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9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关于发展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将两国的北极可持续发展领域,进一步拓展至北极航线开发利用、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北极资源开发、北极旅游、极地生态环保与极地科考等领域。  相似文献   

2.
极地船舶技术最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刚  张东江 《中国船检》2015,(3):97-101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冰加速融化,极地蕴藏的丰富资源和极具价值的北极航道已将极地潜在价值推到现实的高度。然而,要想实施极地战略,必先发展适应本国的极地船舶装备。极地船型的发展需求以南北两极的极地船舶为例,总体上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北极为目的地的开发和运输;第二类是跨北极的过境航行;第三类是在南北两极开展的科考调查和研究。这三类代表了不同国家、不同阶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北极夏季海冰逐渐缩小、北极自然资源开发和极地观光发展等因素,预期极地航运将在未来几年逐渐增长。  相似文献   

4.
正0引言随着全球变暖,极地水域的冰层正在慢慢融化,使得开辟北极航道成为可能。北极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和俄罗斯欧亚部分的最短路线。同时,北极油气资源的逐步开发,极地船舶的需求逐步增大,对符合极地规则要求的船舶设备需求也相应增大。目前,环北极航线已部分开通,相对于其他可航水域,极地水域有其自身特点:(1)水域温度极低;  相似文献   

5.
张俊杰 《中国船检》2013,(7):18-21,132
极地船舶建造市场正成为世界造船业的竞争新"高地"。北极航线破冰而出,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然而,在北极地区航行的船舶面临着许多极地地区特有的风险。由于低温,从甲板机械、应急设备到海水吸入口的许多船舶组件的效能降低。一旦结冰,船体、推进系统和附属设施都将被迫承载额外的负荷。因此,穿越北极航线的船舶与普通远洋船舶有着不小差异。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17,(10):41-46
随着全球变暖和北极海冰快速减少,国际航运界正在积极开发北极航线。但同时,极地航行的环境、航道条件非常恶劣,船舶轮机管理者面临着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分析极地航行的特点以及因此导致的极地船舶动力装置的特殊设计,归纳总结极地航行船舶动力装置的管理要点,以期为极地航行船舶的轮机管理提供参考,并最终实现船舶在极地水域的安全航行。  相似文献   

7.
研究航行于北极东北航道的船舶应用的规则和规范,对《国际极地水域操作船舶规则》《北方海航路水域航行规则》《极地船级要求》和《极地水域营运船舶指南》等规则和规范进行概念性阐述。该研究对北极东北航道船舶的设计、建造、检验和运营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清晰理解北极东北航道船舶适用的规则和规范及相互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北极地区受北极海域环境低温、作业窗口窄、环保要求高等限制而油气勘探开发装备不足的问题,提出一种对温带平台做适应性改造以满足北极作业需求的评估技术方案,分析极地低温对海洋钻井平台结构、设备及作业环保等方面的影响因素,建立温带平台极地作业适用性评估技术流程体系,对南海作业的某平台进行评估分析,其原结构满足极地作业环境,...  相似文献   

9.
胡冰  徐胜 《航海技术》2022,(5):20-23
<正>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冰情通航条件持续变好,北极的船舶通航数量逐渐增加[1]。然而北极航线的冰情变化频繁,基础设施较少,通讯不便,极地航行风险依然很高。同时,极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发生油污事故,将会造成严重后果。为提高极地船舶航行安全,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  相似文献   

10.
钟合 《珠江水运》2014,(18):20-21
近年来,北极航线破冰而出,不少公司看准机遇,纷纷试水北极航道,尝试能源运输。与此同时,极地船舶建造也随之升温。一时间,北极航线成为炙手可热的“黄金水道”,也给世界造船业带来无限畅想。那么,目前极地船舶的设计、建造领域呈现出怎样的格局?未来哪些船型将更适合在北极航行?中国如何抓住此次契机?  相似文献   

11.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2.
自2013年以来,中远海运集团积极开展极地航行探索和实践,旗下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开中国商船极地航行之先河,先后开辟了北极和南极航线,为国家海洋强国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回顾中远海运集团开辟极地航线的历程,总结极地航行的经验、成果和意义,分析北极东北航道的应用前景,供业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主要发达国家的北极政策和5类极地船舶技术发展现状,并对极地船舶国际公约、船级社规范、国际标准以及主要国家法规等进行分析,对我国极地船舶标准化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本文针对极地航行的特殊性和挑战性,从极地安全航行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现行的极地水域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国际公约、IMO和IACS等国际性组织出台的一系列规则和要求,并分析了IMO强制性《极地水域船舶作业国际规则》对船舶及海上人命安全和极地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南北极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区域,也是涉及国家权益的敏感地区。遥感技术是极地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手段。航空遥感由于其独特的尺度优势,在极地遥感中扮演重要角色。文中论述了极地航空对地观测对于我国极地权益与战略需求的重要性,回顾并总结近年来国外极地航空观测计划与应用,在分析我国当前极地航空对地观测的现状及其与国外差距的基础上,尝试对我国南北极航空对地观测的未来应用方向进行展望,以期更好地开展我国极地科学考察,认识和利用极地,为人类共同利益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南北两极科考事业深度扩展,北极航道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极地地区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等战略地位凸显,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指出,中国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在地缘上是近北极国家,北极的自然状况及其变化对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有着直接影响,进而关系到中国在农业、林业、渔业和海洋等领域的经济利益。极地地区是我国经略海洋的关键区域,  相似文献   

17.
冰区航行船舶规范标准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运秀 《中国船检》2010,(9):38-40,114
随着全球变暖步伐的加快,北极冰层逐渐减少,北极通航成为国际海事界的热点之一,冰区航行船舶引起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为此,国际海事组织(IMO)于2002年12月颁布了通函《在北极冰覆盖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2009年12月通过了决议《在极地水域内船舶航行指南》,与此同时,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于2006年颁布了统一要求《极地船级要求》。这样,上述规定就成为极地航行船舶的强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8.
正北极理事会北极航运最佳实操信息论坛门户网站于近期在伦敦会议上推出。IMO助理秘书长兼海洋环境司司长Stefan Micallef对此表示欢迎,认为其支持实施IMO有关在极地水域运营船舶的极地规则。该网站提供了有关权威信息的链接用以实施和遵守极地规则,例如可获用有关计划在北极安全和环境无害航行所需的水道、气象和冰情数据信息等链接。该门户网站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两极冰融现象日益加剧。北极冰层的大面积融化促进了北极航线的开发:南极的冰雪美景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乘船观光。然而,极地的恶劣气候和脆弱环境给极地水域近乎空白的船舶航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极地破冰船作为开辟极地航道、资源开采的必要装备,是各国推进极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重点介绍美俄等环北极国家近年来破冰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并以此对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给出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