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美国ATLANTIS号、英国JAMES COOK号、挪威G.O.SARS号和日本CHIKYU号等科学考察船综合分析国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对我国现有的科学考察船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提出我国发展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高压压缩空气系统作为海上地震调查作业的震源系统,广泛应用于各类地球物理科学考察船.由于高压压缩空气系统运行时高压(终端压力可达138 bar,1 bar=0.1 MPa)和系统的复杂性,目前科学考察船上应用的大容量的成熟产品基本为进口设备,其能否正常运行将直接影响整个地震调查作业顺利进行.当出现故障时,该设备能正确分析...  相似文献   

3.
科学考察船电力推进系统的系统设计和设备性能与船舶的水下噪声有着密切联系,而船体的水下噪声等级将会显著影响科考作业的精度。通过对电力推进系统和重要噪声源设备进行低噪声设计,可有效降低科学考察船的水下噪声。国内已有实船验证低噪声设计的有效性,为后续科学考察船的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春江  胡浩  崔濛 《船舶》2019,30(4):68-74
科学考察船的空调通风系统噪声不仅会影响到科学家进行海上实验,而且对船员的工作、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故空调通风系统减振降噪是科学考察船的重要工作之一。该文结合“东方红3”号实船,介绍了该类船的空调通风系统减振降噪的特殊性,同时提出通风系统减振降噪设计的方法和措施,为科学考察船以及类似船舶空调通风系统减振降噪技术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
《船舶》2017,28(5)
<正>为总结近年来国内海洋科学考察船领域的成果,交流我国科学考察船在需求、设计、建造和配套领域的技术经验,共谋科学考察船未来,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共同主办,上海市船舶工程重点实验室协办,《船舶》编辑部承办。论坛以"专业·  相似文献   

6.
正2021年7月16日,中国舰船研究院、增洲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中国船级社在舟山联合举办了"智海"号试验船交船仪式。该试验船是国家重大工程应急通信试验网络项目的重要平台,可搭载通信方舱、系留无人机、系留气球、水下通信等诸多设备。同时,也是多功能船,具备应急响应能力,可快速驶至事故区域,既可用于近、远海科学考察,也可用于开展水下机动观测、水声通信定位、海面移动观测、海上电子对抗等试验。  相似文献   

7.
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发展现状,明确了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采用电力推进、大型化、集成化发展趋势,提出了大型化、集成化、低噪声、智能化、节能环保等的发展方向,对我国海洋科学考察船动力系统的选配、设计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响应我国设计与建造新一轮海洋科学考察船的未来规划,通过细分特种设备类型、功能及其布置区域,分类研究与挖掘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安装控制要点,并最终较为系统地形成了各类特种设备的安装控制要素。通过加强海洋科学考察船特种设备装船要素的长期积累,为我国后续新造海洋科学考察船的设计与建造提供参考,推动我国海洋调查研究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船按照"与国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  相似文献   

10.
《船舶》2017,28(z1)
正为总结近年来国内海洋科学考察船领域的成果,交流我国科学考察船在需求、设计、建造和配套领域的技术经验,共谋科学考察船未来,10月20日,2017海洋科学考察船技术高峰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此次论坛由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舶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八研究所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