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以混凝土搅拌站袋式除尘器为研究目标,在solidworks中建立袋式除尘器的三维实体,利用fluent流体分析软件对内部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其内部的速度、压力以及流体轨迹等参数分布,来探究影响除尘器使用寿命的因素,为袋式除尘器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沥青搅拌设备袋式除尘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沥青搅拌设备上配套袋式除尘器主要有3种,即反吹风袋式除尘器、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和气箱脉冲袋式除尘器.这3种袋式除尘器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因此他们的制造成本和除尘效果有很大的差异.从技术上分析他们的不同点,并从多方面进行了性能对比.  相似文献   

3.
脉冲袋式除尘器作为一种高效除尘器,广泛用于各种工业废气除尘中,它的电气控制部分大多数还是采用基于单片机开发的脉冲控制仪。对脉冲袋式除尘器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PLC设计,克服了脉冲控制仪开发过程复杂,开发后程序不能修改,不能够进行远程控制,维修不方便,不能够进行联网等诸多不便。设计后的脉冲袋式除尘器电气控制部分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修改PLC程序来改变控制要求,更方便地实现远程控制;大大减小了控制设备的外部接线,也提高了脉冲袋式除尘器电气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环保标准的日益严格,目前我国很多的燃煤电厂的电除尘器已经不能满足排放标准的要求,其工艺需进行改进。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的除尘现状并分析了电除尘器的效率低下及运行问题,提出三种改造方案:电除尘器的自身改造;改造为袋式除尘器;改造为电袋式复合除尘器。并从技术性能和经济性两个方面对三种改造方案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改造为静电袋式复合除尘器的方案是静电除尘器改造的最佳方案,是我国除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介绍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初级旋风除尘器、湿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6.
沥青砼搅拌机工作时所产生的烟气量大,含尘浓度高,温度较高,含湿量大而且烟气温度波动大,尘粒细小.因此对其烟气的除尘净化十分困难.同类型的日本设备使用的是专为该设备制做的袋式除尘器.这种袋式除尘器净化效果极好,排放浓度一般在50mg/Nm~3以下,但这种专用除尘器一次性投资甚高,国内大多数用户难以接受.使用 XGG 多管旋风除尘器串联回转反吹袋式除尘器作为该机的除尘系统,实际结果表明这一除尘系统的除尘效果和运行状况都十分理想.1 除尘系统设计的指导思想沥青砼搅拌机排放烟气:原始含尘浓度50~60g/Nm~3最高可达80g/Nm~3,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导流板位置对蜗壳除尘器内流场和粉尘粒径的影响,以指导回收粉在沥青搅拌设备中的实际使用,在导流板3种不同位置工况下,对蜗壳除尘器内部气相和气固两相流动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和试验验证。数值模拟基于FLUENT软件,其中气相流场模拟选用雷诺应力模型,气固两相流场模拟选择相间耦合的随机轨道模型模拟粉尘的运动轨迹,分别追踪了16 400个粒径在50~1 000 μm的粉尘,计算了除尘效率。在沥青搅拌设备工地分别采集了导流板3种位置工况下的回收粉,结合筛分和电镜扫描试验,分析粉尘粒径分布,并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吻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导流板处于O位时,除尘器内部气流的径向速度、轴向速度和静压分布轴对称性较W位和M位好,可有效抑制非对称性扰流及夹带涡流,并削弱涡核摆动现象;导流板处于不同位置时,通过与粉尘颗粒的碰撞反弹来改变粉尘的运动轨迹,进而影响除尘器对不同粒径粉尘的除尘效率,且当导流板处于O位时更有利于对粒径大于100 μm的粉尘的回收。导流板处于O位时,试验测量的粉尘平均粒径为117.6 μm,筛底平均粒径为49.9 μm,均大于W位和M位的粒径,且与数值模拟的结论相吻合。沥青搅拌设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优先选择导流板O位布置,并根据回收粉粒径的需要进行实时调整。  相似文献   

8.
对某款车用三效催化转化器进行了内流场和热应力分析.首先用Gambit软件建立了三效催化转化器内部流体的离散模型,并利用Fluent软件对其进行CFD分析,得到发动机高转速时催化转化器内部流体的压力、温度与速度场和湍动能分布.然后建立三效催化转化器结构有限元模型,并根据其温度场分布用ANSYS软件进行热应力分析.结果表明,与采用圆弧端锥时相比,催化转化器采用斜面端锥时内部流场的湍流区域更小,流动能最损失更少,壁面热应力更小、更均匀.  相似文献   

9.
利用CFD软件STAR-CD对同种型号4缸柴油机两种不同结构的气缸盖冷却水腔进行速度场的模拟分析比较,分别得出了具有切向进气道和螺旋进气道气缸盖冷却水腔的速度分布特点,采用一种新方法对多个切面进行速度矢量的比较,速度场更加直观,由此判定两种结构的气缸盖水腔在速度分布方面的优缺点及其对温度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针对温度变化对微型电动车轮毂电机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提出了一种磁热耦合分析方法,并对轮毂电机进行了磁场和热场分析.采用Ansoft Maxwell软件建立了轮毂电机的有限元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获得了其内部复杂磁通密度云图和磁力线分布图.建立了湿度场的数学模型,计算了绕组损耗、定转子铁损和永磁体的涡流损耗,并以此耦合到温度场作为热源.采用Ansys Workbench软件,计算了轮毂电机稳态温度场和各部件的温度分布以及起动过程中定子铁芯与转子铁芯瞬态温度曲线.仿真结果与试验实测温度值基本一致,表明采用磁热耦合方法分析轮毂电机的热源分布与温度分布准确可行,可为今后的轮毂电机优化设计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高水位环境下沉管隧道模袋砂围堰的破坏形态与破坏机制,依托广州市洲头咀沉管隧道,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探讨高水位环境下沉管隧道高坡率模袋砂围堰失稳破坏形态,提出相应的破坏控制指标与评价方法,并通过数值计算验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硬质地基中,模袋砂围堰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边角处应力集中张拉破坏与砂袋界面处应变局部化破坏,水平荷载作用下表现为内部或整体滑动; 2) 软弱地基中,由于地基承载力不足,会引起围堰局部脱离或底层模袋张拉破坏; 3) 实际工程中,模袋砂围堰中的模袋难以被贯穿撕裂,无法形成围堰内部整体弧形滑动; 4) 模袋砂围堰存在明显的包裹增强效应,能有效提高整体稳定性,高水位环境中模袋砂围堰设计坡率显著大于常规土石坝围堰设计坡率。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自组织理论概要及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自组织的柴油机PM排放达标控制,并进行了软、硬件开发;最后,系统在485Q柴油机台架上进行了实验,证明其有较好的响应性,可实现对系统的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3.
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热再生的一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壁流式蜂窝陶瓷微粒捕集器(DPF)为研究对象,建立了DPF一维热再生过程的数学模型。对陶瓷孔道内微粒(PM)的燃烧过程及其温度分布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再生过程进行到一半时,DPF载体的温度达到最大值。设计时必须保证在此温度下DPF的载体壁面不会发生破裂,以免影响其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4.
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算法的气帘展开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气囊展开模拟采用均匀压力算法,为了更有效地模拟充气气体与袋体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算法(ALE)的气帘仿真模型,详细介绍了ALE模型相关组成部件、参数设置和接触定义方法,并利用LS-DYNA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将所建的气帘ALE模型初步应用到某车侧面碰撞仿真中,以考察气帘对乘员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车用柴油机微粒捕集器流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的柴油机微粒捕集器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壁流式蜂窝陶瓷作为过滤体,根据其结构对称性和内部流动数学模型,建立了稳态层流的过滤体内部流动CFD仿真模型,并运用离散格式分离求解器进行求解。仿真计算与试验验证表明模型能准确反映过滤体内部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16.
改进粒子滤波算法在组合导航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提高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分别对扩展卡尔曼滤波(EKF)、粒子滤波(PF)和U卡尔曼滤波(UKF)3种算法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3种算法各自的特点,将PF算法和UKF算法的优点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的粒子滤波算法——U粒子滤波(UPF)算法,并将其应用于GPS/DR组合导航系统中。通过对UPF算法与PF算法在GPS/DR组合导航系统中的仿真研究比较,进一步证实了UPF算法的可行性及计算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安全气囊的报废处理过程和报废处理时应注意的事项。当报废带有安全气囊的汽车或转向盘垫块(内含安全气囊组件)时,必须引爆安全气囊,以防安全气囊误爆引起的事故。带安全气囊车辆的报废处理步骤为:拆下蓄电池搭铁线→安装SRS安全气囊处理工具→引爆安全气囊。  相似文献   

18.
文章研究了空气囊车身悬置系统主要部件的结构、功能及原理,并简单介绍了其国内外发展概况。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其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应用现状。根据其结构形式分析提出了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大胆预测了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与预测说明空气囊车身悬置系统在未来中国市场上将起着重要的作用。空气囊车身悬置系统必将是未来中国车身悬置系统市场上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19.
简述汽车安全气囊美国发展历史。这个历史表明,制定汽车安全气囊的法规颁布执行,有力地促进安全气囊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事实证明安全气囊成为不可争议的对大众有利的汽车安全设备。同时较详细论述了安全气囊的几个组成部分,以及设计思想和主要的技术难点,最后对于安全气囊中国如何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