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喇叭形立交桥 特点:当相交道路呈T形时,采用此种立交方式.T形中的贯通道路无任何冲突,其右转或左转均通过专用匝道转向;另一方向的道路无直行,左转经专用桥隧转向,右转经专用匝道转向.如:北京市二环路东便门立交桥,天津市胡家园立交桥,京津塘高速公路徐庄子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2.
迂回型立交桥 特点:四个方向直行车辆无任何影响,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经右转匝道上环形匝道转向;另一条道路的两个方向的左转过桥隧上环形匝道,再经过右转匝道转向;四个方向的右转均经专用匝道转向.如武汉市内环线立交桥、高速公路出入口常用调头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3.
多层全苜蓿形立交桥 特点:四个方向直行车辆无任何冲突,右转车辆通过专用匝道直接转向,左转车辆过桥隧右转上专用环道转向.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完全分离行驶.如:北京建国门立交桥、天津市宜兴埠立交桥、济南市八一立交桥、长春市西解放路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4.
蝶形立交桥 特点:主要方向直行车辆无任何影响,次要方向中一个方向的直行须经匝道,右转车辆由匝道直接转向,左转车辆过桥隧上环形匝道或由专用匝道转向.因形似蝴蝶,故称为"蝶形立交桥".如太原市滨河西路立交桥、沈阳市沈海立交桥、天津市中环线中山门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5.
部分苜蓿形立交桥 特点:此种立交桥适用于主干道(高速干道)与次要道路相交的交叉口.高速干道出入口均为立交,右转经专用匝道转向,左转通过次要道路后经专用桥隧转向;次要道路上的出入口均为平交.  相似文献   

6.
环形立交桥 特点:干道直行车辆无任何冲突,右转车辆经专用匝道转向,左转车辆须绕道方向转向,环道处于平交,其他部位全部消灭冲突点.如:北京市西直门立交桥,广州市区庄立交桥,南京市中央门立交桥,沈阳市文化路立交桥.  相似文献   

7.
道路与道路相交、道路与铁路相交的部位为交叉口.不同标高的道路相互立体交叉就是立交桥.立交桥按照结构形式分为互通式和分离式两大类:互通式立交桥的道路全部采用空间交叉处理,道路和道路之间设有匝道连接;分离式立交桥的道路彼此无任何联系,车辆在各自道路上行进.在这两大类立交桥中,常见的有苜蓿形、定向形、喇叭形、环形、多层全苜蓿形、蝶形、叶形、迂回形、部分苜蓿形、菱形、Y形、分离形等12种,其它各种立交桥都是由这12种基本形式变化组合而来的.因此,对于驾驶员来说,只要能"走通"这12种立交桥,也就能"走通"世界各地结构千差万别的各种立交桥.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刊出这12种立交桥的图示与特点.  相似文献   

8.
Y形立交桥 特点:当三条道路相交时,采用此种立交方式.三个路口中的每个路口均设有独立匝道与其他两个路口的各个方向相通,全互通,无冲突点,行车安全.如:北京市天宁寺立交桥、合肥市北里墩立交桥、上海市松山立交桥等.  相似文献   

9.
定向形立交桥 特点:每条匝道都从一个指定路口连接到另一个指定路口,不通向其它路口.行驶路线短,转向明确,通行能力高.北京市菜户营立交桥、天津市王顶堤立交桥、广州市广园路立交桥、大连市香炉礁立交桥等都属定向形立交桥.  相似文献   

10.
分道转弯式的变形T形渠化平交在老路改建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路改建工程中过镇公路段一般采用新线方案,因此在新老路相接路段存在大型平交,其基本形式是斜角度T形平交口,但这些平交3个方向的交通量分布非常不均衡.针对这种情况.该文提出了分道转弯式的变形T形渠化平交方案,利用常规T形平交的右转单向匝道,将其拓宽兼顾相应的左转功能,取消常规T形渠化平交的中间供支路往主线的左转和主线左转上支线双向匝道,辅以相应的交通标志标线,节约了用地,控制了造价.  相似文献   

11.
基于机动车行人冲突分析的右转专用相位设置仿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缓解右转机动车和行人冲交,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是在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引入右转专用相位.为了评估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有效性,首先通过视频数据深入分析了右转机动车在交叉口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交通冲突;结合所分析出的冲突特征设计仿真模型后基于仿真结果比较和研究不同右转专用相位配时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右转专用相位的设置是否能够提高通行效率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例如机非冲突概率、右转机动车到达率和右转车辆过街时间,同时给出了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关键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由于城市快速路转向交通流量大、线形设计标准低,快速路立交匝道成为交通事故的多发点。利用上海市快速路3年事故数据和交通流量检测数据,以上海市浦西地区快速路立交匝道为研究对象,根据车辆在匝道上的行驶特征以及车辆交互特性,将立交匝道划分成出口段、衔接段和入口段及左转匝道、右转匝道等5个研究单元,针对各单元分别建立负二项模型分析匝道几何设计及其组合参数、交通流特征对于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出口段及入口段的安全性与几何特征的联系较为紧密;迂回式左转匝道相较于右转匝道受几何线形影响大;流量越大、长度越长,事故风险越高,但出口段的长度与事故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出口处为直线、入口处存在长直下坡路段、入口处线形与主线差异大的立交匝道安全性差;迂回式左转匝道上存在过小半径曲线,特别是将小半径曲线设置在出口处,会极大增加事故几率。  相似文献   

13.
立交桥分类 若按相交道路之间有无连接匝道、连接匝道的类型及交通流的组织形式的不同来分,立交桥可分为分离式立交桥、完全互通式立交桥、部分互通式立交桥和环形立交桥。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十字形和T形无信号交叉口右转车辆对后续直行车辆的影响过程,分别建立了2种类型交叉口右转车后直行车延误模型,定量分析了运行速度,右转车比例,单车道流率,转弯速度与延误之间关系,通过实测交叉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十分吻合.分析表明该延误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为无信号交叉口的几何改进,减少主路直行车延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立交匝道对于立交的交通功能具有较大的制约的作用,并且是保证交通枢纽正常运行、为车辆提供转向的必要条件.虽然匝道总的形状取决于立交的式样和类型,但线型和特定受到交通类型、交通功能、交通量、相交路性质、设计速度、道路用地、地物拆迁量、交叉角、匝道端点型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尽量采用高标准的技术指标实现转弯的最好服务水平;一方面将立交占地总面积压缩至最少,这是城市立交匝道设计中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就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匝道设计中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6.
信号交叉口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未设置右转专用相位的信号灯控制道路交叉口右转机动车流与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冲突行为,包括冲突数据的采集和提取、右转车流受到干扰前后速度与过街时间对比分析以及机非冲突速度-距离模型。以现实交通数据为基础,通过软件提取右转机动车与行人和非机动车冲突数据,建立标准统一的冲突数据库,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右转车流正常行驶状态和受到干扰情况下通过道路交叉口时的车速和过街时间,并建立右转车辆距离机非冲突点不同位置时所对应不同速度的统计模型。研究结果对右转专用相位设立标准的建立和相应信号配时方案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行人早开时相为切入点,尝试让部分行人流能够安全地通过路口之人车冲突区域,以兼顾安全与效率。为了充分了解人车特性,针对行人步行速率,行人起动延滞与车辆右转与行人冲突之特性进行研究调查。另外为了了解在实施行人早开时相之过程中,不同早开长度影响冲突行人敷多寡,故以行人在行人穿越道之扩散模式为基础,推估绿灯时间行人穿越道冲突区冲突行人数之预测模式,以充分掌握行人可能受车辆冲突之状况。在个案研究中,以成本之概念将延滞与冲突统一单位进行比较,发现行人早开时相在行人流每小时1000人以下之情境下,较行人专用时相之成本低。而在车流量接近道路容量的情形下,不适合使用长度较长之行人早开时相或行人专用时相,建议采用较短(4s)之行人早开时相。右转转向比小於0.1时,行人早开时相运作成本较低。当右转比大於0.1时,由於右转车辆将严重与行人流冲突,使得人车冲突成本增高,行人专用时相因无人车冲突成本,故适用於此情境。而在多车道环境下需采用行人早开控制,且右转比小於0.4时,建议可以采用独立之右转专用车道与右转专用号志时相,以减少直行车无谓之延滞。  相似文献   

18.
环形匝道是一类事故高发的互通立交匝道,为得到环形匝道的事故发生机制,以宜泸高速公路白鹤林枢纽互通对象,在Carsim软件环境下建立该互通的三维数字模型,模拟车辆在主线-匝道-主线的完整运行过程,在仿真中改变汽车行驶工况和道路运行条件,得到了环形匝道行驶的临界条件并提出了安全改善对策,主要结论如下:超速行驶对车辆匝道行驶稳定性及车辆侧向偏移量有显著影响,超速程度越严重,车辆在匝道上的侧滑风险越高.路面条件对行驶稳定性影响较大,车辆行驶超速20%,在较差的道路条件下(路面有积水、浮雪、霜等),也可以安全行驶,车辆侧滑的风险较低;行驶超速50%,车辆在稍差的道路条件下(路面湿润),可以完成行驶,但存在较高的侧滑风险;超速70%,即使在干燥路面(路面附着系数0.65)行驶也一定会发生侧滑;即超速程度越高,道路附着系数对车辆侧滑影响越大.车辆超速进入匝道时,驾驶员减速操作的起点位置对侧滑存在较大影响,减速起点距离匝道圆曲线越近,侧滑风险水平越高.   相似文献   

19.
交叉口通行能力往往是城市路网承载能力的瓶颈。在考虑信号控制交叉口车流冲突的基础上,研究了信号控制交叉口的车辆优先权规则和信号周期内不同时刻的车辆更新规则,构建了一个平面十字信号控制交叉口元胞自动机模型,用于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模拟与分析,并以武汉市某交叉口为例,将模型仿真结果与停止线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利用该模型研究了交叉口转向比例对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口流量随着车辆到达率的增加而增加,仿真结果与停止线法计算结果基本吻合,所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交叉口交通流运行,再现交通流的动态演化过程,当交叉口车道数和车道功能等道路条件确定时,转向比例和信号配时等交通条件对交叉口通行能力具有较大影响。当右转车转向比例不变时,交叉口通行能力随着左转车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存在一个最佳的转向比例,使得交叉口通行能力达到最大。当右转车受信号控制时,交叉口通行能力随着右转车比例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同样存在一个最佳的转向比例。当右转车不受信号控制时,交叉口通行能力随着右转车比例的增加而上升。当右转车比例高于某一固定值时,右转车不受信号控制能够显著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最高可达100%。  相似文献   

20.
对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中的主线同侧出入口最小间距设计进行了研究。根据道路通行能力手册HCM2000,并且对高速公路上的车流道路进行观察和计算,从而对于公路上进入主要路线和合流的车辆交通量和车辆入口出口处的间隔距离,主要对不设置辅助车道条件下,对于高速主道路和侧路的匝道入口出口出的最小间距,设置在辅助道路的条件下的主道路中同侧车辆出入口的最小间距两种情况进行了分析;对于这两种情况下的通车交流下的出入口最小间距建立了模型并进行分析计算;提出了以上游匝道的设计速度、主道理的设计速度、匝道形式的高速公路主道路和同侧匝道入口的最小间距的指标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