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6.增压中冷柴油机 用增压器将新鲜空气预先增压,并将增压后的空气经中冷器进行冷却,以提高空气密度,从而提高平均有效压力和功率的柴油机称为增压中冷柴油机。7.示功图、平均指示压力和平均有效压力 气缸内压力随容积或曲轴转角变化的坐标图称为示功图。单位气缸容积每循环所作的指示功率称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容积每循环所做的有效功称为平均有效压力。 示功图是研究内燃机工作过程的一种工具,它了气缸内压力变化情况。示功图上压力变化曲  相似文献   

2.
涡轮中冷增压是80年代后期在柴油机上广泛运用的新技术。此项技术装置由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组成。它利用排气中的剩余能量驱动涡轮增压器旋转, 对空滤器中吸入的空气压缩增压,送入发动机进气管中,使进入气缸的空气总量增加。而装在涡轮增压器  相似文献   

3.
《实用汽车技术》2006,(3):40-40
涡轮中冷增压是80年代后期在柴油机上广泛运用的新技术。此项技术装置由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组成。它利用排气中的剩余能量驱动涡轮增压器旋转,对空滤器中吸入的空气压缩增压.送入发动机进气管中,使进入气缸的空气总量增加。而装在涡轮增压器压气机下游的中冷器冷却并带走由于压缩空气和摩擦所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加了进入燃烧室里的空气密度。  相似文献   

4.
采用GT-Cool软件建立了某增压中冷柴油机冷却系统的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校核.对不同中冷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了两级中冷方案的优势在于以中冷器体积增大为代价来换取散热器体积的减少,从而减小辅助系统功耗.在此基础上针对两级中冷串联方案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两级中冷性能随冷却液流量、增压器压比等参...  相似文献   

5.
将增压空气加以冷却的增加几乎在所有的柴油机上而且也越来越多地在汽油机上获得应用。这种增压用来提高发动机的功率并降低排放和燃油耗。采用新的冷却液冷却的中冷方案可使增压空气的压差比目前空气冷却的系统有所降低,汽车前端的安装空间可以缩小,同时响应时间也可缩短。本文以实例介绍Behr(贝尔)公司冷却液冷却的中冷方案、增压空气/冷却液-冷却器的结构型式及其优点。  相似文献   

6.
在汽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成熟、可靠的现代汽车技术在军用汽车上应用得越来越多,使军用汽车性能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并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 重装备运输车采用的新技术 废气旁通和增压中冷技术传统的废气涡轮增压装置,在发动机的整个工作范围内不能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废气旁通技术和高效的增压中冷技术后.可使柴油机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均具有良好的性能。增压系统包括废气涡轮增压器、中冷器、进气管、排气管以及脉冲转换器。  相似文献   

7.
现代柴油机已开始采用直喷式燃烧室、四气门、电控系统、涡轮增压和中冷、可变截面涡轮增压器、废气再循环(EGR)、高压燃油喷射系统、废气后处理系统等,使柴油机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已可完全满足欧Ⅲ、欧IV甚至欧V排放法规。  相似文献   

8.
《重发科技》2009,(2):45-46
中冷器一般只有在安装了涡轮增压的车才能看到。因为中冷器实际上是涡轮增压的配套件,其作用在于提高发动机的换气效率。 涡轮增压的发动机为何会比普通发动机拥有更大的动力,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其换气的效率比一般发动机的自然进气更高。当空气进入涡轮增压后其温度会大副升高,密度也相应变小,而中冷器正是起到冷却空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载重卡车的增压柴油机上既要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又要具有极好的驱动能力的一些技术解决方法和研制过程。 为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首先要考虑怎样减少发动机本身的摩擦损失,同时又要保持所要求的马力和扭矩特性。高增压的小型发动机具有这种可能性,但它又有一些严重的缺点。 最近研制了一台新型的较高增压、中冷柴油机。在这台发动机上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发动机工作客积的最佳化;可变控制的惯性进气系统,带有超后弯叶轮增压器;电子控制的燃油喷射定时器(电子定时控制)以及闸门式排气制动系统等等。 新近研制的卡车安装了这种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燃油经济性比原来发动机提高20~30%。 为获得柴油机良好的燃油经济性,新研制的较高增压小型涡轮增压发动机带有一个空气——空气式中冷器和一个电子定时控制的燃油喷射装置。它主要是通过减少自身摩擦损失来获得良好的燃油经济性。 这种发动机的燃烧系统是以日野微混合系统(HMMS)为基础的,这种系统的燃烧周期非常短,这是由于气缸内空气的高紊流能量促进了燃油微粒与空气的混合。同时,在这台发动机上还采用了可变控制的惯性进气系统,带有超后弯叶轮的涡轮增压器以及闸门式排气制动系统等等。本论文阐述了这个基本设计方案及其细节。  相似文献   

10.
空-空中冷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给出的空-空中冷器评价指标对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尤其是中冷器特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进气密度恢复系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东风商用车国Ⅳ发动机的主要型号有EQH140-40、EQH160-40、EQH180-40、EQH200-40,均为直列四缸、四冲程、液冷、四气门、增压空空中冷(Charge Air Cooling System,用空气作热交换介质,通过空对空中冷器把增压后的高温进气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以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同时提高发动机动力性和经济性)、电控高压共轨式直喷柴油机.采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在不同大气条件下小功率涡轮增压运输式柴油机性能的热力学研究成果,还适当研究了循环动态中的变化作用。 为了研究用涡轮增压发动机来补偿功率下降的可能性,在试验时配备了增压空气的中冷系统。试验所得到的普遍规律使CIMAC推荐的经验换算公式更接近于在高海拔条件下工作的柴油机和涡轮增压器联合工作的热力学状况,并使其更为通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测小缸径增压中冷柴油机气缸压力,分析其燃烧过程及放热规律。结果表明,负荷增加,放热率增大,燃烧始点提前;采用较小的供油提前角,可降低最大压力升高率和最大燃烧压力;采用增压中冷技术,可降低峰值温度,因而对降低NOx 有利。  相似文献   

14.
以某车用增压柴油机的空—空中冷器为研究对象,应用遗传算法对其进行优化设计,提出了快速获取中冷器最优化芯体结构的方法。通过样品的风洞试验发现,优化计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使用该方法设计的中冷器,其传热系数最大可提高19.3%。在中冷器的设计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同类中冷器产品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排气再循环对增压真喷式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ISUZUL6TC型增压中冷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排气再循环试验,分析研究了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采用不同的EGR系统,以及在不同负荷下ECR率对其排放特性的影响,同时给出了EC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一) 发动机方面 重型货车已大部使用热效率较高的直接喷射式柴油机,为进一步节省能源,在发动机方面采取了下列措施,即增压中冷,低转速大扭矩,和可能在80年代实现的绝热燃烧室等。 1.增压中冷:重型货车采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日益增加,部分原因是为了符合美国对柴油机汽车排气污染中NOx含量的规定,中冷后进气温度降低,也就降低了燃烧温度,减少了  相似文献   

17.
谐振进气改善增压中冷柴油机性能和排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行设计了适合于车用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谐振进气系统,试验研究了谐振进气对柴油机燃油消耗率(b)、充量系数(c)、排气烟度(Rb)、PM等气体排放物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谐振进气系统可有效改善增压中冷柴油机的低速性能。合理匹配谐振系统参数,在低于谐振转速的工况范围内,可有效提高增压中冷柴油机的进气充量,增加空燃比(α),降低b和Rb。采用谐振箱容积为1.83 L、谐振管直径为50 mm、谐振管长度为1.1 m的谐振系统,与原机相比,低速工况c提高5%,Rb降低33%,同时有效降低了CO及PM排放。  相似文献   

18.
1 前言 汽车柴油发动机的进气及进气中冷系统(空-空中冷)一般由空气滤清器、中冷器及其连接管路等构件组成(如图1所示),输气管路必须采用橡胶管与钢管连接,借助橡胶良好的柔韧性,可以方便管路布局和装配,并提高输气管路系统缓冲振动的能力.新鲜空气通过空气滤清器过滤和涡轮增压器增压后,对于高增压比的发动机而言,气体温度可高达210℃甚至达230℃以上,经中冷器冷却后进入发动机,从而提高了新鲜空气的密度,使发动机可以吸进更多的空气并能喷入更多的燃油,促进燃烧更为充分,达到降低燃油消耗和排放、提高发动机功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排气再循环对增压直喷式柴油机排放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ISUZUL6TC型增压中冷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排气再循环(EGR)试验。分析研究了在增压中冷柴油机上采用不同的EGR系统,以及在不同负荷下EGR率对其排放特性的影响,同时给出了EGR降低柴油机NOx排放的具体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 现代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所用的发动机,其发展特点是通过增大涡轮增压器的增压比或中间冷却增压空气来不断提高其平均有效压力。降低增压空气温度也可减小发动机零件的热应力。采用中间冷却增压空气作为提高平均有效压力和减小发动机零件热应力的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外国各种型号的废气涡轮增压柴油机中,有五分之一安装了各种各样的增压空气冷却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