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9,(10):114-114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以下简称“海仲上海分会”)成立于2003年1月,是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独立受理海事、海商、物流案件;也是海仲配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大战略布局。2009年1月8日,海仲上海分会同时启用“上海海事仲裁院”名称,以明确工作定位,将海事仲裁工作重心转移到上海,进一步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并利用海仲品牌努力提升上海成为亚太地区的海事仲裁中心。 相似文献
2.
<正>在2014年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以下简称海仲上海分会)也跨入了在上海挂牌的第12个年头。在过去的一年里,海仲上海分会受理案件共计104件,同比增长96%;争议标的额达1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此两项指标均创上海海事仲裁历史新高,其中:涉外案件35件,涉及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西班牙、美国、印尼、越南、德国、土耳其、利比里亚、巴拿马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结案74件;上海海事法院转交的诉调对接案件调解成功率为74%。 相似文献
3.
4.
5.
6.
2013年上海海事仲裁受案量首次翻番,成为国内海事仲裁的最大集聚地。据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上海海事仲裁院)统计数据,至2013年12月,全年共受理案件104件,同比上年增加了一倍;争议标的达12.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了12%,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标志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软实力进一步提升,要素集聚效应已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7.
<正>从纵论海事仲裁的发展格局到呼吁对海商法框架调整充实,初次见面的蒋弘女士给记者的印象是知性温婉中不乏敏锐的眼光,工作作风严谨踏实,对海事仲裁事业的愿景立意高远。以打造亚太地区海事仲裁中心为目标,海仲委上海分会以上海为发展基地深耕了12年,做强海事仲裁服务业,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环境建设,功不可没。在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全球航运缓慢复苏新业态下,海事仲裁的生态 相似文献
8.
约见蔡鸿达先生,无非惦记着海伸上海分会的动静越来越大。未等记者从中国海仲今年的大手笔寒喧切入,热情、练达的蔡先生就直接提出下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兴奋点,还说仔细看了《航海》今年1月刊对上海海事法院院长的专访。 相似文献
9.
在10年的时间维度上,上海海仲与势不可当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乃至中国航运、造船的发展风云际会,留下了风正帆悬、标杆立帜的足迹,构筑起中国海事软实力的一大根基。而今,面对下一个10年,上海海仲又将目光瞄准了全球领先的海事仲裁目标,踏上“二次创业”的征途。 相似文献
10.
<正>航运仲裁,按行业的习惯叫法为"海事仲裁",它是解决海事海商、海上保险、港口建设、船舶修建造等纠纷的有效处理机制,同时也是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过程中"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航运业的特殊性和我国历来具有重诉讼轻仲裁的观念,航运仲裁业发展一直困难重重。由于航运业专业性的特点,在航运纠纷处理上除了需要具备通常的法律知识之外,还需要具有航运业背景,熟悉和了解航运流程、航运规范、国际航运 相似文献
12.
13.
蔡鸿达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04,(5):53-55
行的仲裁规则2001年1月1日生效以来,在促进海事仲裁业务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航运界与其他行业部门向现代物流迅猛发展,联合国贸法会也高度重视“门对门”的国际运输法起草工作在这种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海伸己经将物流合同争议增补进受案范围。并于2004年2月1日成立了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物流争议解决 相似文献
14.
15.
海事仲裁是国际上为公正、及时地解决海事、海商纠纷,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市场经济健康发展而确立的一种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6.
旭莲 《中国远洋航务公告》2013,(3):18-19
2012年底前,全球最大的航运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理事会(BIMCO)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会议,正式批准并通过了一项决议,将新加坡列为其继伦敦、纽约之后第三个国际海事仲裁地。此举既出,很快在国际海事界引起了较大反响。被认为BIMCO近年悬而未决的举槌终于落下,新加坡由此坐上全球第三大国际海事仲裁地的交椅,成为与伦敦、纽约并立的三足之鼎。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为积极发展水路运输,加快推进水运现代化建设,7月5日-6日,全国水运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李盛霖部长回顾总结了水运工作经验和分析水运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2020年实现我国水路交通总体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和"十一五"期间加快推进水路交通现代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有力保障。现节选五位参会代表发言精要,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