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张俊丽  王端宜 《公路》2006,(7):136-140
沥青混合料路面结构层厚与集料最大公称粒径的比例是影响沥青路面质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认为,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2004版中对这一比例值的修改较之94版的规定更为合理,但对于近年来流行的嵌挤密实型等粗级配,这一比例的确定还需更多的考虑与工程实践。结合数值计算结果,研究提出了各类级配层厚与最大公称粒径比例的建议值。  相似文献   

2.
对分别采用JTG D62-2004《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和JTJ 023-85《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设计的顶推施工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进行可靠度对比分析,采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对施工阶段和运营阶段选取的典型截面的可靠指标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依据JTG D62-2004规范计算得到的施工阶段可靠指标值比JTJ 023-85规范的结果大,而依据JTG D62-2004规范计算得到的成桥阶段的可靠指标值比JTJ 023-85规范的结果小。  相似文献   

3.
钟红伟 《公路》2006,(11):165-168
2002年~2004年期间,青藏公路进行了第四期的整治改建施工,在路面施工中广泛使用了SBRⅡ-A橡胶类改性沥青。本文对SBR改性沥青在高原、高寒地区路面施工中的一些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针对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J032-1994)已跟不上公路建设的需要,交通部组织对其进行了修订,制定新的《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该文就新规范第四部分中对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的十条修改内容进行了对比和评述。  相似文献   

5.
对《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J 023-85)和(JTGD62-2004)《铁路桥涵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99年版和2005年版、ASSHTO-1994规范中在相同条件下,通过不同的加载龄期、不同的环境相对湿度等其中一个参数变化时对各规范收缩应变、徐变系数进行分析和比较。主要结论为:混凝土收缩应变主要与环境的相对湿度有关;混凝土的徐变系数,各规范相差较大,铁路规范中徐变系数仅与加载龄期有关,与混凝土的所处相对湿度无关,且其徐变系数相差不大;公路规范中加载龄期及湿度均对其有影响,但湿度对混凝土徐变系数影响更为敏感;在设计和施工中尤其是混凝土前期养护时的湿度应重点关注。综合分析表明,JTGD62-2004考虑参数较多、较为合理,建议铁路规范进行适当调整。  相似文献   

6.
Q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新规范对高等级公路路面施工机械有哪些要求?和原规范相比,新规范做了哪些补充和修改?A《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以下简称原规范)是2000年1月1日实施的,已经实行了12年。2007年,交通运输部决定对原规范进行修订,由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负责。新的施工技术规范已经送审,虽然还没有实施,但现在很多高速公路建管处或指挥部已经进行了各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并且一些线上的规定比新规范还要超前。《规范》是全国公路施工的法规,全国的公路工程施工都应该遵守。不管是作为工程机械的生产厂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T梁的计算实例,分析了2004版桥梁规范与1985版规范在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裂缝宽度验算上的异同点,并通过数据归纳总结变化的特点和规律,发现2004版规范通过荷载组合方式的变化,对裂缝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同时,验证2004版规范对结构耐久性更加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童布苗 《公路》1989,(4):2-6
一、前言全国部分地区正在兴建几条高速公路。上海地区正在施工的沪嘉高速公路、莘松高速公路,将分别于1988年和1990年竣工。另外,沪宁(南京)高速公路也正在做扩初设计。目前国内高速公路施工尚无经验,更无施工规范可循。本文结合在上海地区高速公路施工的一些体会,主要论述高速公路的基层处治、厂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制、沥青面层的摊铺与压实,以及工程质量控制和验收标准等内容,供国内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南京市洪武北路(长江路~珠江路段)就地热再生试验路的铺筑为实例,重点介绍了该种新工艺的沥青混合料的配比、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0.
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中引入施工技术咨询,可以确保进场的材料满足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在路面的施工过程中,咨询单位为施工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加强关键环节的质量控制,确保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符合设计、施工规范要求,保证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该文介绍了路面施工技术咨询的内容及措施,可供类似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1.
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Superpave旋转压实仪SGC提供的密实曲线反映了混合料的内在机构特征。借助混合料压实特性的4个参数即压实能量指数CEI,密实能量指数TDI,Ni至Ndes间的斜率k1,Ndes至Nmax间的斜率k2评价沥青混合料在施工和使用阶段的压实和密实趋势,分析材料组成(级配,沥青用量)对沥青混合料压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Superpave的级配难以压实,但在最佳油石比下其施工阶段的压实性能得到改善,而在使用阶段的抗车辙能力仍很大。  相似文献   

12.
彩色沥青作为新型路用材料,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目前国家还没有制定这方面相应的规范标准。实验通过在高温状态下将明色沥青、色粉、集料强制拌和的方法制备沥青混合料;采用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关于"道路石油沥青技术要求"和"密级配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技术要求"的相关规定进行评价,同时与A-70沥青和沥青混合料进行对比来研究彩色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彩色沥青针入度较低,不能满足规范要求,认为不能用普通道路石油沥青的标准来评价;车辙稳定度较低,可以考虑在这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13.
以济南至德州高速公路第四合同段的沥青路面施工为例,介绍了施工机械、人员的配置和下面层沥青混合料的成份、配比,并详细叙述了施工中沥青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四道工序的具体施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4.
该文根据新颁《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结合汾(阳)-柳(林)高速公路汾阳至离石段沥青路面施工实践,对处于不同结构层的密级配沥青混凝土矿料级配进行了设计,分析了矿料不同组分的变化对沥青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该地区沥青混凝土的工程级配范围;通过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检测,得出汾柳高速公路上、中、下面层沥青混凝土矿料的合理级配。  相似文献   

15.
齐广库 《公路》1994,(5):42-43
我县于1969年和1974年先后修建了衡水至大营(县级路)、邢台至德州(省干线)两条渣油表处路面,长52kin。石灰土基层厚14cln,表处面层厚为1.sn和2.比m。19引年对邢德线17.4km和衡大线北段16km进行了大修和改建。尚有1974年修建的23km继续使用,其使用期已达22年和19年,大大超过了《规范》规定的使用年限。石灰土基层渣油(沥青)表处路面使用几年后,由于石灰土施工质量的差异,局部路块开始出现病害。为提高其使用年限,应根据路面的损坏情况搞好养护。除考虑交通量大小这一主要因素外,另外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气候条件。枣强县…  相似文献   

16.
西临公路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一条按高速公路标准设计建设的公路,我局承担B段6km黑色路面铺筑任务,分3km实体施工及3km试验段。其中3km由路面宽10.75m、厚7cm联结层和5cm面层结构而成,另外3km为厚6c联结层,5cm下面层及4cm面层结构而成,根据工程施工计划要求,沥青路面的施工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89年11月列1990年7  相似文献   

17.
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技术应用是省公路局下达的1996年度科研项目。本文在施工的基础上,围绕配比设计及施工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8.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根折线先张和1根抛物线后张的7.5 m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各项预应力损失、放张(或张拉)后试验梁跨中截面有效应力、瞬时反拱及初期反拱等进行了试验测定和对照,并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以下简称<规范>)中的理论推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折线先张梁施工阶段性能参数的数值规律,可为该类桥梁设计或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的要点及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刘向荣 《公路》2004,(7):81-84
高等级公路路面通常采用沥青混凝土形式,其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到行车的安全性、舒适性及路面使用的耐久性等。本文阐述了沥青混凝土面层在施工阶段的要点以及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以慢裂快凝型明色改性乳化沥青为胶结料,将其与满足规范要求的浅色粗细集料、P·042.5白色水泥及增白剂粉料组成混合料,并与自来水拌和成型明色稀浆混合料,对其施工性能、路用性能、表观特性、表观亮度等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明色稀浆混合料具有良好的施工性能及路用性能,其路表构造深度、摩擦系数摆值、渗水系数等指标均满足JTGF40--2004《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