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跨坐式单轨交通设备模式的安全性进行研究,结合跨坐式单轨交通设备模式的特点,建立了包括车辆、道岔、轨道梁等3个系统共计13个指标的多因素多级指标评价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构造递阶层次安全评估模型,确定各层评价因素相对权重;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全状况进行评估。重庆市跨坐式单轨交通3号线实例分析结果显示跨坐式单轨交通设备模式综合安全状况等级为"良好"。由计算所得指标权重可知,道岔是影响单轨交通设备安全性的首要因素,其次是车辆,最后是轨道梁。评价结果及影响因素排序可为控制跨坐式单轨交通事故及制定有效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建设飞速发展,铁路选线方案众多,影响铁路选线的因素较多,如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投资巨大等.传统线路方案比选一般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线路选线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依托南深高速铁路项目,认真分析影响线路选线的多种主要因素,并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南深高速铁路选线的决策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多种因素对决策层的影响,建... 相似文献
3.
4.
针对铁路货物运输过程中受多方面指标影响的特点,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铁路货物运输安全的因素,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铁路货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具体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能客观地评价铁路货运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5.
基于Delphi和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自动检票闸机通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出入口自动检票闸机评价指标涉及因素多、范围广,以交通供求关系为出发点,构建闸机通行能力评价指标集。采用Delphi法和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集成的方法,筛选出闸机自身性能、数量、闸机位置、客流特征4个一级指标中的13个二级指标,构建城市轨道交通闸机通行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北京地铁1号线复兴门站闸机组为例,计算影响闸机通行能力的多项指标,并重点分析闸机数量、乘客熟知程度和闸机故障率3个指标。实例验证结果表明,该评价体系能客观反映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安全性能是地铁运营的重要保障。为了科学地评价地铁安全综合性能,及时发现薄弱环节,本文构建了地铁安全性能的指标体系及其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供各城市地铁建设、运营管理部门参考。研究结论:以某地铁为研究对象,对本文所构建的地铁安全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进行应用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铁安全的综合性能为"安全",本文所构建的地铁安全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有利于及时发现地铁安全隐患并提出相应的事故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奕修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3,16(1):74-76,96
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估方法:首先确定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估指标,其由3个一级指标和8个二级指标组成,并由同层指标的相对重要度组成判断矩阵;然后通过对8个二级指标的实际考核,获得相应的年评价分值,按照层次分析法计算出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估等级。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评估具有一定的实用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殷苘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51-53
选取航空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信息化、财务、客户服务等几个关键要素进行评价指标设计和量化,同时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绩效评价方法,对于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对拟建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影响因素的分析,确定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主要影响因子,建立沿线地裂缝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地裂缝危险性指数,并进行危险性分区;以评价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危险性,指导工程的勘察设计。研究结论:根据危险性指数,按危险性大小将拟建工程沿线地裂缝发育的危险性划分为大、中、小三个区。结果表明,现场确定的孙河、北甸、庙卷3处地裂缝均发育在地裂缝危险性大区,评价结果与实际较吻合,并有效指导了该工程的勘察设计。 相似文献
10.
模糊层次综合法在企业安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模糊综合评价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运用模糊层次综合法对企业进行安全评价,能更有效地确定各因素对企业安全状况的影响程度,较准确地反映企业的安全状况,为企业领导及各层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结合印尼雅万高铁项目,对我国高速铁路技术标准"走出去"进行了适应性研究。从自然条件、社会因素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分析雅万高铁技术标准选择的影响因素,对主要技术标准以及线路、轨道、地质、路基、桥梁、隧道等专业技术标准进行了适应性研究,提出适合雅万高铁条件的技术标准建议。研究成果为雅万高铁的建设提供了支撑,为我国高速铁路标准的进一步优化完善提供了参考,为其他"走出去"项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面向我国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结构特点和管养现状,研究提出基于运营性能的高速铁路大跨桥梁健康管理总体思路。通过高速轨检车轨道几何周期巡检结果和有砟道床捣固指数,建立基于灰度理论的捣固指数预测模型,为桥区有砟轨道线路养修提供依据。基于健康监测数据,分别引入ARMA模型、神经网络法及三分之一倍频程谱方法对桥梁结构整体状态实时预警。提出梁端伸缩装置和大吨位支座桥梁关键部位专项监测技术,构建了基于钢轨横向偏移量和伸缩装置疲劳应力变幅的梁端伸缩装置评定方法,以及基于累积位移的支座耐久性预测与评估方法。研发了基于BIM的大跨度桥梁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系统,提出了桥梁状态分层分级评估方法,融合多源数据进行历史趋势分析、故障诊断与预测,为实现高速铁路大跨度桥梁健康管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毛明发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3,28(3):54-57
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此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风险进行识别,并对其风险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建立项目前期风险水平层次结构模型和层次矩阵,以此计算出风险因素的综合权重.结果表明,长株潭城际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风险和技术风险是主要风险,组织管理风险、施工管理风险及政策风险是次要风险;异常气候和不可抗力风险产生的概率较小. 相似文献
14.
桥梁流量的模糊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文比拟法的基础上,以气候和下垫面条件相似为根本出发点,运用模糊相似计算原理,提炼出19个模糊相似控制因子。然后,引入层次分析法,为各因子确立了合理的权重。再按众多被作为选择对象的已知水文站与目标样本的相似程度来排序,找出与目标样本最为相似的几个水文站。最后,用水文比拟法对相似流量进行修正,得出目标样本的流量。从而建立桥梁设计流量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为计算无流量观测资料的中小流域流量这一难题增加了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实例计算,论证了该模型计算简便、直观,计算结果较其他方法更接近实际。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沪昆客运专线引入长沙枢纽线路方案的确定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研究目的:长沙枢纽承担着中南地区的客、货流运输,在路网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沪昆客运专线在长沙枢纽内的线路走向直接影响着长沙地区的交通及经济发展。通过对工程投资、客运效果、与城市规划的协调、预留工程的合理利用研究与分析,提出一个合理的线路引入方案。研究结论:沪昆客运专线引入长沙枢纽的线路方案有长沙南站北进南出方案、设长株潭站方案、株洲西站南进北出方案3个方案可选。经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从工程投资、客运效果、与城市规划的协调、对预留工程的合理利用4个方面的分析,最终确定沪昆客运专线引入长沙枢纽采用长沙南站北进南出方案。引入方案的合理选择,既满足了城市发展规划和铁路运输的需求,又节约了工程投资,同时也保证了杭长客运专线的顺利开工。 相似文献
16.
单圣熊 《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3,28(1):56-58
我国电气化铁路建设从普速发展到高速,就接触网系统来说,设计和施工技术经历了3个阶段的质量提升,上了3个台阶,为施工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奠定了基础。这都是由符合工程特点的施工工法、工艺及作业指导书作保障实现的。但在此前几年的高速铁路接触网施工中了解到,各施工单位编写的或执行的施工工艺及作业指导书,其工程分类和应包括的项目及内容不但不统一,而且有较大的差别,以致造成施工质量和精度不能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为此结合高速铁路接触网设计对其施工工艺及作业指导书进行进一步阐析。 相似文献
17.
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是通过不同预报方法,在隧道施工中探明不良地质,降低工程风险的有效技术手段。不同预报手段的有效组合成为综合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的关键,为了避免预报手段的随意组合、效率低下的问题,结合预报工程的实际情况,采用层次分析法及Yaahp软件进行多层次组合评价,定量化各种预报手段对预报最佳方案的权重,合理选择出以超前钻探为主,地质雷达、地质分析、TSP为辅的综合预报手段组合。经过城市地铁预报工作的实际应用,在应对地质环境复杂多变、环境影响因素较多的隧道预报中,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铁道标准设计通讯》2016,(12)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大量新建线路需要引入既有车站或枢纽,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线无砟轨道地段插入道岔的功能需求日显迫切,已成为制约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关键技术难题。结合某新建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高铁站的接轨方案,提出拆除既有无砟轨道、新铺无砟道岔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安全隔离板墙,封锁一线施工,相邻正线单线行车,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系列措施,可确保施工安全和缩短工期,减少对运营的影响。该方案解决了高铁车站或枢纽无砟轨道接轨的技术难题,实现新建高速铁路线路与既有枢纽的成功引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