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铜渗铝渗剂的铝含量对α—Cu相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纯铜渗铝民支的铝浓度分布及对α-Cu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渗层表面的铝浓度与渗铝剂中的铝成分有关,当铝成分≤4%时,渗层铝浓度分布与扩散定律计算值相符。渗层组织主要是α-Cu固溶体,α-Cu相的点阵常数与铝浓度呈线性关系。用内氧化技术在渗铝的试样上成功地制备了Al2O3表面弥散铜基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2.
纯铜的表面弥散硬化及其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用渗铝-内氧化技术对纯铜进行了表面弥散硬化处理。研究了渗层的铝浓度分布,硬化层的为微特性及有关性能。结果表明,渗层的铝浓度接近于渗占的铝粉含量,渗层深度可达100μm,内氧化后,能在铜的渗铝怪形成Al2O3弥散硬化层。Al2O3含量影响了铜的表面硬度,电阻率及磨损能力。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膏剂法渗铝中渗剂的配比、渗铝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以及粘结剂的类型对Q235钢表面渗铝层的组织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膏剂法渗铝时,随渗剂配比中铝粉含量的增加,渗铝层深度增加;但当铝粉含量达到35%时,表面粘铝现象较严重.因此铝粉的含量最好是在20%~30%范围内.而且渗铝时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渗铝层深度越深.粘结剂的酸碱性也对试样表面渗铝层的深度有影响,采用的粘结剂最好为中性的聚乙烯醇.不论是何种渗剂配比,渗铝后其试样的抗氧化能力均比未处理的高.并且渗剂配比中铝粉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就越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固体粉末法渗钛、渗铝及钛铝共渗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可行的工艺方案,并揭示了渗钛层、渗铝层、钛铝共渗层的显微硬度与组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膏剂法渗铝中渗剂的配比,渗铝时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以及粘结剂的类型对Q235钢表面渗铝层的组织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膏剂法渗铝时,随渗剂配比中铝粉含量的增加,渗铝层度增加;但当铝粉含量达到35%时,表面粘铝现象较严重。因此铝粉的含量最好是在20%-30%范围内,而且渗铝时加热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渗铝层度越深。粘结剂的酸碱性也对试样表面渗铝层的深度有影响。采用的粘结最好为中性的聚乙烯醇,不论是何种渗剂配比,渗铝后其试样的抗氧化能力均比未处理的高,并且渗剂配比中铝粉含量越高,其抗氧化能力就越高。  相似文献   

6.
工艺因素对铸铁热浸渗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表面制备方法、热浸温度和时间等工艺因素对铸铁热浸渗铝影响的试验和分析,获得了热浸温度和时间与浸渗层组织、铁的溶解深度及浸渗铝质量的关系,指出了适宜的表面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7.
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分析Fe-24Mn-4Al-5Cr合金在700℃空气中循环氧化160 h后表面形成的氧化膜形貌、成分分布及组织结构.研究结果表明:Fe-24Mn-4Al-5Cr合金在700℃空气中循环氧化160 h后,氧化层分为两个成分区域,外氧化区和内氧化区;外氧化区主要为Mn2O3相,内氧化区为由于铝和锰的选择性氧化所产生的Al_2O_3和MnAl_2O_4相.另外,由于锰的选择性氧化使氧化层与基体之间的γ-Fe相转变成了α-Fe相.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稀土渗剂的成分,渗碳温度和时间对渗碳层深度的影响,测定了渗层的显微组织,渗层碳浓度梯试度分布及有关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稀土元素在渗碳过程中有明显的催渗作用,与常规渗碳工艺相比,可提高渗速25%,改善渗层的组织与性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氨气和氮气混合气氛的成分对渗氮速率的影响,测定了渗氮层的显微组织、渗氮层氮浓度分布及有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渗氮时,通入适量的氮气能使渗氮速率提高13%,改善渗层的组织与性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研究氨气和氮气混合气氛的成分对渗氮速率的影响,测定了渗氮层的显微组织、渗氮层氮浓度分布及有关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渗氮时,通入适量的氮气能使渗氮速率提高13%,改善渗层的组织与性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对304和904 L两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固溶渗氮研究.用电子探针测定了渗氮层的氮浓度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渗层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表面至心部的显微硬度,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氮层的物相组成,对试样在1 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表面至心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固溶渗氮水冷试样表面的物相为单相奥氏体,炉冷试样的表面物相除高氮奥氏体外,还出现了CrN.渗氮后的试样在1 mol/L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优于未氮化试样.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稀土渗剂的成分,渗碳温度和时间对渗碳层深度的影响,测定了渗层的显微组织、渗层碳浓度梯度分布及有关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稀上元素在渗碳过程中有明显的催渗作用,与常规渗碳工艺相比,可提高渗速25%,改善渗层的组织与性能,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用化学成分分析法、金相分析法、X射线结构分析法以及表面硬度、剥层硬度和显微硬度测定法研究了高速钢25W3Mo4Cr2V7Co5和25W6Mo5Cr4V2A1的渗碳温度和时间、淬火加热温度以及回火温度和次数对其渗层的碳浓度分布、金相组织、相组成、层探、表面硬度和硬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用切削试验进行了寿命对比,并对低碳高速钢的渗碳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针对混合型扩散控制的渗碳过程,建立了两个描述渗碳深度与时间关系的方程,扩大了经典公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4.
奥氏体不锈钢固溶渗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04和904L两种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固溶渗氮研究.用电子探针测定了渗氮层的氮浓度分布,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试样渗层的显微组织,用显微硬度计测量了表面至心部的显微硬度,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氮层的物相组成,对试样在1mol/L的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进行了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结果表明:显微硬度随表面至心部距离的增加而降低.固溶渗氮水冷试样表面的物相为单相奥氏体,炉冷试样的表面物相除高氮奥氏体外,还出现了CrN.渗氮后的试样在1mol/L稀硫酸溶液中的耐蚀性优于未氮化试样.  相似文献   

15.
高碳钢和合金工具钢B—Cr—Ti共渗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高碳钢和合金工具钢进行了 B-Cr-Ti 共渗的试验研究.用金相显微分析、电子探针微区分析和 X 射线衍射分析方法对5种钢的 B-Cr-Ti 渗层进行了化学成分、相结构及显微组织分析.同时对 B-Cr-Ti渗层的性能进行了研究.B-Cr-Ti 共渗与 B-Ti 共渗相比较,B-Cr-Ti 渗层具有高的硬度、耐磨性和耐蚀性,可应用于刀具和模具.  相似文献   

16.
通过SEM、EDS等手段,研究了GFNi01、GFNi02、GFNi03三种镍基自熔性合金粉末氧乙炔火焰喷焊层的组织、表面硬度及喷焊层的维氏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喷焊层中强化相质点分布较为均匀.喷焊层与基材界面的硬度呈梯度分布,GFNi03喷焊层硬度最高.喷焊层与基材界面处明显存在合金元素的扩散.  相似文献   

17.
铜表面“多元渗-烧结”工艺使铜表面获得的梯度材料,具有许多优良性能。本文着重叙述了对该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分析的试验方法,数据采集及相组成分析。发现铜表而“多元渗-烧结”层有一航扩散层的特点,而且还新发现有织构现象。  相似文献   

18.
通过SEM、EDS等手段,研究了GFNi01、GFNi02、GFNi03三种镍基自熔性合金粉末氧乙炔火焰喷焊层的组织、表面硬度及喷焊层的维氏硬度分布.结果表明,喷焊层中强化相质点分布较为均匀.喷焊层与基材界面的硬度呈梯度分布,GFNi03喷焊层硬度最高.喷焊层与基材界面处明显存在合金元素的扩散.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预渗氮和预渗碳对 Cr7Mo3V2Si 钢经强韧化处理后所得渗层的扫描断口形态、冲击韧性和硬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r7Mo3V2Si 钢的含氮马氏体具有高碳马氏体形态和孪晶亚结构.渗层出现硬度峰值,表面硬度略低,表面硬度受控于残余奥氏体量,可通过冷处理而得到提高.建议对 Cr7Mo3V2Si 钢制冷作模具采用表面改性复合强韧化工艺,以提高使用寿命和改善其破坏形式.  相似文献   

20.
Cr12MoV钢渗硼层脆性与耐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粉末渗硼和膏剂渗硼对Cr12MoV钢进行表面改性,利用显微硬度法和划痕法声发射检测并分析了渗硼层表面脆性与敏感脆性,通过磨损试验对渗硼处理试样进行测试,并利用扫描电镜对试样磨损及磨痕形貌进行观察,研究了渗硼层的磨损机理。结果表明,Cr12MoV钢经渗硼处理后,渗硼层具有高硬度,并呈现一定的脆性,渗硼层的脆性属剥落脆性;Cr12MoV钢经渗硼后耐磨性有显著提高,渗硼层的脆性和硬度对耐磨性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