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半刚性基层是我国高等级路面结构主要组成部分,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和刚度是基本要求,本文结合室内试验,对常见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碎石、水泥粉煤灰碎石、二灰碎石的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半刚性基层材料强度与刚度的增长规律。  相似文献   

2.
引言 我国目前修建的高速公路绝大多数采用了半刚性沥青路面,这些路面大多采用较优质的重交通沥青混合料面层和较优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厚度介于9~23cm之间,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总厚度介于45~80cm之间。半刚性基层主要包括水泥稳定粒料类及二灰稳定粒料类,此类材料有两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3.
防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裂缝的施工措施 半刚性基层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承载结构,基层的质量是否达到规范与设计要求直接决定了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质量。半刚性材料、沥青材料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比较敏感.在其强度形成过程中以及运营期间会产生干缩裂缝和低温收缩裂缝.在路面交通荷载重复作用下,半刚性基层的这种干缩裂缝和收缩裂缝会扩展到沥青路面形成反射裂缝。  相似文献   

4.
半刚性基层是采用水硬性材料(又称无机结合料)稳定的各种集料和土类.并具有一定强度和厚度的路面基层结构:在半刚性基层上铺筑一定厚度沥青混合料面层的结构称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具有强度和刚度较高、路面平整度好、噪音低,行车舒适、易于就地取材、施工工艺简单、工程投资较低、养护维修方便等优点,因此在国内公路建设中被广泛应用。但是由于设计.施工及半刚性基层材料自身原因导致路面开裂现象较为严重。因此深入了解半刚性基层特性及半刚性基层路面裂缝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掺乳化沥青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强度与收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在石灰稳定碎石土、水泥稳定碎石土和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土3类常用半刚性基层中加入乳化沥青后的强度和收缩变化规律,应用扫描电镜研究了掺乳化沥青半刚性基层混合料的微观结构和强度变化机理.结果表明:乳化沥青使水泥稳定碎石土的强度下降,使石灰稳定碎石土的强度增加,明显降低了3种混合料的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在一定掺量范围内,掺乳化沥青可以减小半刚性基层的收缩开裂,从而使强度满足规范要求.研究成果对半刚性基层路面的防裂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锐 《北方交通》2012,(6):13-15
通过对复合式路面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温度场对比研究,可为复合式路面或"白改黑"路面(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沥青面层)沥青层的设计及施工提供技术支持。将沥青层看作是厚度和材料不全相同的2~3层,然后逐层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两种路面结构沥青层的温度场非常相似,认为温度作用下复合式路面沥青层的设计及施工经验可借鉴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相似文献   

7.
在沥青路面结构中含有一层或一层以上厚度大于10cm的半刚性材料且能发挥其特性时,此沥青路面结构称为半刚性路面。水泥稳定砂砾材料铺筑沥青路面基层是半刚性路面中一种比较优越和理想的结构形式.近年来在许多高等级公路的设计和施工中已广泛采用.本文就水泥稳定砂砾基层路面施工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行简单技术小结。  相似文献   

8.
路面基层是沥青和水泥混凝土面层下铺筑的主要承重层,在路面基层的施工中,必须严格要求。目前河北省的高速公路和国省干线道路大都采用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所以针对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深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半柔性路面基层材料试验研究,探讨了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性能试验、半柔性基层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施工工艺。结果表明:采用骨架嵌挤级配、振动压实法确定最佳含水量、干湿劈裂强度确定最佳乳化沥青用量的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碎石半柔性混合料设计方法,混合料具有较好的物理、力学性能、高温稳定性、低温柔性、抗疲劳性能;采用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代替半刚性基层,可降低路面最大竖向剪应力,提高路面抗裂能力;试验路应用表明乳化沥青-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具有均匀性好、易压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借鉴国外壳牌车辙预估方法,分析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并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沥青稳定碎石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形式,车辙主要发生在表面层和中面层;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相比,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产生的车辙深度增加不大.从提高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沥青路面的抗车辙性能角度出发,建议可着重提高沥青中上面层的抗车辙性能,并且ATB-25沥青稳定碎石基层厚度设置在15~20cm之间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其中包括出行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尤其在公路的建设方面。现在我国的许多公路采取半刚性路面基层施工技术。半刚性路面基层是指在路面基层材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灰、水泥、粉煤灰或其他工业废渣等结合料,加水拌和形成的混合料经摊铺压实及养生后形成的路面基层。基层施工首先是对路面的平整度有重要影响。基层的平整度对薄层沥青面层的平整度有十分重大的影响,薄沥青面层的平整度取决于基层的平整度。基层的平整度对较厚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平整度的影响虽不如对薄沥青面层的影响那么大,但基层的不平整会引起沥青混凝土面层厚薄不匀,使沥青面层在使用过程中的平整度降低较快,并导致沥青混凝土成层产生一些薄弱面。其次会对路面的强度及裂缝产生影响。在路面使用期间,基层产生的温度收缩裂缝会辐射到路面,产生路面裂缝。同时还会对路面沥青混合料的强度产生影响。因此保证半刚性基层的施工质量对整个公路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笔者结合施工实践,对公路半刚性基层施工的原理、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进行简要分析,希望对诸位同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引言我国目前修建的高速公路绝大多数采用了半刚性沥青路面,这些路面大多采用较优质的重交通沥青混合料面层和较优质的半刚性基层,沥青面层厚度介于9~23cm之间,半刚性基层、底基层总厚度介于45~80cm之间。半刚性基层主要包括水泥稳定粒料类及二灰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铺设土工格栅与未铺设土工格栅的公路路面半刚性基层材料水泥稳定碎石中梁试件进行抗弯拉和弯曲疲劳试验研究,分析了土工格栅位于半刚性基层材料底面时对材料受力、变形及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铺设土工格栅的半刚性基层材料的抗弯拉性能和疲劳寿命明显高于普通的半刚性基层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沥青路面的高速公路多为半刚性路面结构,即由半刚性材料(二灰碎石、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和沥青混凝土面层构成。半刚性基层的主要功能是承受行车荷载,沥青混凝土面层的主要作用是提供一个稳定、平整、抗滑的表面,以确保行驶车辆高速、安全、舒适地通行。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日益增加.重载交通越来越多,我国的路面结构形式也从适应低、中交通量的泥结碎石、级配砾石路面、渣油沥青表面处理.贯入式路面向适应于高等级重载交通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转变。目前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已经成为我国高等级公路沥青路面的主要结构形式。但由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问题一直无法得到彻底解决.早期破坏比较严重.许多路面在刚通车不久,就要大规模维修.不但大大增加了维护费用,也极大地影响了正常运营。  相似文献   

16.
半刚性材料的性质与柔性材料(沥青稳定碎石基层)有明显的差别,由半刚性材料构成的基层的使用性能与柔性材料构成的基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的使用性能也有显著差别。同时,工作实践中二者工程特性的差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7.
土工合成材料在道路路面工程中的应用主要是抑制因半刚性基层收缩而产生的裂纹向上扩展,减少沥青路面的车辙,防止和延缓铺设在旧水泥混凝土路面上的沥青加铺层的反射裂缝.在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中还可适当提高基层和底基层的疲劳寿命。用于路面裂纹防治的土工材料主要有玻纤网、土工织物等。  相似文献   

18.
沥青路面具有对路基及基层形变的适应性强、养护和使用性能的恢复较容易、行车舒适噪音小、磨擦系数大、防尘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高速公路路面结构层。这种结构层通常由沥青混凝土混合料面层(包括面层上层、面层中层、面层下层)、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半刚性基层或水泥混凝土刚性基层以及垫层组成。这种多层次结构在设计与施工时.其层间结合尤其是面层与基层的结合十分重要。笔者认为,无论是采用开级配还是密级沥青混凝土面层,在半刚性或刚性基层上面加做下封层.对增强路面结构层的强度、稳定性与防水能力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高等级公路建设已广泛采用二灰稳定碎石半刚性路面基层结构。较普遍的是半刚性路面基层结构:基层为二灰稳定碎石、底基层为石灰(水泥)稳定土。现就邢临高速公路连接线L3合同段二灰稳定碎石施工案例进行概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前言由于半刚性材料存在的开裂等问题无法避免,而由基层开裂引起的面层开裂也是造成沥青面层早期损坏的主要因素之一,加上近年来我国许多高速公路由于半刚性基层发生了结构性破坏而进行的大规模近乎重修式的道路维修,目前有一种趋势认为半刚性基层已不适应当前我国公路发展的需要,尤其是随着国际上永久性路面或长寿命路面的理念的提出,半刚性基层也受到许多质疑,许多学者转而研究柔性基层。但半刚性基层具有的经济性好等优点确是柔性基层所不可比拟的,因此认为虽然半刚性基层开裂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对水稳材料的特性和施工环节的质量控制等方法将基层的开裂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进而保证基层的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