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申建中  方亚娟 《驾驶园》2012,(11):85-85
8月20日凌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交警大队启动“零点禁酒驾”行动。短短4小时内,共查获20名酒后驾驶人,其中醉驾2人。交警称:盛夏季节“夜猫”多,深夜里的“酒驾”更多。笔者随警行动时看到,那些酒驾人员在逃避检查时花样百出,让人啼笑皆非。  相似文献   

2.
一名因言行疯癫被当地人称“疯子”的精神病患者为了过过交通警察查车执勤时的“瘾”,靠一根五尺来长的木棒和石块的“执勤装备”在公路上查过路司机的驾驶证、行驶证、身份证。查户口和罚款已达三月之久,日前,一名农用三轮车驾驶人因不“配合执法”,却被这名精神病患者在公路上用木棒活活地将三轮司机打死。  相似文献   

3.
为落实全国道路交通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关于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道路交通安全“五整顿”、”三加强”工作措施的意见》精神,进一步规范驾驶人培训市场,加强驾驶人培训质量监督,提高驾驶人整体素质,太原交警支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制定针对性措施,切实做好驾驶人源头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2005年“十一”黄金周来临之际,郑州市“心理110”的两位心理保健师来到郑州市长途汽车北站,对长途汽车驾驶人进行心理测试,以进一步确保长途交通安全。他们表示,希望以此引起会社会及驾驶人本身对驾驶人心理健康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汽车与安全》2008,(10):17-17
福建省交警联合教育部门积极组织开展“校车交通安全宣传周”活动.大力强化中小学生、家长和校车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为确保广大中小学生安全出行营造了良好的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氛围。  相似文献   

6.
解读一:执法必须用规定用语 今后,交通警察执法的每一个环节,如检查违法机动车驾驶人,处罚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乘车人,对机动车驾驶人罚款并采取强制措施等,都必须使用指定的执法用语。比如,告知交通违法行为人应享有的权利时,交通警察必须说:“你有权陈述和申辩。”如果交通违法驾驶人拒绝签收处罚决定书时,交通警察必须说:“拒绝签字,法律文书同样生效并视为送达。”  相似文献   

7.
轿车装备的泊车雷达蜂鸣系统又称为“避障系统”、“驻车距离报警系统”.其实际上是一个范围测定系统。该系统具有两方面功能,一是作为倒车的辅助安全装置,为驾驶人提示汽车后方还有多少空间可以利用;二是作为驾驶人视野的增强装置,能够协助驾驶人驻车和调整车位。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已越来越多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在所有机动车驾驶人当中普及法律常识和有针对性地开展“生命至上”的价值观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安全》2012,(6):25-25
乱开远光灯致使别的驾驶人“抓瞎”,一直被驾驶人们深恶痛绝。近日,广州交警部门正式对乱开远光灯行为进行常态化执法,仅在广州市同泰路,两个小时就对12名乱开远光灯的司机,处罚200元扣1分。  相似文献   

10.
卜凡亮 《驾驶园》2011,(12):87-87
10月11日,山东省平邑县交警大队与平邑网车友会在该县莲花山广场联合开展“珍爱生命,拒绝酒驾”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开展宣讲、组织签名等形式,号召广大网友车友、过往机动车驾驶人及群众珍爱生命,拒绝酒驾。  相似文献   

11.
在手机通话(MPC)行为中,驾驶人极易陷入认知分心(DCD)状态,对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头-眼行为特性的DCD图像识别方法。为适应自然驾驶中的波动光照和复杂背景,首先建立基于YCbCr色彩空间的在线肤色模型,提取待检肤色区域的PCA-HOG特征并建立支持向量机分类器来识别MPC手势;与此同时,采用多尺度局部模极大值方法检测嘴部显著边缘,并通过边缘活跃度来识别驾驶人说话行为,综合MPC手势和说话行为建立MPC行为的判别逻辑。最后,以5 s为时间窗口获取驾驶人的眼球活跃度、眨眼指数、头部横摆和俯仰运动活跃度,采用D-S证据理论建立融合头-眼行为特性的DCD识别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融合手势和说话行为图像检测的MPC识别率为92.8%;对于不佩戴眼镜的驾驶人,眼球活跃度是DCD识别率最高的单一指标,“眼球活跃度-头部横摆活跃度-头部俯仰活跃度”融合证据的DCD识别率最高,为86.2%;对于佩戴眼镜的驾驶人,“头部横摆活跃度-头部俯仰活跃度”融合证据的DCD识别率最高,为83.2%;算法对熟练驾驶人的DCD识别率略高于非熟练驾驶人。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智能汽车的自主决策能力,使其能够学习人的决策智慧以适应复杂多变的道路交通环境,需要揭示驾驶人决策机制。首先通过对自然驾驶数据的分析,发现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能够反映驾驶人决策行为的主要运动特征参数存在极值现象,而产生极值现象的内在动因是驾驶人遵循“趋利避害”的基本决策机制,即驾驶过程中驾驶人力图实现机动性和安全性综合性能最优。受自然界包括物理和生物行为上的众多极值现象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启发,提出驾驶人决策机制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假设。随后建立抽象描述驾驶过程的物理模型,并提出最小作用量决策模型(Least Action Decision-making Model,LADM),通过与传统驾驶决策模型(经典跟车模型和换道模型)对比,分析结果显示LADM模型更具通用性。最后开展了实车试验,采集20名驾驶人在自由行驶、跟车行驶和邻车切入3种工况下的试验数据,分析计算并检验了不同驾驶人行车过程的理论最小作用量和实际作用量。试验结果表明:驾驶人在驾驶过程中的实际作用量与最小作用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体现出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对安全和高效具有共性追求,验证了驾驶人决策机制遵循最小作用量原理。  相似文献   

13.
四名女工夜间下班途中后背突遭一黑糊糊的“魔鬼”疯狂撞击,一声怪响过后.一死三伤,“魔鬼”随即消失在茫茫夜幕中。经玉田公安交警大队连夜侦破,原来致人死伤的魔鬼是一辆酒后无证驾驶人驾驶的报废无灯光的大发面包车……  相似文献   

14.
《公路》2018,(11)
尽管多种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s,ADAS)已被开发帮助并指导驾驶人,但在国内,ADAS的有效性并未被很好地测试。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来评估ADAS在跟车场景和Near-crash事件中对不同经验驾驶人驾驶行为的影响。招募了44名驾驶人(22名熟练驾驶人,22名非熟练驾驶人)开展现场运行测试(Field Operational Tests,FOTs),开发的试验车通过数据同步技术采集车辆运动学信息、道路环境信息和驾驶人操作信息。对采集数据进行预处理并提取354个稳定跟车片段和424例Near-crash事件。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稳定跟车场景中,ADAS对熟练驾驶人和非熟练驾驶人均有积极影响且对非熟练驾驶人更为显著;在Near-crash事件中,ADAS对非熟练驾驶人有积极影响但对熟练驾驶人影响不显著。研究结论为ADAS在我国的针对性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金星  刘云 《驾驶人心理》2006,(11):29-29
俗话说:“因小失大”,“捡小便宜吃大亏”,这种事情近来在驾驶人身上时有发生。这里记录了几起已发生的事故都是因为驾驶人因捡东西的小动作而忽视了别人的安全,酿成了大悲剧。望广大驾驶人以此为鉴,不要在开车时捡拾东西,因小而失大,捡来了祸患,拾到了灾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2月18日,广西富川县境内发生一起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男子杨某醉酒驾驶面包车与一辆摩托车相撞,致使摩托车驾驶人及摩托车车上两名乘客当场死亡。3月3日,杨某被富川县公安局以涉嫌“交通肇事罪”依法刑事拘留。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大多是由于驾驶人不遵守交通法律法规.违法驾驶造成的,但有些驾驶人不注意生活“小节”,认为“小毛病”不会出事故,养成了种种驾车误区,同样也会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因此,要确保行车安全,必须走出误区,养成良好的工作、生活习惯。  相似文献   

18.
为提升网联环境下车载信息的传递效率,提出了一种驾驶人信息认知地图构建方法。在驾驶人交通场景信息认知中引入认知地图概念,通过对20名驾驶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获取视距内、外(超空间距离)交通场景语义描述,采用要素频率统计法确定驾驶人信息认知地图要素,设计概念图形完成可视化映射。构建轻量化深度学习MobileNet V2模型,实现驾驶人信息认知地图认知要素标签自动生成,并分别基于SE(Squeeze-and-Excitation Module)、CBAM(Convolutional Block Attention Module)、CA(Coordinate Attention Module)注意力模块对模型进行改进,通过Opencv算法实现可视化认知地图的自动生成。开展20名驾驶人的实车试验,获取12 000组交通场景认知集作为测试数据,通过人工标注的方法获取认知要素标签。结果表明:驾驶人信息认知地图具有道路类型、车道数、自身车道、目标类型、方向、距离、危险程度7个认知要素;MobileNet V2、MobileNet V2-SE、MobileNet V2-CBAM和MobileNet V2-...  相似文献   

19.
《驾驶园》2014,(2):65-65
驾龄在3年内驾驶人肇事,可能会导致驾培机构“责令限期整改”。记者从湖南省长沙市政府获悉,《长沙市政府关于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见》已于2013年12月12日起施行,将对3年内驾龄驾驶人发生一次死亡1-2人的交通事故且负主要以上责任的,严格实行交通事故驾驶人培训质量、考试发证责任倒查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攻击性驾驶行为选择模型及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行为学理论和非集计方法,以160名驾驶人为研究对象,确定了影响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变量及取值方法,建立了攻击性驾驶行为选择模型(多项Logit模型)。运用弹性值理论进行各变量对攻击性驾驶选择行为的影响程度与过程敏感度分析;最后选取58名驾驶人的驾驶行为数据进行计算,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驾驶人人格和其他车辆违法情况2个因素对驾驶人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较大,起决定性作用;该模型计算值与量表判定值相对误差在10%左右,模型精度可满足实际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