因素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是制定相关有效管理措施的前提.通过RP调查方法,获取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性别、年龄和驾龄)、信息类型偏好(描述性信息和规范性信息)以及路径选择偏好(最短路径、可接受路径以及固定路径)数据.基于调查数据,研究构建了城市交通出行者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行为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拟合分析,探讨了城市交通出行者的个体属性及信息类型偏好,对其路径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交通出行者个体属性间的差异,使得他们偏好于不同类型的交通信息,有着不同的路径选择行为;描述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加倾向于选择最短出行路径,而规范性信息能够使得城市交通出行者更多地打破其固定路径选择行为;但是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仍有部分出行者倾向于选择固定路径,即使该固定路径并非是最优出行路径.文中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交通管理者更好地去预测,在交通信息影响下不同类型出行者的路径选择行为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9.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系统容量评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辉  于晓桦  晏克非 《中国公路学报》2012,25(3):129-134,146
以出行者出行行为选择为基础,以最大化网络容量为目标,建立了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容量双层规划评估模型。其中下层引入停车路段(搜索停车设施所行驶的路段)和步行路段,把停车设施转化为道路路段,以出行分布、方式分担和均衡配流组合模型来反映出行者出行目的地、出行方式服从多项式Logit和出行路径服从用户均衡原则的出行选择行为;上层以网络储备容量最大化为目标,考虑网络的路段通行能力、外部环境以及服务水平要求等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流量问题。最后给出了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和算法有效且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能力约束下的旅行选择和停车行为模型,模型同时考虑了出行者对旅行路径和停车设施的选择、道路路段和停车设施的能力约束以及道路网络的需求弹性。构造了数学规划模型,证明在非主动能力约束下,网络均衡条件与该数学规划模型等价;当能力约束为主动约束时,该数学规划模型的解不是网络均衡解,但当对路网的饱和路段和饱和停车设施征收某个附加费用之后,网络均衡解满足能力约束。设计了增广的Lagrangian对偶算法和部分线性化算法来求解该模型,并利用算例来验证模型和算法的效率及评价交通政策的效果。计算结果表明:停车收费、新增停车设施、停车设施与目的地之间的步行距离将显著影响出行者的旅行选择和停车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