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盛伟 《交通科技》2006,(6):12-13,16
折线配筋先张预应力砼梁已成功应用于青藏铁路,而在公路桥梁中的应用几乎为零。提出了折线配筋应用于公路桥的一些设计方案,对折线配筋先张法的张拉工艺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炎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3,(8):280-282,397,398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可以避免后张法中可能出现的堵孔、压浆不密实、预应力失控等影响结构质量与耐久性的问题,又能有效地控制混凝土斜裂缝的发展,因此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某大桥采用50 m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T梁。该文介绍了对其施工过程所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钢绞线在张拉过程中,预应力总损失为5.57%,张拉台座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以公路35 m折线配筋先张梁为工程背景,介绍了弯起器、先张法长线台座和短线台座的设计、应用和比较,预应力筋张拉和放张工艺研究和实施。通过施工和试验表明,中、大跨度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折线配筋先张法施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桥梁工程应用领域开始研究一种新型预应力混凝土梁——折线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梁。该文以四川遂宁至广安高速公路华签寺大桥30 m预制预应力混凝土T形梁为实例,对预制梁在破坏加载过程中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对其挠度、应变和裂缝发展形式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5.
王亚辉 《公路》2007,(5):61-66
大跨径折线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片在国内属首次应用,本文着重介绍50mT梁折线配束先张台座、弯起器的设计安装及预应力束的张拉与放张,为先张折线配束的预应力混凝土大跨径梁片预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王辉  王健  王用中 《公路》2007,(7):55-60
折线配置预应力束扩大了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的应用范围,较好地解决了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张拉应力控制不准、管道压浆不实的难题,提高了预应力混凝土的耐久性,宜在工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折线先张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根折线先张和1根抛物线后张的7.5 m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阶段各项预应力损失、放张(或张拉)后试验梁跨中截面有效应力、瞬时反拱及初期反拱等进行了试验测定和对照,并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以下简称<规范>)中的理论推算值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折线先张梁施工阶段性能参数的数值规律,可为该类桥梁设计或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文雄  谭利英 《公路》2012,(10):54-56
为了深入研究折线配筋先张梁的力学性能,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采用分离式模型,建立了基于三维实体预应力筋单元的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折点半径R对折点处应力状态的影响规律,对影响先张梁折点局部应力集中现象主要因素的预应力筋折点处圆曲线半径进行了优化;并综合考虑了工程实际中的构造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后,选定R=600mm为预应力筋折点最优半径,为先张梁力学性能进一步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同时具备先张法与后张法结构优点性能卓越的新型结构,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先张梁的力学性能有其自身特点,特别是其部分关键部位应力分布状态更是直接影响着预应力钢筋的合理布置形式与整体力学性能。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采用分离式模型,建立了基于三维实体预应力筋单元的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先张梁预应力筋折点部位局部应力分布特点,并得出预应力筋折点半径是影响折点处局部应力集中的主要因素的结论,且折点半径R的增大有利于折点处应力状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10.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地锚梁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贵明  田平 《路基工程》2008,(3):142-143
对复合式路面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地锚梁进行了构造、配筋及力学分析,提出了地锚梁的合理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1.
先压法拉压双作用预应力是混凝土结构的一个突破,它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压杆-拉筋系统的后屈曲平衡理论;同时采用的先压法大柔度预应力筋,解决了几十年来先压法无法实际运用的难题,并在世界上首次将高跨比为1/30的先压法双作用预应力支梁应用于工程实体中。  相似文献   

12.
黄文雄  谭利英 《中外公路》2012,32(5):132-135
为了深入研究折线配筋先张梁的力学性能,从功能与作用方面找到了各种弯起器的共性,从力学角度分析出弯起器在力学上所起的实质作用,为有限元分析中弯起器的简化模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思路.之后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采用分离式模型,建立了考虑弯起器作用的折线配筋先张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了考虑弯起器时先张梁折点部位局部应力分布状态,对比不考虑弯起器的应力分布状态后认为:弯起器除了起到对曲线预应力筋进行起弯、导向、定位、成形作用外,对先张梁预应力筋折点部位局部应力分布状态、局部最大应力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介绍20m和35m跨先简支后连续工字架设计。就工字梁受力和配筋进行结构计算,分析施工各阶段构件在施工荷载作用下截面的应力和强度要求,而且重点分析构件在使用荷载作用下截面开裂的应力、刚度、强度和裂缝宽度等指标,指出设计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4.
钢筋混凝土曲线梁结构配筋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作者近几年来关于钢筋混凝土曲线梁桥结构配筋设计方法的研究成果。文中包括了钢筋混凝土曲线梁在混凝土开裂后,计算结构抗扭刚度的经验公式;混凝土软化效应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弯、扭、剪、耦合效应作用下结构的配筋设计方法等。这些研究成果已得到大型室内模型梁静载试验和多座大型立交桥峻工通车的验证。并开发有相应的微机软件提供使用。  相似文献   

15.
钢筋混凝土梁应根据主应力迹线配置抗剪钢筋,按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作配筋计算。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FRP筋与普通钢筋(HRB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在受弯过程中的裂缝开展机理及其计算方法,设计制作8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和3根普通钢筋混凝土梁。通过改变FRP筋种类、FRP筋直径、钢筋强度、FRP筋和钢筋配筋面积比以及截面配筋率等参数,对比分析试验梁抗弯承载力、裂缝分布、平均裂缝间距和裂缝宽度的变化规律。给出FRP筋与钢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抗弯承载力建议计算公式,并结合相关试验数据对其预测值和试验值进行分析,证明建议计算公式的精确性和合理性。根据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宽度计算理论,结合现有试验结果,对21根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受弯开裂特性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正常使用阶段平均裂缝间距lm和受拉纵筋应变不均匀系数ψ的计算公式,修正裂缝宽度短期扩大系数τs,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短期最大裂缝宽度的建议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混合配筋混凝土梁正截面仍符合平截面假定;随截面配筋率的增大,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平均裂缝间距和最大裂缝宽度均逐渐减小;单层配筋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最大裂缝宽度比双层配筋大;平均裂缝间距建议计算公式精度较好;短期最大裂缝宽度建议公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混合配筋混凝土梁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计算示例说明体外配筋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简支T梁的计算特点,并对其设计方法作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消除"折点"效应,改善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部位钢绞线的应力状态,选用优选半径R=600 mm为导向半径,采用导向构件与支撑心轴的组合构件代替原导向辊,设计并研制了构造简洁、拼装灵活的新型折线配筋先张梁弯起器。为了研究新型弯起器对钢绞线力学性能的改善作用,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采用不同导向半径R及不同弯折角度θ时,弯起器对钢绞线极限强度、延性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深入分析了试验现象与影响规律的产生机理。试验结果表明:随着R的增大钢绞线强度与延性性能的折减效应呈对数曲线趋势减小,当R≥100 mm时,R与θ的变化对钢绞线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说明弯起器导向半径R在满足结构尺寸与构造要求前提下应尽量取大值,受限时也不宜小于100 mm,从而验证了新型弯起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在动载作用下的连续结合梁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连续结合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般通过配置预应力筋或通过安装措施在交点上方施加预应力,以使混凝土在使用荷载作用下不出现或仅出现有限的拉应力。更合理,更经济的方法是取肖预应力,即允许混凝土开裂并通过密度配筋将裂缝宽度限制在无害的小范围内。为了检测这种结构对铁路桥的适用性,做了受弯梁疲劳试验,试验表明,有必要改进按标准设计准则设计的剪力连接器,使之能够充分利用高配筋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当桥梁桥位受限于线路布置时,难免出现一些变宽、弯坡斜等构造不规则的结构,目前已有的理论和计算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中建议采用正交各向异性薄板及梁格分析法,以某变宽板梁桥为例对其进行分析,发现应重点控制支座处的内力及配筋设计,以及悬臂板的横向正弯矩和负支座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