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立敏 《路基工程》2011,(4):110-112,116
以人工挖孔支盘桩桥梁基础现场静载荷试验为根据,借助埋设在桩身的钢筋应力计以及桩底的土压力盒反映在加载阶段桩身轴力和桩底土压力的变化,研究人工挖孔大直径支盘桩的荷载传递规律和承载能力。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挖孔支盘桩Q-S曲线呈缓变型,增强了桩土的共同作用,有效地发挥了土层的承载能力;在工况相同的条件下,相比等直径桩其沉降变形降低,承载力提高;支盘对于荷载的分担有明显的时序性,上部支盘先于下部支盘发挥作用,两支盘间的桩侧阻力有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谭海雄 《公路》2024,(3):153-157
对于长引桥单墩承台桥梁采用“先支法”工艺,可大幅度提高钢板桩材料周转速度,缩短单墩承台施工周期,但同时也给施工过程增加了安全风险。为确保“先支法”工艺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实行,以黄茅海跨海通道西引桥泄洪区高墩区20号~28号墩为工程实例,采用Midas 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钢板桩围堰理论模型,对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进行验算。验算结果表明,钢板桩及围囹的刚度与强度均满足要求,“先支法”工艺可安全地用在黄茅海跨海通道建设施工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导洞开挖的地质情况,经过仔细分析比选,采用无侧导洞开挖法,有效地克服了原"三导洞先墙后拱"设计方案的缺点,减少了开挖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并提高了防水层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4.
王鹏  杜文涛  汤明  付责庆  孙强 《中外公路》2019,39(2):215-217
针对复杂岩溶区小净距隧道洞口塌方问题,以贵阳七冲村一号特大断面隧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其洞口塌方原因进行全面分析,确定隧道拱侧存在的充填溶腔为该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结合隧道地质条件和施工方法,采取了"先护后挖"的塌方处治方案。通过对塌方段断面进行监测,拱顶最大累计沉降43mm、水平累计收敛6mm、钢架结构内外边缘最大应力171MPa,研究综合表明所采取的塌方处治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6,36(7):771-781
强调对隧道开挖和支护关系的基本认识: 开挖和支护是隧道施工的2大基本工序,开挖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对周边围岩的松弛降低到最小限度,弹性变形和少许塑性变形是容许的,超过围岩极限应变变形(过度变形或松弛)的场合需要依靠各种支护对策。开挖和支护有先挖后支和先支后挖2种模式,一般采用前者,当开挖后隧道围岩不稳定时,采用后者。随着施工技术的进步、采用大型施工机械的要求和大断面隧道的出现,对隧道开挖方法选择的观点有了极大变化: 1)在选定开挖方法时,要以大断面开挖为指向,围岩条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尽可能不采用施工中含有需要废弃的和临时性作业的分部开挖法; 3)把机械开挖法与分部开挖法相结合,如TBM导坑超前扩挖法,在欧洲和日本等国已经成为大断面隧道施工的基本方法; 4)在同一座隧道,开挖方法频繁变化,既不经济也不安全,主张在全隧道中(除洞口段外)采用同一种开挖方法--全地质型开挖方法,如全断面法或台阶法,当围岩条件剧烈变化时,采用注浆、超前支护等应对措施。介绍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国规范、指南推荐的隧道开挖方法概况: 1)日本从隧道围岩级别、洞口段和洞身段等方面分类,给出隧道相应的开挖方法,基本以全断面法和台阶法为主;在断面比较大、比较长的隧道,采用TBM导坑超前扩挖法。2)美国把围岩分为岩质围岩和土质围岩2大类,其推荐的开挖方法基本相同,即全断面法、台阶法和中隔壁法,仅采用的支护方法不同。3)欧洲各国由于围岩条件总体比较好,多采用全断面法和台阶法。归纳选择开挖方法的基本条件: 施工条件、围岩条件、隧道断面面积、埋深、工期和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戴志仁  王天明  杜宇  汪珂  向阳 《隧道建设》2017,37(10):1255-1261
在富水砂卵石地层条件下,地铁盾构隧道上方基坑大范围开挖卸载会对下卧盾构隧道产生不利影响。为确保地铁运营安全,对下卧盾构隧道隆起与变形趋势进行研究,从减小基坑开挖卸载的影响程度与增大隧道纵向刚度2方面着手,通过在盾构隧道内设置预应力锚索、轨道道床内设置暗梁结构并与管片叠合处理以及临时槽钢纵向固定等措施的综合应用,减小纵向不均匀变形趋势,同时采用管幕法超前支护形成压顶梁,并对上方基坑开挖采用"竖向分层、纵向分段、先支后挖"的基本原则,将盾构隧道的变形控制在毫米级范围,满足了地铁正常运营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竹山堵河廊大桥为例,针对其深水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中的"先支后抽"技术展开探讨,阐述该技术工艺原理,重点围绕其施工流程及工艺要点进行分析,包括钢板桩施工及内支撑系统工艺两个方面内容,并经由相关的计算验证了该技术的可行性,最后提出质量控制措施。施工结果表明:基于"先支后抽"的方式有效改善了高板桩围堰挡水高度不足的问题,提升了钢板桩围堰适用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SEEP/W软件,建立半填半挖路基典型模型,研究了降雨引起半填半挖路基施工期差异沉降和水分场变化的机理。考虑到不同的降雨历时、强度、雨型对路基土水分场的影响各不相同,分析了降雨引起的半填半挖路基差异沉降变化规律,认为路基水分场的改变将会引起路基土体变形;持续降雨将使非饱和区负孔压逐渐减小,饱和区孔隙压力逐渐增大,因此路基土体在降雨初期出现压缩变形,在后期则表现为体积膨胀而发生回弹变形。  相似文献   

9.
结合南京某越江隧道工程,建立了模拟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了越江盾构隧道开挖面失稳过程中土体应力变化以及由土体应力重分布引发的土拱效应。研究表明: 沿埋深由下至上,土体竖向应力随开挖面位移的增大先减小后保持不变,水平应力先减小后略微增大; 土体侧压力系数沿埋深由下至上先增大后减小; 随开挖面位移增大,开挖面前方局部土体竖向应力和水平应力同时减小,形成失稳破坏区; 失稳破坏区上部土体竖向应力减小,水平应力增大,形成拱顶区; 失稳破坏区四周土体竖向应力增大,水平应力减小,形成拱脚区,土拱效应逐渐发挥。  相似文献   

10.
先压法拉压双作用预应力是混凝土结构的一个突破,它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压杆-拉筋系统的后屈曲平衡理论;同时采用的先压法大柔度预应力筋,解决了几十年来先压法无法实际运用的难题,并在世界上首次将高跨比为1/30的先压法双作用预应力支梁应用于工程实体中。  相似文献   

11.
PBA工法导洞不同开挖顺序对地表沉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君华  宋文杰  董军 《公路》2013,(1):298-302
随着地下工程施工方法的日益丰富,越来越多的在建工程在确定施工方法时考虑的不仅是施工的安全性,而且还应具有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对管线、地表沉降控制较好等优点。近年来PBA工法被许多在建工程广泛应用,本文基于北京地铁七号线双井站与九龙山站的土层分布情况以及工程施工现状,针对PBA工法中导洞开挖采取的步序进行FLAC3D数值模拟,分别考虑先上后下、先下后上、先中间后两边等3种开挖方法,将所得的沉降值与实际工程中的数据相对比,最终得到导洞"先下后上,先两边后中间"的开挖方法能有效控制地表沉降。结论对于实际工程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降低岩溶地质隧道钻爆法施工超欠挖耗费,提高隧道一次性开挖合格率,对目前隧道超欠挖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影响隧道超欠挖的因素,介绍超欠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情况。根据实际调查和现场试验,找出了影响超欠挖和造价耗费的主要因素,并制定了有效的控制措施。采用改进后的方案进行隧道开挖施工后,隧道一次性开挖平均合格率由67.4%上升到了83.9%,经济效益提高了49.9%,证明采取的处理措施是成功的,可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由香河至安平的公路全长13.3公里,系京塘公路的支线。由于这段路周围几十公里没有石料,沿线的土壤都是细砂土,所以每到雨季常被冲毁。为了改善这种天然土路状态,1956年春在这段路上铺装了3.5公尺宽的碎砖路面。碎砖路面铺好后,经过大雨冲刷和冰冻中的行车考验,没有发生变形,证实用碎砖改善土路是个很好的经验。碎砖路面的施工过程,是先确定原有路基标准,从路心划出3.5公尺的线来,再挖基槽(有些是培槽并行)。挖时要挖平找准,并留好土拱。成型后用轻汽碾(6吨)压实一次。对新填  相似文献   

14.
锚索桩板墙高效的结合了岩土锚固技术与传统支挡结构的优势,能有效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效率,在山区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中应用广泛。锚索桩板墙锚固桩的承载力是影响整个预应力锚索桩板墙支挡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桩土体系的荷载传递规律,文章介绍了公路工程锚索桩板墙锚固桩的承载能力计算模式,总结了锚固桩的锚固承载能力影响因素,结合实际工程特定地质条件下锚索桩板墙人工挖孔锚固桩的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提出了基于锚固桩尺寸、基于桩身强度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对公路工程锚索桩板墙人工挖孔锚固桩施工质量的控制及承载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5.
陈宇 《路基工程》2009,(2):175-177
以二广高速公路怀集至三水段西岸隧道为例,采用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洞口段开挖过程进行了模拟.获得了先挖隧道的位移、应力的分布规律及须采用的加固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6月9日,应用于海口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国内首创U型盾构在河南新乡下线,它的投入使用将开创国内综合管廊施工新工法。这台U型盾构由中铁装备集团联合中铁四局集团共同研制,其研发制造结合综合管廊施工明挖工法要求,将明挖和盾构法的优点有机融合,采用机械设备作为开挖后的支护结构,在设备内完成主体结构安装,形成移动式支挡结构;埋设预制管节截面最大可达8 300 mm×3 100 mm,可广泛应用于埋深较浅的预制管廊、综合管道铺设。  相似文献   

17.
丁先立 《隧道建设》2016,36(8):960-967
地铁工程设计与施工常受到地面建筑、交通、地下管网或构筑物、施工场地和地质条件等复杂因素的影响,工程实施难,工期不可控。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1)通过优化结构设计,将大跨度无柱结构与叠合墙结构相结合,满足狭窄空间下的车站净空要求; 2)采用盖挖逆作法,解决交通疏解和管线改迁困难,并提高基坑安全性; 3)采用盖挖逆作+先隧后站技术解决个别站点工期不可控问题。该方案在工程实施中取得了显著效果,保证了工程在狭窄空间和复杂环境下按时、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18.
张健儒  方俊波 《隧道建设》2000,(4):14-17,33
本文以广州地铁一号线公园前站A区深基坑支护工程为例,阐述了挖孔灌注桩及预应力土层描杆的设计与施工,并以现场监控量测数据为依据,分析了桩锚护壁体系的安全稳定性,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对于土地层挖孔灌注桩及预应力土层锚杆的设计、施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克孝  夏龙 《路基工程》2014,(3):175-178
凤凰山隧道在距进口210~250 m处与沟壑平交,导致洞身21 m浅埋有17 m拱顶外露,因明挖施工存在诸多困难故采用暗挖。通过方案比选,采用在隧道两侧先施作多根锚固桩,桩顶现筑钢筋混凝土纵梁和套拱,并在拱外回填土后实施暗挖。介绍了施工流程、技术要求以及注意事项,实际施工中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院我队广大职工,发扬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因地制宜、土法上马的精神,学习了兄弟单位挖孔桩的经验,在郑州至密县公路跨越水库区的一座9孔净跨20米全长205米的梁式桥桥台上、进行了挖孔斜桩的初步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将其主要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