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李怀彬 《摩托车》2005,(2):59-59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车辆识别代号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第66号公告),该管理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并与GB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标准配套使用,共同对我国汽车产品车辆识别代号(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以下简称:VIN)进行管理。原国家机械工业局《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  相似文献   

2.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车辆识别代号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第66号公告),该管理办法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并与GB16735—2004《道路车辆识别代号(VIN)》标;隹配套使用,共同对我国汽车产品车辆识别代号(英文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以下简称VIN)进行管理。原国家机械工业局《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CMVRA01-01,国机管[1999]20号)同时废止。  相似文献   

3.
双周要闻     
我国开始实施《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则》 我国将对国产汽车进行车辆识别代号管理。由机械部发布的《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已于元月1日起开始实施。 车辆识别代号是制造厂为了识别按照国际的统一规定,给一辆车指定的一组字码,也就是说是这辆车的身份证号。它由世界制造厂识别代号(WMI)、车辆说明部分(VDS)和车辆指示部分(VIS)三个部分组成,用17个字母或数字来表示,可保证30年内每辆车的识别代号在国际上是唯一的。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TBT协议(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  相似文献   

4.
1997年1月1日 我国将对国产汽车进行车辆识别代号管理。由机械部发布的《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已于元月1日开始实施。车辆识别代号是制造厂为了识别,按照国际的统一规定给一辆车指定一  相似文献   

5.
根据“机械政(1996)1040号”文《关于发布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的通知》和《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为便于摩托车生产企业编制车辆识别代  相似文献   

6.
莫衡 《商用汽车》2014,(20):72-72
工信部网站2014年10月9日发布《关于贯彻〈罐式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要求〉的通知》,规定生产普通罐式车辆(A类)产品的企业,按照《专用汽车和挂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工产业[2009]第45号,以下简称《准入规则》)进行管理。《通知》称,自2015年7月1日起,生产承压罐式车辆(B类)产品和常压危险品罐式车辆(C类)产品的企业,必须同时符合《准入规则》和《罐式车辆准入要求》的规定,通过生产准入审查后,方可生产、销售B类和C类罐式车辆产品。  相似文献   

7.
十日要闻     
国家机械局公布第二批MIW代号 国家机械工业局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加快VIN(车辆识别代号)准备工作并公布我国第二批WMI(车辆制造厂识别代号)。 通知指出,按照机械汽[1996]1040号文发布的《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则》要求,自1999年1月1日,所有新生  相似文献   

8.
9月2-3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标准化研究所(下简称“中心标准所”)主办的“其它类型车辆产品生产企业车辆识别代号管理现场审查工作座谈会”在浙江省永康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9.
信息专递     
2004年12月13日,《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工作会议在北京铁道大厦召开,共有来自汽车、摩托车、农用车、挂车和改装车企业的240余名代表参加。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4]第66号公告《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办法(试行)》  相似文献   

10.
杨昊钧 《时代汽车》2023,(19):187-189
车辆识别代号即通俗称的车架号是为了识别某一辆车,由车辆制造厂为该车辆指定的一组字码。每辆车辆都应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并永久的保持地标示在车辆上。该号码用以区别其他车辆,也被称为车辆的“身份证号码”。随着公路运输中挂车的大量运用,挂车车辆识别代号(车架号)改动的违法行为也随之增多。为了对嫌疑车辆进行认定,本文提出将痕迹检验与文件检验理论、方法结合,对车辆、拓印材料及文件材料同时进行比对分析,进而对车辆识别代号(车架号)进行综合研判。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安全》2010,(4):63-63
VIN(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中文名叫车辆识别代号。或许细心的车友已经注意到,身边车辆的铭牌上多了一个由17位字母、数字组成的编码.这就是车辆的VIN。又称17位识别代码。车辆识别代号经过排列组合,可以使车型生产在30年之内不会发生重号现象.这很像我们的身份证不会产生重号一样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2005年第6号令公布了《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简称《规定》)。《规定》第3章明确规定了管理货运车辆的内容、要求,其基本点在车辆技术状况的管理,即对车辆的技术状况进行控制。控制营运车辆技术状况,是保障车辆安全、低耗、快捷运行,以及保障道路畅通、保护环境的前提,严格、认真地贯彻实施《规定》,将确保营运车辆总体技术状况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运管局于7月9日至10日在湖州召开全省机动车维修行业管理座谈会,会上讨论了《机动车维修结算清单管理规定(讨论稿)》、《机动车维修经营者配件采购登记制度》及浙江省地方标准《机动车维修业开业条件》修订事宜。并就推广实施《浙江省汽车维修合同(示范文本)》、营运车辆二级维护、营运车辆综合性能技术等级评定检测等工作进行了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6年7月2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按通知要求,《车辆产品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简称《同一型式判定条件》)、《车辆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和主要配置备案表》(简称《备案表》)等技术文件作为附件将成为今后《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简称《公告》)管理中所依据的重要技术文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从源头管控汽车的市场流通,对白车身车辆识别代号进行应用研究。本文从车辆识别代号的基本结构和要求出发,着重介绍了其主要工艺要求及其选用标准,降低了选购设备的风险,有助于新车型、新项目的规划、统筹和实施。  相似文献   

16.
2004年11月2日,国家发改委发布《车辆识别代号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第66号公告),该办法将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并与GB16735-2004《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配套使用,共同对我国汽车产品车辆识别代号(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简称VIN)进行管理。原国家机械工业  相似文献   

17.
《运输车辆》2012,(2):81-81
2012年1月6日,工信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重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为进一步推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促进重型商用车辆产品技术升级,完善对道路机动车辆产品的准人管理,经研究,决定对最大设计总质量大于3500kg的燃用柴油和汽油的商用车辆(下简称“重型商用车辆”)产品实施燃料消耗量管理。  相似文献   

18.
VIN中的奥秘     
戴晓锋 《汽车与安全》2013,(10):108-114
VIN(车辆识别代号)如同人的身份证号,具有在世界范围内对一辆车的唯一识别性。GB7258-2012规定:“汽车、摩托车、半挂车和中置轴挂车应具有唯一的车辆识别代号,其内容和构成应符合GB16735的规定;应至少有一个车辆识别代号打刻在车架(无车架的机动车为车身主要承载且不能拆卸的部件)能防止锈蚀、磨损的部位上。”当每一辆新出厂的汽车被刻上VIN代号,此代号将伴随着汽车的注册、保险、年检、维修与保养,直至回收或报废而载入每辆车的服役档案。利用VIN代码可以方便的查找汽车的制造者、销售者以及使用者,同时也能有效地打击汽车盗抢犯罪行为。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对车辆噪声污染的治理,并对车辆噪声的测量方法和测量场地提供明确的依据,结合我国汽车产品的实际情况,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02年1月4日联合发布了GB 1495-2002《汽车加速行驶车外噪声限值及测量方法》(以下简称GB 1495-2002)强制性标准,代替GB 1495-1979《机动车辆允许噪声》和GB/T 1496-1979《机动车辆噪声测量方法》。新修订的标准严格规定了各种车辆的车外加速噪声限值、实施日期、噪声测量方法和测量场地要求,并从200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第二阶段的噪声标准。中国重汽所生产的车辆发动机功率大都大于150kW,属于N3类车辆,新修订的GB 1495-2002中规定该类车的第二阶段的噪声限值是小于84dB(A),与第一阶段的88dB(A)相比,降低了4dB(A)。这就对重型汽车的生产厂商提出了严峻的课题,因为,对噪声来说每降低1dB(A)都是很困难的,何况是4dB(A)。  相似文献   

20.
《汽车情报》2006,(29):26-26
依据发改产业(2006)1532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完善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简化车辆产品申报,规范发动机产品参数,我中心现请有关车辆发动机生产企业通过网络申报发动机产品信息,具体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