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具有地势复杂多样的特点。在这种地貌上有许多险峻的盘山公路,在贵州境内有4大魔鬼路段:晴隆的“二十四道拐”、桐梓的“七十二道拐”及“吊尸岩”、六盘水的“八大弯”,这类地区的弯道曲折连续不断。从贵州省公路局获悉,省内普通国道又长又陡,弯大、连续长下坡路段共计108处,连续坡长614.029 km,其中Ⅳ类路段29处,连续坡长166.296 km;Ⅱ类路段14处,连续坡长71.8 km;Ⅰ类路段65处,连续坡长375.933 km。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地采用城市快速路交织区的交通流特性指导、优化道路设计,基于城市快速路交织路段内驾驶员的换道行为及车辆换道数据,分析该路段内的车辆换道轨迹及持续时间等信息。建立基本的车辆换道规则,发掘预告标志设置对交织路段交通流特性的影响,并在AnyLogic中建立模型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预告标志设置对交织区车辆换道特征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高速公路弯道路段安全换道问题,本文中基于侧向速度正态分布拟合方法,建立了考虑人-车-路相互作用的高速公路弯道路段车辆紧急避撞安全换道模型,并依据车辆安全避撞位置关系,提出了车辆弯道换道的安全性约束条件,获得了车辆制动换道方式下的车辆最小避撞安全距离。通过与传统模型和2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仿真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准确地描述车辆弯道路段换道运动轨迹和计算车辆避撞最小安全距离。车辆弯道避撞安全换道模型充分考虑了人、车、路之间的协同关系,为智能车辆与辅助驾驶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高速公路施工区路段车辆运行状态,建立了一种集合优化换道比例和可变跟车时距的换道控制策略.通过引入交通运行效率和冲突风险目标函数并进行在线求解,从而对施工区车辆行驶轨迹进行优化,提高了车辆的平顺性.在网联自动车环境下,以施工区上游路段车辆平均速度为目标函数,借助遗传算法遍历交通流状态集合,求解换道比例,以此调整施工区上游车辆分布.以施工区汇入路段车辆交通效率和冲突风险为可变跟车时距模型的目标函数,调用CPLEX/Matlab求解器得到汇入路段可变跟车时距.为了在线计算和可视化建立了Matlab/Vissim_COM的仿真平台,通过Matlab编程技术以单步仿真的方式提取Vissim车辆信息,将CPLEX求解器和Vissim的封装环境以函数调用的方式与遗传算法结合,对车辆信息进行优化计算和参数反馈.在总仿真次数达到400次时,模型控制得到最优.结果表明,与未实施控制相比,在最优控制中,当仿真时长达到800 s时,每条车道交通量输入达到700 veh/h,优化效果较为明显,即全局车辆在汇入路段"曝光"次数减少,车辆行驶轨迹变的"平滑",全局运行速度提高了48%,速度标准差的变化幅度降低,全局车辆的速度离散性得到改善,以后侵入时间表征冲突风险,冲突次数降低了39%,高速公路施工区车辆运行状态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5.
急弯处警告标志位置对驾驶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急弯处不同警告标志位置对驾驶行为的影响机理,利用驾驶模拟试验,在急弯前设置5种不同位置的警告标志,观察车辆在弯前直线路段、弯道路段中的运行状态.结果表明,标志位置对直线路段的平均速度,直线、弯道路段的平均加速度、速度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影响;标志位置与急弯半径的交互效应对直线路段的平均速度、弯道路段的平均加速度有显著性影响.警告标志位置能够影响车辆在弯前直线路段的行驶速度、驾驶员在弯道路段对速度的纵向控制以及过弯前后速度的波动性;同时,对速度控制的影响还受到急弯半径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段安全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驾驶工作负荷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在中国西南地区某2条山区高速路段现场随机选择27名驾驶员进行实车试验,被试车辆为该路段的典型车辆(小客车和大货车)。采用动态GPS、心电仪、眼动仪实时测量被试车辆位置、被试驾驶员驾驶工作负荷指标参数,研究得出了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段划分标准,并建立了驾驶工作负荷度与弯坡组合段线形指标之间的相关模型,通过事故数检验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山区高速公路弯坡组合段划分及其安全设计、运营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在交通流理论中的车辆换道特征研究领域,基于高精度交通流数据的车辆换道过程搜索算法是准确有效发挥高精度交通流数据价值的关键。依托NGSIM项目的高精度交通流数据,提出了基于车辆横向位移与速度的换道起点和终点混合搜索算法,并通过可视化对比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与已有算法在准确度上的优越性。对新算法所得的车辆换道过程进行了交通流特征参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往研究低估了车辆实际换道持续时间;车辆换道持续时间受道路路段车流饱和度的影响;根据算法将车辆换道过程分前中后三段,前段持续时间和后段持续时间相对稳定;以车道线为界,车辆在跨越车道线前后的纵向位移之比大于1,且受道路路段车流饱和度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弯坡路段小客车自由流运行速度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驾驶员在我国山区高速公路自由流状态下弯坡路段的信息采集处理过程,认为弯坡路段的平曲线曲中点前后两部分运行速度是受不同信息的影响。探讨弯坡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变化规律,用大量的实测数据建立相应的两阶段弯坡路段运行速度统计模型,为绘制运行速度断面曲线图和交通仿真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正在进行的《高速公路运行速度设计方法和标准》项目提供数据支持,有助于应用设计一致性理念。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城市主干道在跟驰状态下的交通流特征,对长沙市典型主干道基本路段进行了高峰时期道路交通数据信息采集,采用Corel Video Stuio Pro软件系统对采集的数据做了精细化的处理,最后通过统计分析解析了我国城市主干道基本路段在跟驰状态下的车头时距特征、速度特征、跟驰车辆速度差特征、车辆换道特征及车辆换道对城市主干道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山区高速公路弯坡路段是"弯"平曲线和"坡"纵曲线的组合路段,安全隐患多,常因行驶速度、运动视距、交通管理、安全防护等原因成为交通事故高发的"高风险"路段,其安全性能对高速公路全线运营安全和通行效率至关重要。本文以事故多发的某弯坡路段为例,通过现场的交通调查和实际行车实验,从实际交通流特性的角度,分析连续弯坡路段事故的致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分析发现:运行速度过高、运动状态下弯道视线受限、交通组成多样、速度离散性、大型车弯道借道等就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降低高速公路弯坡组合路段载重车追尾碰撞风险,通过研究不同平纵组合下高速公路弯坡类型,界定弯坡组合路段参数范围,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车型,针对现有最小安全车距模型的缺陷,建立基于载重车制动减速系统且满足驾驶人驾驶行为特性的弯坡组合路段安全车距计算模型并对其参数进行标定;利用载重车仿真软件TruckSim 2016建立弯坡段双车跟驰模型,分析小半径平曲线下载重车爬坡与下坡行车状态时车辆滑移率、行驶速度、车间距等指标,验证该最小安全车距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赵洁 《世界汽车》2012,(12):144-147
在CRC的龙游站有一条"魔鬼赛道",那里路况复杂,弯急坡陡,沙石和柏油路面组成的混合赛道让众多优秀车手折戟于此。但长安铃木永驰拉力车队的车手们却并不惧怕"魔鬼"的挑战,他们就是要做那个制服"魔鬼"的人。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铰接列车在弯坡组合路段的行车风险,提升载重货车在山区公路的运行安全,文中综合考虑降雨、超速和道路几何线形等因素,利用Trucksim软件建立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以稳态临界附着系数和横向荷载转移率作为行车风险评价指标,建立弯坡组合路段铰接列车行车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应避免极限最小半径与陡坡组合,严格执行限速和...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山区高速公路弯坡路段的车辆运行速度特征,提高山区高速公路运营安全管理水平,结合山区高速公路复杂的道路线形条件,研究适用于弯坡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模型.文中列举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运行速度模型,并分析其局限性;通过调研3条典型山区高速公路,采用气压管式车速检测器对车速数据进行采集,选择路段特征点的运行速度作为分析样本;...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弯坡组合路段的交通安全水平,提出了基于货车交通安全的弯坡组合路段可靠性设计方法。先以现行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为依据,对弯坡组合路段可靠度进行了定义,以货车转弯和下坡过程中制动器制动效能下降的临界安全温度、货车侧滑和侧翻失稳现象为约束条件,建立弯坡组合路段的功能函数,推导了其可靠性模型,提出了弯坡组合路段可靠性计算模型的求解方法。结合实际案例分析,示范了弯坡组合路段可靠性设计方法的应用,并验证了其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1)货车在某些设计参数条件下的弯坡组合路段上行驶时,往往也会发生侧翻先于侧滑的现象;(2)现行的弯坡组合路段设计即使能满足现行有关规范和指南的验算要求,但不一定能满足可靠性设计的要求。提出的弯坡组合路段可靠性设计方法能够减少危险弯坡组合路段的出现,提高道路运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路中敷设交通组织、路侧敷设交通组织、单位小区出入口交通组织、特殊路段交通组织、典型交叉口交通组织、车辆基地出入线交通组织和人行交通组织深入研究,详细探讨了在不同情况下的现代有轨电车交通组织设计方案。经过研究表明,在新建现代有轨电车的城市,应对与轨道线路交叉的相关路段进行交通组织设计,提出改善路网通行能力的措施,提升既有道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为了给道路线形质量提供检核依据,在定义了特殊路段的基础上,根据车辆运行的特征,利用流量与车速的关系建立了特殊路段实际通行能力的理论分析模型。将道路按照"平纵线形+结构物类型"的原则进行分段,通过实测代表断面的车速与交通组成计算了不同路段的实际通行能力,并根据交通组成将其标准化,得出了特殊路段线形与标准通行能力的预测模型。以相邻路段标准通行能力的差△C作为路段线形安全性评价的指标,并根据其与运行车速差的关系得到了线形安全等级划分的临界标准。结果表明:在隧道与弯坡段,使用标准通行能力指标评价线形安全性比使用运行车速指标的结果与事故的相关度更高,可弥补传统运行车速评价模型不能考虑道路类型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正9月18日,中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COC)再度相约贵州省晴隆县,75辆赛车在晴隆古城前发车后,顺着著名的抗战公路"24道拐"蜿蜒而下,抵达越野赛场。"24道拐"也是闻名国际的"史迪威公路"的一部分,修建在陡峭的山坡上,首尾直线距离也仅仅1公里多,但却盘旋着24个弯道。目前贵州全省提倡生态游,各种户外体育运动蓬勃发展,24道拐也曾经举办过多次拉力赛。而现在,COC在"24道拐"下面不远处的越野  相似文献   

19.
门玉琢  于海波 《公路》2012,(8):21-24
山区公路作为交通事故的多发地段,行车速度和行驶轨迹因素在事故致因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公路线形是决定车辆行驶速度的基础。以山区公路车辆运行速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山区公路弯道路段入弯前车辆减速行为的观测和调查数据作为参考对象,建立山区公路平曲线路段的驾驶员行车速度控制模型,并利用实例对行车减速模型进行了对比验证。计算结果表明,所建减速控制模型可行、有效,能较好地模拟车辆经过限速标志或路面减速标识路段时的减速行为,为山区公路线形设计、行车安全性分析与评价,以及山区公路交通安全改善提供新的理论方法与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山地城市信号交叉口到达车辆的运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无人机采集4个位于山地城市的道路信号交叉口的高空视频图像数据,利用基于DataFromSky云平台的AI视频分析技术,获得车辆运行参数。基于车辆运行时空图,得到了交叉口直行道停止线前车辆停滞延误特征、停止线位置车头时距和车头间距统计特征,分析车头间距、停止线截面处速度及道路平均坡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路段同一排队位次和同一路段不同排队位次的车辆运行特征均有所不同,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车点分布区间越集中,下坡路段整体停车位置分布范围比上坡路段大;无论是上坡、下坡,还是缓坡,排队位次越靠前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越大,而靠后的车辆停滞延误分布范围小,最大值出现在下坡路段;不同路段类型车头时距分布均集中于1.5 s,上坡路段的车头时距离散程度最大,但峰值比下坡路段和缓坡路段小;不同路段类型的车头间距分布均集中于10 m,上坡路段和下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出现左偏现象,而缓坡路段车头间距分布更为集中;车头间距在上坡、下坡和缓坡路段均和车辆经过停止线位置处时的速度存在较强的正相关性;道路平均坡度与相邻2车车头间距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