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玻璃钢材料的特点及头罩的性能要求,并对城轨车辆司机室头罩的造型和某些特殊设计方式进行总结分析,为方便今后头罩设计工作做积累和铺垫.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地铁车辆玻璃钢头罩与铝合金车体粘接工艺方法,以及制造过程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实践证明,该套粘接工艺方法应用在地铁车辆玻璃钢头罩与铝合金车体粘接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对城轨车辆头罩黏接工艺进行研究,经试验证明该头罩黏接工艺在保证黏胶质量的同时,能够提高黏接效率,降低黏接成本。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某新型市域快轨车辆为依托,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轨道车辆车头上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碳纤维材料类型、成型工艺、连接方式,阐述了碳纤维车头的设计特点以及头罩产品缺陷控制方法,并对设计完成的头罩产品进行了不同工况的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城轨车辆车头头罩及骨架,方案可行,对于承载较小的车头覆盖件,需采用树脂真空导入成型工艺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承载较大的车身结构件则需要采用预浸料真空袋压高温固化成型工艺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进行设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设计制造城市轨道车辆车头,可有效减轻车头质量。  相似文献   

5.
低地板车辆作为新型轨道交通产品,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文章针对五模块低地板有轨车辆头罩的设计,从结构设计、安装方式、试验验证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对后续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某款地铁车辆司机室头罩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自由尺寸优化、尺寸优化以及铺层顺序优化,结合制造约束和工程经验,对碳纤维内外面板的铺层方向、厚度及顺序进行优化,得到最终设计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在满足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下,优化得到的复合材料司机室头罩相比优化前质量下降27%,比原玻璃纤维材质头罩质量下降37%,达到了较理想的轻量化效果。  相似文献   

7.
发挥复合材料结构性能可设计性优势,采用碳—玻璃混合纤维复合材料设计了一种地铁车辆司机室头罩新型结构。该司机室头罩主承力结构部分由自承载复合材料泡沫夹芯结构构成,夹芯结构的上面板为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树脂基复合材料,下面板为碳纤维和玻璃纤维混合复合材料,为非对称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设计表明,该头罩在满足司机室强度设计要求的前提下,显著地减轻了司机室的结构质量。  相似文献   

8.
根据高速列车头罩的外部形状、内部连接要求和受载条件,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的结构进行设计。并且根据IEC 61373-1999《铁道车辆设备冲击和振动试验标准》和GB/T 3317—2006《电力机车通用技术条件》的相关规定,确定了冲击工况、气动静载荷工况以及端部排障压缩工况,进行静力学计算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高速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车头罩满足以上标准的要求。采用真空导入工艺试制车头罩样件,并对其进行137 k N端部排障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结构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头罩粘接接头建立有限元仿真模型,分析了静态载荷、动态载荷、温差导致的热载荷、疲劳载荷四种工况下胶层产生的应力和应变,结合胶黏剂本身的特性,对粘接接头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估,对轨道交通车辆部件粘接接头安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广州市轨道交通十八号线城际动车组为例,介绍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材料头罩的研制过程。首先,从结构、性能要求等方面对列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头罩进行产品分析;然后,通过研究阻燃剂含量、树脂含量、碳纤维织物对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确定其性能参数,从而制作试样并测试其力学性能;接着,基于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对头罩结构仿真结果进行校核,在具备足够安全系数的基础上,对头罩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头罩模具结构设计和成型工艺进行具体分析;最后,对头罩的重量及性能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在满足列车头罩性能要求的情况下,本研究采用的真空导入成型工艺比传统的热压罐成型工艺具备更优的性价比,且制备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头罩相比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头罩可减重约20%。  相似文献   

11.
文章阐述了FXD3机车玻璃钢头罩与碳钢车体粘接工艺方法,介绍了工艺准备、胶黏剂的性能、粘接工艺过程、粘接操作记录表等,对作业过程中的一些重要项点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实际安装证明,使用胶黏剂连接司机室玻璃钢头罩与车体钢结构的工艺方法是完成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虚拟装配技术是提升轨道车辆大尺寸部件装配精度并进行尺寸控制的有效方法。文章针对某地铁车辆司机室,利用高精度三维扫描仪获取骨架与头罩两个子装配体装配面的三维形貌图,采用最佳拟合对齐、平面对齐和手动对齐三种方法进行虚拟装配,得出装配间隙和垂直面差。结果显示,在设置10 mm偏置(粘胶厚度)情况下,采用最佳拟合对齐法的装配间隙分布在4.906~17.156 mm,垂直面差分布在4.807~6.374 mm。而采用平面对齐法时,部分区域装配间隙为负值,这表明装配存在干涉。通过手动对齐法对子装配体进行平移或旋转后,又可避免装配干涉,且装配间隙分布在4.654~16.519 mm,与最佳拟合对齐法基本一致,证明了不同对齐方法虚拟装配结果的自洽性。对该司机室骨架和头罩进行实物装配,装配间隙偏差较大的区域与虚拟装配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虚拟装配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城际动车组头罩车钩等机构上机械式行程开关易出现误动作的问题,设计一种新型的电磁感应式传感器及检测电路,采用电磁感应原理、非接触式信号采集与隔离技术,无需机械接触或施加任何压力,即可检测动作机构是否到位,有效解决了城际动车组头罩车钩控制指令与到位状态不一致的故障。在城际动车组上实际应用表明,该检测电路检测准确可靠、抗干扰能力强。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试验对轨道车辆司机室内空气和内饰材料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散发情况进行研究,引入化合物气味活度值,建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和气味之间的关联,确认主要气味物质。将内饰材料测试结果与司机室整车测试结果进行横向比较,计算两者之间的气味匹配度,确认气味来源。结果表明,司机室主要气味物质为苯甲醛、乙醛、乙酸丁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和己醛,对司机室气味贡献最大的内饰材料为内装板,其次是头罩和操纵台材料。  相似文献   

15.
针对动车组头罩端盖强度既应该满足日常运行要求,又要保证在碰撞事故发生时不妨碍相邻两车端部车钩有效连挂,即要求端盖用GFRP材料在一定撞击条件下可以发生穿透损伤。利用大质量低速冲击试验,探究纤维含量、纤维长短、铺层方向对复合材料层合板的抗冲击性能影响,基于被动安全防护角度提出动车组头罩端盖结构破损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编织纤维层合板受冲击作用产生的破损形貌可以满足头罩端盖要求。利用编织纤维材料试制动车组端盖样件并进行大质量冲击试验,发现其在冲击过程中呈现大小可容车钩穿过的破损形貌,碎屑尺寸细小不影响车钩连挂。  相似文献   

16.
上海明珠二期地铁A车I端圆弧顶盖在原有的制造工艺下,圆弧度超差,无法达到图纸设计要求,导致I端封板圆弧度无法与司机室头罩相匹配。本文提出了新的工艺改进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此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狭小空间如内燃机车动力室的条件下,测量柴油机表面噪声声功率时,动力室内抗性背景声很强引起较大的测量误差,从理论上分析了采用声强探头罩进行声功率测量的可行性,并进行了内燃机车柴油机表面噪声的声功率测量。  相似文献   

18.
一般高速动车组前端开闭机构的活动舱门一次旋转后即可到达预设位置,实现开闭机构的开启与关闭;现随着车头防爬器在动车组上运用的越来越多,挤压了车头罩内部空间,使得活动舱门按照常规设计方法无法避开防爬器,需要对运动轨迹做出优化,采用分步旋转的方式实现舱门动作。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地铁车辆的动力学性能,分析了径向机构的导向原理,建立了传统、自导向、迫导向3种地铁车辆动力学模型,并根据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损伤模型对车辆通过曲线时的车轮损伤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车辆径向机构加强了车辆部件间的连接,优化了车辆稳定性及横向平稳性的指标;迫导向车辆在曲线运行时具有较大优势,且各项评价指标均优于自导向车辆;3种车辆模型运行于相同线路时,迫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值最小,在曲线半径为300 m时仅为传统地铁车辆车轮损伤的21%,自导向车辆与传统车辆的车轮损伤较大,且随着曲线半径的增大自导向车辆车轮损伤小于传统车辆。地铁车辆安装迫导向机构可以有效地减小轮轨间作用力,减缓车轮损伤。  相似文献   

20.
运用车辆运动仿真程序,就车辆技术参数、运行条件等对车辆横移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导致车辆横移的影响因素,并研究了抑制车辆横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