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一种便于实现且功能较全面的硬件电路控制系统,它是海军舰艇设备改造的理想设计实现方案.系统采用OMRON CJ1M PLC与一台计算机构成集中控制系统的基本框架,利用以太网实现控制器与及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传输,给出了潜艇集中控制系统部分控制程序的流程图.该设计方案已经在实验室环境下调试完毕.  相似文献   

2.
在新潜艇发展过程中,降低潜艇的可探测性是需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当潜艇下潜时。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而被探测到:无线电发射(雷达、无线电)、雷达信号及声信号。声特征信号明显是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安静性是潜艇设计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推进装置和辅机的设计及运转工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潜艇的声特征。为了监测潜艇辐射噪声和机械设备的状态,并对噪声与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美国海军开发了许多自噪声监测系统和控制系统。商用高速网络技术的发展,如ATM-SONET和光纤信道(Fibre Channel)技术促进了可监测舰艇辐射噪声和机械设备状态,并对噪声与振动进行主动控制的高速传感器和作动器网络的研制。与以前的舰艇监测系统相比,这些新的商用网络结构较简单,花费也不多,而性能更好。本文讨论了采用ATM-SONET网络的全舰监测1024信道传感器网络的设计,也讨论了采用光纤信道网络进行噪声与振动主动控制的256信道传感器和作动器网络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ATWCS)正被开发用于支持海军舰艇上当前和未来的战术巡航导弹,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利用海军标准战术高级计算机(TAC3)部件和商用标准局域网(LAN)来装备一个具有最佳发展潜力的灵活耐用系统。系统工程原则的的积极使用已经改进了系统设计,从而使它对不同的海军平台都适用。满足这项设计目标的一个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潜艇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高级战斧武器控制系统数据通过是一种与TAC3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回顾了潜艇操纵控制系统自动化发展历程,总结了国外潜艇操纵控制系统自动化发展水平及其发展规律,最后展望了潜艇操纵控制系统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李雅普诺夫函数在自适应控制系统中的应用,讨论了深潜救生艇与失事潜艇的对口控制问题,介绍了模型自适应系统的基本结构,理论计算以及运动方程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对在海军舰艇系统费用削减的情况下,如何在海军舰艇的总体平台控制系统中采用商用技术来维持舰艇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讨论。假定用一艘90年代设计、21世纪服役的舰艇来比较两种商用技术,并提供了参数分析。评价包含若干因素,如性能、环境标准、可靠性、可维修性、战斗损伤生存能力、采办费用、全寿期费用、人的因素,以及在作战环境中支持更高综合级别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AIP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AIP潜艇舱室大气环境特点和系统控制的特殊性以及系统控制的关键技术,并为AIP潜艇舱室大气环境控制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从最早的美国海军潜艇设计至现在的几十年间,计算机能力增强和部件微型化已经允许与以前的系统相比在同样更少的空间里满足更多更先进的控制特点,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典型地利用相同的冗余产生高可靠性和有效性系统的容错结构,一直被推广在空间导航台,飞机和其它要求高的用途中使用“海狼”潜艇使用了一个容错潜艇控制系统,它是目前美国海军潜艇使用的最完善的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9.
潜艇的集成控制系统和自动化系统对当今海军舰艇的建造具有重大的意义,它不仅是一种通过减少人员配置节约成本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提供能力更强、更灵活、更有效作战平台的手段。澳大利亚海军的“科林斯”级潜艇是现今在役自动化程度最高的潜艇之一,该艇的控制系统是一种对所有平台系统进行操纵控制、管理和监视的集成系统。以“科林斯”级潜艇的经验为基础,描述目标潜艇自动化和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展望了这些系统的下一代对未来潜艇的影响。对使用市购品技术、全艇网络及与指挥控制系统的进一步集成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有关潜艇的发展项目,是与其安全性有关的项目正逐渐完成,并已在1995年的(水下防务技术)中介绍了处于80年代领先水平的潜艇自动控制领域的重要进展,它们主要用来满足弹道导弹潜艇对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的更高要求。介绍了其设计原则及SAGEM从90年代初以来宾民估研制工作的成果,其目的是使系统更紧凑,并易于安装在狭小的舱室内,而且更有利于完成其使命。这项研究工作的结果与SS MK1操舵控制系统的诞生。SS  相似文献   

11.
舰载综合通信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论述了综合通信控制系统的使命和任务,分析了舰艇外部通信系统信息流的类型,确定了综合通信控制系统的组成单元和拓朴结构,着重介绍了控制网络的选型,并对研制适合我国现有舰用通信设备的综合通信控制系统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舰载无人机战术控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无人机以其特点已在战场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研制通用的无人机战术控制系统(TCS),实现对各类无人机的操控,并将无人机系统与舰艇C^4I系统有效集成。对美军无人机战术控制系统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系统地分析了舰载见人机战术控制系统的功能、交互等级和系统组成,并阐述了系统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隐身技术在潜艇上的广泛应用,现代潜艇以其高航速、大深度、小噪声以及一定的隐身能力,给水面舰艇对潜防御作战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针对隐身潜艇采用的隐身技术,在未来反潜作战中,对多基阵声呐探测和综合探测技术进行了分析,并对水面舰艇未来反潜装备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反潜舰艇是指以对潜艇进行搜索、跟踪、驱逐、打击为主要作战使命的水面作战舰艇。随着潜艇设计及制造技术的高速发展,现代潜艇(包括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的综合作战性能已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航速、攻击力、隐蔽性及自动化程度等主要性能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作为现代海军中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潜艇性能的提高对水面舰艇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世界各国都加速了现代反潜技术研究,逐步建立起了由水面反潜舰艇、空中反潜飞机及水下反潜潜艇构成的立体反潜体系,其中反潜舰艇是这个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世界军事格局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发生变化,中国海军所面临的潜艇威胁日益凸显,加之中国现代反潜舰艇发展滞后,所以应对现代反潜作战的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对未来中国海军完成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保护海洋资源和海上交通运输线的畅通等作战任务都将产生不利影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我国现有潜艇液压操舵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新型潜艇淤 操舵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美国海军舰队级、编队级和本舰级三个层次的作战指控系统,并以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旗舰数据显示系统、先进作战指挥系统、舰艇自防御系统和“宙斯盾”防空作战系统为例,详细论述了其当前指控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作战指控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及目前美军涉及指挥控制体系结构建设的项目计划,总结了美国海军指控系统发展特点与建设思路,通过对国外技术发展路线的梳理和汇总,提炼指控系统当前发展方向,旨在能够对我国海军装备作战指控系统的发展有所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整个海军部门最关注的是提高潜艇作战能力,进一步平衡商用技术以及减少寿期费用。以Mk2作战控制系统和“弗吉尼亚”级艇作战系统为代表的开放式系统的能力增强,促进渗艇研究设计部门缩短了满足上述要求的途径。这些系统的发展在今天和未来的作战控制系统中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变化。介绍目前的改进情况并指出在不远的将来能实现的潜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未来潜艇大气环境监测系统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气环境监测是潜艇生命力支持的最重要环节之一,在潜艇上应用大气环境集中监测系统已有将近40年的历史。随着人们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效应了解的深入,在密闭环境的大气环境控制中提出了更多对气体组分的监测需求。能否分析更多气体组分已经成为未来潜艇大气环境监测系统的标志性指标,为了满足更高分析能力的要求,当前存在着提高系统分散度和自动化水平以降低系统运行和维护时对资源占用的趋势。未来潜艇大气环境监测系统需融入大气环境综合控制系统,并作为系统控制功能的中枢。  相似文献   

19.
阐述了潜艇悬停的基本定义和特点,介绍了悬停系统对潜艇的重要意义,认为此项技术能有效提高潜艇在未来海战中的作战能力。总结了悬停控制的五项关键技术,重点解决潜艇悬停状态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悬停控制策略的合理制定,关注关键设备的研制并进行半实物仿真试验。结合型号产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两套实现潜艇悬停的系统控制方案。整个悬停控制可以采取泵排泵注和泵排自注两种控制方式,并比较了两者之间的优、缺点。最后讨论了影响潜艇悬停的相关因素,指出了悬停控制过程中应注意的细节。  相似文献   

20.
由于水下辐射噪声特征信号代表了水面舰船和潜艇的固有特征,因而被敌方利用作为探测舰艇的主要手段。为了建造达到声学指标的舰艇,必须在设计阶段精确地预测噪声级并采取切合实际的降噪措施。为此,开展了舰艇水下噪声预测系统的研究。简要介绍了预测系统和根据理想模型试验得出的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