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6 毫秒
1.
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桩端后压浆可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机理。介绍了苏通大桥一期试桩桩端后压浆施工工艺。通过压浆前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了大直径桩端后压浆桩的承载特性,说明桩端后压浆技术的有效性,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钻孔灌注桩桩端后压浆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桩基静载荷试验,对杭州德胜快速路6根持力层为卵石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经过桩端后压浆技术处理的桩,其承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压浆对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通过收集资料,进行统计归纳,提出了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的压浆量及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3.
针对钻孔灌注桩桩端沉渣及持力层扰动问题,提出桩端压浆的解决方法。桩端压浆可减少沉渣厚度、加固桩端持力层,改善桩土界面特性,增加桩周法向应力,增强桩侧阻力的强化效应,对桩端施加预应力。通过桩端压浆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机理分析,以嘉绍跨江大桥φ3.8 m钻孔灌注桩为例,从压浆准备、压浆管布置、分循环压浆方面总结该桥桩端压浆施工方法,经检测桩底压浆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4.
超厚粉细砂地层组合压浆桩压浆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超厚粉细砂地层中桩端、桩侧组合压浆效果,基于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工程中6根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原位静载荷试验,通过对比分析组合压浆前、后钻孔灌注桩的试验结果,研究组合压浆对超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承载力性状、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的影响。通过钻孔取芯、标准贯入试验分别对水泥浆液影响范围和桩基组合压浆的影响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到该工程主桥试桩压浆前、后粉细砂土层侧阻力经验系数,建立压浆后侧摩阻力与压浆前标贯击数N的关系式。研究结果表明:与组合压浆前相比,组合压浆后的桩端阻力与桩侧摩阻力均有大幅度增加,且灌注桩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为94.25%~151.51%,由此可见组合压浆的效果非常显著;组合压浆桩的承载性能明显优于桩端压浆桩,其对桩基的荷载传递特性产生了明显影响;钻孔取芯试验明确了水泥浆液在桩周和桩端以下一定范围的分布情况,证实了组合压浆的有效性;标准贯入试验结果表明组合压浆后桩侧土的标贯击数N明显提高,研究成果可直接运用于该大桥桩基设计,并可为类似超厚粉细砂地层中桥梁桩基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影响钻孔灌注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以及桩底后压浆后可提高桩基承载力的机理、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要点。通过压浆前后试验测试结果对比,分析了桩底后压浆桩的承载特性,说明桩底后压浆技术的有效性,并探讨了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后压浆技术可大幅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已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基础工程领域。该文基于桩端后压浆的受力机理分析,归纳影响荷载传递的主要因素,确定注浆体直径、注浆体高度与桩径之比的控制范围。另利用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黄土地区采用桩端后压浆技术的钻孔灌注桩进行三维数值仿真分析,研究桩端后压浆技术钻孔灌注桩在设计荷载作用内的荷载-沉降机理,在此基础上,对黄土地区桥梁桩端压浆对桩基承载性能的影响进行深入的对比研究,并对桩端土变形模量提高对桩基沉降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挺  龚维明  戴国亮 《公路》2011,(2):217-222
对印尼苏拉马都跨海大桥9根超长钻孔灌注桩采用自平衡法进行了静载荷试验.测试得到了桩端压浆前后的桩基承载力、桩端阻力及桩侧摩阻力.根据压浆前后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压浆后桩极限承载力提高幅度为10.32%~170%,桩端阻力提高幅度为8.46%~207.6%,侧摩阻力提高幅度为8.32%~120%,整桩承载特性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大直径后压浆桩压浆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自平衡试桩法和钢筋计测试元件对河南新乡-郑州高速公路黄河大河6根钻孔灌注桩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桩侧压浆、桩商压浆及侧桩端联合压浆三种压浆方式的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为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方法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TS09标段的两根桩底后压浆超长钻孔灌注桩自平衡法荷载试验为工程背景,对压浆前后侧摩阻力、桩端承载力以及桩基整体承载性能进行了分析。注浆前后荷载试验表明桩底压浆后桩底、桩侧和桩基整体承载性能得到明显改善。说明在一定地质条件下桩底压浆对提升超长钻孔灌注桩桩基整体承载性能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深厚卵石层后压浆灌注桩的承载性能,以湖北观音寺长江大桥为背景,通过现场自平衡静载试验进行后压浆灌注桩承载性能研究。采用分布式后压浆技术,通过试桩现场试验获取压浆前、后深厚卵石层桩土接触界面桩侧摩阻力τ~桩土相对位移s、桩端阻力qu~桩端位移su关系曲线,揭示后压浆对桩土接触界面剪切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压浆前、后的桩侧、桩端初始刚度变化揭示压浆效应对深厚卵石层桩基承载能力增强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卵石层灌注桩采用分布式后压浆可以有效提高桩基的极限承载力,减小桩顶沉降;压浆后灌注桩桩侧摩阻力、桩端承载力得到提高,桩侧、桩端初始刚度得到增强,承载性能明显改善;现场实测桩基各承载性能指标约为理论值的1.1倍;压浆后桩基各承载性能指标为压浆前的1.8~2.0倍。  相似文献   

11.
桩基后压浆工艺是成桩时在桩身桩端预置压浆管路和压浆装置,待桩身达到一定强度后,通过压浆管路,采用高压注浆泵压注的浆液对桩端沉渣及桩侧泥皮进行固化,提高桩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达到提高桩身质量的目的。目前,通过后压浆工艺提高桥梁桩基承载力在高速铁路领域尚鲜有应用。京沈高铁顺义特大桥#189,#190墩地处岩溶地区,原设计桩长需穿越大量溶洞区域,施工难度剧增,投资成本巨大,现通过桩基后压浆工艺,缩短桩长,提高了基桩承载力。现场静载试验证明:后压浆能够显著提高基桩承载力,减少沉降量,既能在京沈高铁沿线岩溶地区进行应用,又使桩基避开溶洞区域,降低施工难度。  相似文献   

12.
多年冻土区灌注桩修筑过程中,混凝土携带的热量和水化热会对周围冻土产生强烈的热扰动,由于基础在回冻前承载力非常小,因此桩基的快速回冻已成为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为解决该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人工冷却法在多年冻土区灌注桩中的应用,以实现基础的快速降温和回冻,并在青藏高原北麓河进行现场人工冷却灌注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冷却降温效果显著,试验进行到第2天,基础周围土体温度已经降至天然场温度以下;随着冷却试验的继续进行,基础和周围土体的温度会进一步降低;人工冷却有效降低了土体温度,并增加了桩基周围土体的冷储量,冷却试验结束后的第7个月试验桩的平均界面温度为-0.6℃,无冷却措施桩对应的平均界面温度为-0.37℃。承载力计算结果表明:人工冷却可以快速、大幅提高桩基的承载力,通过该措施的应用,试验桩的承载力可提高至2 231 kN,而无冷却措施桩对应时刻的承载力仅为549 kN;该措施有效缩短了冻土区灌注桩施工的后续等待时间,经过人工冷却的桩基承载力很高,冷却结束后即可进行上部荷载的施工。人工冷却可作为冻土地区桩基快速施工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其不仅能够解决灌注桩对冻土产生热扰动这一难题,还能够有效缩短工程的建设周期,具有很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陈磊 《路基工程》2012,(3):103-106
结合某市图书音像大厦工程,论述了灌注桩后压浆技术的作用原理和施工工艺。通过工程实例的现场试验桩,分析对比其压浆和不压浆的受力变形特性。工程实践进一步证实,这种技术由于承载力提高幅度大、造价低等特点,使该项工程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后压浆技术对高速铁路岩溶地区桥梁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运用有限元软件PLAXIS模拟分析了顺义特大桥#190墩钻孔灌注试桩注浆前后的承载性能变化。结果表明:①后压浆能在岩溶地区桥梁桩基发挥重要的作用,提高桩基承载力约85%,减小沉降约58%;②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吻合度较好,能够很好反映现场实际的工程状况。  相似文献   

15.
介绍朔黄铁路K65+490~+770路基下沉地段用高压旋喷斜桩加固的方法、施工技术参数和施工控制参数的确定以及施工工艺流程。通过对路堤进行高压注浆,其水泥浆、泥土经充分混合搅拌形成网格状水泥土骨架,从而达到提高路基土的抗剪强度、承载力和阻止路基下沉的目的。现场观测与检测表明,路基下沉病害得到了根治。  相似文献   

16.
依托杭绍台高铁飞凤山隧道工程出口外场地硅藻土地段,进行高压旋喷桩和钢管桩的现场试验,对比分析成桩完整性、均匀性、极限承载力及经济性等指标.结果表明:旋喷桩成桩在硅藻土地层中离散度较大,成桩效果并不理想,取芯抗压强度按埋深分布差异较大,存在强度分布不均匀的现象,会引起地基承载力的降低,而钢管桩试桩中仅极少数存在轻微缺陷,...  相似文献   

17.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后承载性能得以显著改善,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模拟分析了某实际工程钻孔桩在注浆前后的承载性能变化情况,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较好。引入注浆加固体半径和注浆体强度来模拟后压浆对钻孔桩承载力的影响,并指出注浆量的大小对承载力的影响较大,基本上随着加固体半径的增加线性增加,而注浆体强度的影响存在临界值,超过该值后,强度增加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8.
由于成桩工艺不同,桩基的承载机理和工作性状会有明显差异。通过现场试验,研究了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和全套管护壁钻孔灌注桩两种施工工艺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以及两种施工工艺对桩身轴力和桩侧阻力发挥的影响规律,同时分析了两种工艺导致的桩基承载力差异。结果表明:全套管全回转钻孔灌注桩的极限承载力是泥浆护壁钻孔桩的1.25倍,桩顶沉降前者比泥浆护壁钻孔桩减小了36%,全套管全回转桩的施工工艺相较于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可以提供更高的桩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19.
曾力  刘一帆  李明宇  靳军伟  杨潇  马世举 《隧道建设》2022,42(12):2006-2014
为探究盾构直接穿切复合地基对复合地基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依托郑州地铁5号线某区间盾构穿切水泥土群桩复合地基工程,对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进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盾构切桩全过程中地表沉降、桩顶压应力和桩间土应力的变化规律。同时,在与现场试验分析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进一步对桩身轴力和桩侧摩阻力进行补充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在盾构穿切单桩复合地基全过程中,加载板沉降发展规律大体分为盾构切桩前、刀盘切桩、盾体穿越残桩、盾体脱离残桩、同步注浆层填充与凝结、残桩脱离盾尾6个阶段。2)桩土应力比随着切桩施工过程先减小后增大;桩身轴力随着整个切桩过程发生变化,最终阶段轴力值相比切桩前有所增大。3)由于残桩桩长变短,桩身应力重分配比使得桩身出现2个中性点,中性点以上为正摩阻力,桩体受压;中性点以下为负摩阻力,桩体受拉。4)与最终的累计量相比,各阶段加载板沉降增幅比分别为20%(盾构切桩前)、60%(盾构切桩—注浆层凝结)、20%(盾构远离残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增幅分别为-8%、-16%、-53%、3%、25%、6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