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学峰 《摩托车》2006,(2):42-43
中国摩托车市场经过风雨洗礼之后,摩托车营销的时代真正到来了。营销就是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过程,任何好产品,离开市场都毫无价值可言。实现营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相互搏弈的过程。博弈的核心是利益。博弈的主角是企业和经销商。那么,企业和经销商究竟保持怎样的一种关系才能更加适应未来摩托车市场的竞争呢?谁将成为博弈的受惠者呢?本刊请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吕德印就以下问题阐述了权威看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摩托车市场经过风雨洗礼之后,摩托车的营销时代真正到来了.营销就是产品市场化、货币化的过程,任何好产品,离开市场都毫无价值可言.实现营销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经销商和消费者相互选择的过程.选择的核心是利益.选择的主角是企业和经销商.那么,企业和经销商究竟保持怎样一种关系才能更加适应未来摩托车市场的竞争呢?谁将成为选择的受惠者呢?笔者近日采访了洛阳北方易初摩托车有限公司销售副总经理吕德印.  相似文献   

3.
1998年我国摩托车产量与销量约为850万辆左右,产销基本持平,库存量进一步下降。我国摩托车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市场竞争无序,假冒伪劣猖獗,降低倾销严重,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弱,约一半的生产能力闲置,摩托车企业营销特点是,主动限产压库,营销观念开始转变,企业竞争全方位化,开始注重市场调研和优质服务,营销目标市场已开始转向中小城镇和农村,车型开发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4.
杨柳 《摩托车》2005,(9):34-35
话说“营销案例”——有人说2005年是中国摩托车行业的洗牌年,原有的品牌将进行重组、调整和整合。企业一方面要技术革命,推陈出新,另一方面要营销品牌,占领市场。营销是联结产品和市场的纽带,是品牌深入人心的敲门砖,而现代营销更应该是一种营销组合,是五种观念的综合体现,即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这一点西方营销理论大师科特勒早有所言。现代企业的竞争,归要结底是营销的竞争。尽管营销理念尚未被所有的人认可和接受,但它已日渐走进我们的工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摩托车》杂志计划开办“营销案例”栏目,帮助经销商制定正确的营销方略,树立先进的营销思想,实施优选的营销战术,在消费者和经销商之间构架一座品牌营销的桥梁。在诸多的营销实践中,有一种营销战术就是服务营销,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产品销售,推广企业品牌,巩固市场的认知度。宗申集团的雷锋服务品牌化之路,以真服人,以情感人,以诚待人,向读者诠释了服务营销的理念。我们希望通过此文的发表,一方面使读者更加理解宗申的品牌,让品牌的经销得到深化;另一方面,我们也对宗申集团把对用户的承诺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的做法表示由衷的钦佩;同时也希望全国各地各个品牌的经销商能够踊跃献计献策。———《摩托车》杂志社谨呈  相似文献   

5.
《摩托车》2007,(6):92-92
“天下黄河富宁夏”.这几年远在西北一隅的宁夏摩托车市场得到了稳步发展,重庆力帆摩托车品牌在宁夏市场的变化日新月异。2007年4月2日宁夏片区的力帆经销商会议在宁夏吴忠市隆重召开.重庆力帆集团摩托车事业部销售公司西北片区总经理吴培源、宁夏国喜摩托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国喜、常务副总经理吴国华、宁夏力帆办事处主任杨小平与来自于宁夏各地五十余名经销商欢聚在吴忠宾馆,大家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对力帆品牌及市场的发展前景满怀憧憬与希望.  相似文献   

6.
对于我们三轮摩托车的经销商而言,选择一流企业、知名品牌强有力的支持,才是在市场上掘金的可靠保证。新鸽就是成就我们的强势品牌!  相似文献   

7.
《中华汽摩配》2005,(8):81-82
中国摩托车工业有2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从早年的暴利时代到到当今的微利时代,中国摩托车工业逐步成熟了起来。在当今摩托车行业内,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产品力、品牌力、服务、营销力等方面是企业开拓市场、赢得竞争的主要力量,将利润的重要性放在了后面,对当前的市场而言,这种看法可能完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有这么一家企业,在短短8年时间里,用专注、专业赢取市场,得到广大供应商、经销商、社会各界以及全体员工的一致好评和信赖,它就是广州飞肯摩托车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9.
我国摩托车企业要保持稳定快速的增长势头,就应抓住中国加入WTO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大力实施跨国经营战略,铺就摩托车出口国际市场的“快车道”和营销网络,特别要防止在出口出现短暂的高速增长后,由于企业外销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而导致出口急剧下滑。总的说采,与发达国家摩托车产品相比,我国摩托车的质量稍次、技术含量略低,唯一的优势就是价格。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外销摩托车时应制定正  相似文献   

10.
摩托车下乡政策是摩托车企业摆脱困境的重大利好。嘉陵作为国内主要摩托车生产企业.其产品80%销往农村市场,非常适合农村市场和环境的需要。同时,嘉陵规模优势明显、产品性价比高是“下乡支农”的强大保障。  相似文献   

11.
2004年,我国摩托车出口退税由17%下调到13%,下降了4个百分点,高于各类产品平均下降幅度1个百分点,使摩托车企业竞争更加步履艰难。 2004年摩托车消费市场需求是什么、焦点是什么、卖点在哪里?不仅是整个摩托车制造业、经销商所关注的,也是广大摩托车  相似文献   

12.
《中国汽车工业》2000,(1):42-42
我国摩托车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摩托车保有量由1990年的309.6万辆上升到1999年的3161.9万辆,10年间增长10.3倍。现在全国摩托车的品种已经达到十几种排量,数千种车型,年产量超过100万辆的企业有三四家。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大改革力度,不论从企业结构还是产品上均进行了根本性的转变.股份制、债转股、整顿和健全销售网络、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力度均取得明显成效一个庞大的摩托车产业体系已经形成,并向多品种、全方位的产品格局和专业化、集团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淡!是2009年以来大多数经销商对市场的普遍看法。 在过去几个月,摩托车市场寒意未退,一片冷清。而“摩托车下乡”热潮与冷清的市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摩托车下乡”让原该逐渐回暖的5.1节前市场难以启动,新一轮渠道之争也只能成为商家和品牌的游戏。  相似文献   

14.
《中华汽摩配》2005,(3):62-63
一、我国摩托车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摩托车工业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生产、科研、开发、营销体系,是个系统工程。有相当一部分产品具有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有一批名牌产品覆盖“两个市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摩托车工业迅速崛起.2004年产量已达到1600万辆以上,跻身世界摩托车生产大国。能生产2000多十品种的摩托车,15种排量的摩托车,  相似文献   

15.
国际摩托车营销主要经历了“以产定销”、“市场营销”和“社会市场营销”阶段。我国目前为摩托车产量第一,摩托车市场的买市场已形成,消费者日趋成熟,对人格质量和售后服务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在在竞争中位于不败之地,企业就应改变“以产定销”的经营方式,完善“市场营销”在价格,质量上占有优势,以用户需要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进入2010年以来,天马摩托车有限公司以产品营销、价值营销、品牌营销为理念,对产品进行新的 调整和定位,推出了天马升级版系列车型,在摩托车市场引起强烈反响,在给经销商带来财富的同时,也给广大 用户送上最具性价比的产品价值体验! TM125/TM150-6天武A-2在街车造型的基础上作了较大改进,是天马升 级版系列车型中的佼佼者之一,与早些时候向大家推介的天铃A-2路跑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品质的提升与全面超越树立了天武A-2的“五好”形象。  相似文献   

17.
张泽奇 《摩托车》2004,(2):10-10
2004年摩托车消费市场需求是什么?焦点是什么?卖点在哪里?不仅是整个摩托车制造业、经销商所关注的,而且也是广大摩托车消费者、爱好者所期盼了解和认识的。在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多年洗礼中,摩托车市场消费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地处中原的河南。不仅在地理上连接东西,在国内的摩托车市场中同样也有着承东启西的地位,一位河南的摩托车经销商曾这样说过:“现在的河南市场就是几年前的东部市场,而几年后的西部市场肯定会演变成今日的河南市场。”在河南摩托车市场里。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合资品牌愈发强势,部分国内一线品牌惨遇滑坡,而钱江却一步一个脚印,始终保持前进势头。记者见到钱江河南销售公司营销总监秦祥恩的时候,他刚从外地出差回到郑州,尽管旅途劳顿,但一谈到摩托车和钱江的话题,他仍然精神振奋,不疾不徐地打开了话匣子。  相似文献   

19.
曾光明 《摩托车》2006,(10):58-58
2005年中国摩托车产量已接近1800万辆,包括有15种排量、2000多个品种,并且拥有行业完整的摩托车零部件配套体系,成为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摩托车生产和消费大国。为扩大国产摩托车出口的海外宣传渠道,提高我国摩托车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2006年第四届中国摩托车出口交易会订货会将于2006.12.18-20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20.
“山东省汽车摩托车下乡产品生产企业推介暨产品展销会”近日在济南开幕,山东各市、县经贸委分管领导、全省24户汽车、摩托车生产企业负责人及省内经销商悉数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