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船冰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如何得到碰撞中的冰载荷一直是船舶碰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分别建立300 000 t冰区航行船和层冰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弹塑性理论及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利用MSC.Dytran对其碰撞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了船首及层冰的接触碰撞过程,最终得到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船首结构响应、船航速变化及能量耗散等参数。分析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机理及特性,并对冰区航行船特别是其船壳提出结构加强的建议,为设计冰区航行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冰区航行船层冰作用下的结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冰碰撞是一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如何得到碰撞中的冰载荷一直是船舶碰撞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分别建立300000 t冰区航行船和层冰的有限元模型,基于弹塑性理论及非线性有限元理论,利用MSC.Dytran对其碰撞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了船首及层冰的接触碰撞过程,最终得到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船首结构响应、船航速变化及能量耗散等参数.分析船冰碰撞过程中的碰撞机理及特性,并对冰区航行船特别是其船壳提出结构加强的建议,为设计冰区航行船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船冰碰撞载荷下船舶结构加强方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健  何文心  元志明  陈聪 《船舶力学》2016,20(6):1022-1035
为了探究水介质对船—冰碰撞结构响应的影响,文章首次对考虑水介质中的船—冰碰撞问题进行了研究。模拟了船舶与冰体在水介质中的碰撞场景,研究船—水—冰三者共同耦合作用对船—冰碰撞的影响。将该计算方法应用于船—冰碰撞的多种工况计算,对比分析了增加外板厚度、横隔板厚度以及肋骨间距等多种加强方案对船体结构响应的差异。揭示了碰撞区域的损伤变形、碰撞力、结构吸能随外板厚度、横隔板厚度和肋骨间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分析了船舶肩部各主要构件对于抵抗冰载荷作用的能力及贡献。所得结论对于进行冰区船舶结构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蔡厚平 《船舶工程》2014,36(5):99-102
从防护装置与船体产生的最大碰撞力、吸能等角度,提出将钢-聚氨酯夹层结构应用到可拆卸式船桥碰撞防护装置的改进方案。对改进后防护装置在船桥碰撞过程中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技术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碰撞过程中的碰撞力、能量吸收等耐撞性指标。通过计算表明使用钢-聚氨酯夹层结构替换防护装置的外围板,提高了结构尺度利用率,在有效行程内降低了碰撞力和增加总体的能量吸收,提高了整体的碰撞性能。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解决深水半潜式支持平台靠泊海洋生产平台过程中存在的碰撞问题,从碰撞事故发生原因入手,借鉴挪威船级社(Det Norske Veritas,DNV)DNV-RP-107规范中的船与海洋平台碰撞概率模型和美国公路与运输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tate Highway and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AASHTO)《美国公路桥梁防船撞设计指南》中的船桥碰撞概率模型,将支持平台发生向前的过分偏移引起的碰撞场景分为漂移碰撞和动力碰撞2种,建立事件树,得到支持平台靠泊海洋生产平台碰撞概率模型。在此基础上,估算支持平台靠泊碰撞海洋生产平台的概率,由此评估碰撞风险,为半潜式支持平台靠泊碰撞海洋生产平台场景下的相关规范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油船发生碰撞事故的危险性较强,有效应对此类海上突发事件尤为重要。本文以笔者在现场参与应急救助的两起油船碰撞事故为切入点,剖析油船碰撞失火事故应急救助处置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油船碰撞失火事故应急救助工作的建议。1 事故案例简述易燃油类在载运过程中的燃爆风险比普通货物高。载运易燃油类的船舶货舱发生碰撞后,货舱突然变形导致舱内压力瞬间升高,碰撞产生的静电、火花遇到具有易燃易爆性质的货物可能引发油船立即燃爆,燃爆产生的热辐射、  相似文献   

7.
《航海》2015,(6)
在多船碰撞案件审理过程中,传统思路是首先区分多次碰撞之间是否具有法律上的因果关系,并以此确定多船碰撞是一次、两次还是多次事故;如认定为一次事故的,则整体确定碰撞各船在事故中的责任比例。这种裁判思路虽然便捷,但有时会出现不合理结果。因多船碰撞事故具体情况复杂,可在审慎认定各次碰撞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将多船碰撞案件归入三类情形分别加以处理,即前后碰撞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前后碰撞存在必然因果关系、多船会遇局面下连环碰撞船舶间存在直接避让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际上船舶碰撞外部动力学的解析法研究均局限于船体碰撞运动的二维假设,忽略了可能存在的大幅横摇。依据文献[1]给出的二维船舶碰撞数学模型,建立了包括横移、纵移、首摇和横摇在内的三维船舶碰撞数学模型,并编制程序对文献[2]中的算例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船舶横摇运动在大多数船舶碰撞情况下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9.
文中从船舶发生碰撞前的各个阶段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船舶碰撞实例在司法实践中的责任划分,探讨碰撞责任划分的一般原则及碰撞双方应负的责任比例,从中找出各个阶段的措施跟碰撞双方之间的责任关系。  相似文献   

10.
船舶在碎冰区航行时会受到浮冰的碰撞,为了准确模拟浮冰碰撞载荷作用下的船体局部结构承载特征,应当考虑碰撞过程冰-水耦合作用的影响。本文采用瞬态动力学分析程序MSC.Dytran对某水面舰船在碎冰区航行时受浮冰碰撞的动态过程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受浮冰碰撞下的船体结构响应、碰撞载荷及碰撞过程中的能量转化特征,对浮冰尺度、碰撞位置、舰船航速对船体结构响应及碰撞载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结论。本文研究工作对于碎冰区航行舰船的载荷确定及结构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现阶段集装箱空箱调运产生的原因,针对集装箱空箱调运的特点,探求减少集装箱空箱调运、提高集装箱运用效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集装箱空箱海上调运优化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线性规划的方法,从船舶公司的角度考虑海上空箱调运优化问题,建立调运优化模型;以调运费用,装、卸箱费用和租箱费用最省为目标,同时考虑客户的需求,供给和运输能力的约束。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钻井平台服务的半潜式生活支持平台在动力定位或系泊系统失效时会与钻井平台发生碰撞问题,通过不同碰撞速度与不同碰撞位置下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者对于生活支持平台碰撞特性的影响。利用SpaceClaim-HyperMesh软件联合建立了生活支持平台与钻井平台计算模型,从实际靠泊作业出发,确立了对比分析的碰撞速度与碰撞位置。从碰撞力变化、结构损伤、能量转化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碰撞速度影响碰撞力峰值与结构损伤范围,碰撞力变化在不同碰撞速度下大致相同;随着碰撞速度增大,平台吸收动能占比增大,变形能占比下降;30°斜向撞击时,碰撞剧烈程度明显低于对中正撞,碰撞力峰值小很多,更多的初始动能转化成了2座平台的动能,大幅减少了变形能的吸收,缩短了碰撞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4.
船舶碰撞机理与耐撞性结构设计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胡志强  崔维成 《船舶力学》2005,9(2):131-142
研究船舶碰撞和触底事故的机理,以及如何提高船舶结构耐撞性是船舶碰撞研究领域的热点.文章介绍了解析法、数值仿真技术和风险分析法的发展与应用特点,阐述了近些年来船舶碰撞、船舶触底、缓冲船首设计、船桥碰撞和船舶与海洋平台碰撞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列举了一些降低船舶碰撞和触底事故风险的新型结构设计,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集装箱堆场减少倒箱率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三有  高悦文 《水运工程》2006,(8):53-56,61
从集装箱堆场常见的倒箱原因进行分析,辅以实例利用搜索技术理论提出了出口箱箱位的合理分配以及减少倒箱率的措施。重点对集装箱堆场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舰船航行的安全和效率,达到最佳操船效果,需要建立舰船自动智能避碰数字模型.当前模型在分析舰船避碰风险度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智能、进化计算和软计算等方法实现舰船自动智能避碰,存在避碰识别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舰船自动智能避碰数学模型,首先对舰船会遇态势进行判断;然后建立预测舰船碰撞风险判断模型,预测本舰船实施自动智能避碰方案后的复航时机是否已到,以及本舰船立即复航是否能够让清目标舰船或其他所有目标舰船;最后依据舰船碰撞风险判断结果,以当前舰船潜在碰撞风险为例,建立舰船自动智能避碰数学模型.仿真结果证明,所提模型能够实现舰船自动智能避碰.  相似文献   

17.
周平 《港口科技》2007,(10):19-22
介绍了模拟退火算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几种使集装箱装箱优化的算法,通过比较与分析得出结论:利用模拟退火遗传算法解决装箱问题是较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计及船体梁载荷影响的船舶舷侧结构碰撞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陶亮  马骏 《中国造船》2007,48(3):80-85
以被撞船舷侧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两船发生侧向对中垂直碰撞的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被撞船舷侧结构碰撞数值仿真研究,得到了能量-碰撞船位移以及碰撞力-碰撞船位移的关系曲线;研究了预载荷对船舶舷侧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数值仿真结果表明,由于船体梁载荷的作用,船舶结构碰撞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ddresses a highly researched area, the reshuffling problem in ports, using a new paradigm-modified containership service order in light of credit risk assessment. Container stacking and reshuffling operations can cause ship delays and additional risk. In deep-sea terminals, outbound containers are tightly stacked according to the retrieval sequence. Due to lack of space, terminals stack containers in multiple tiers. This means any delay in the arrival of a ship can impose extra handlings and reshuffling of containers delaying future cargo handling.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reshuffling problem with a concept similar to the credit scoring and rating of creditworthiness used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By utilizing this comparison to the banking credit risk concept, a heuristic estimation model is proposed that illustrates the side effects of unscheduled modifications in containership service order. Further, the mega-ship trend amplifies the reshuffling debate. Probability of delay, reshuffles given delay, and call size at delay are introduced as the three-point risk metrics of the model. Numerical simulations illustrate the functionality to develop terminal stacking strategies as well as emphasize the mega-ship phenomenon and its side effects on terminals (i.e. yard operation deadlock).  相似文献   

20.
TLP立管系统以丛式方阵排列,台风条件下立管在波浪、海流及平台的联合作用下可能发生碰撞,有必要深入研究TLP串行立管系统的碰撞情况。文章基于DNV-RP-F203规范和Huse半经验尾流模型,提出台风条件下串行立管下游立管来流速度计算方法和立管系统碰撞分析方法,建立串行立管—井口—导管系统耦合有限元模型,研究台风条件下串行生产立管系统碰撞时的力学特性,在整体碰撞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立管局部碰撞精细化分析,对比分析立管局部碰撞理论解和仿真解的不同。结果表明:下游立管来流速度的计算至少采用文中建立的方法迭代3次。串行立管发生碰撞时的最大应力发生在泥面导管处,碰撞位置应力发生了突变;立管发生碰撞的位置在水深100-120 m范围内。立管局部碰撞分析的理论解和仿真解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