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为了降低导槽密封条的气味性,本文对导槽密封条的气味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原材料中的原胶、活性剂,一段胶中的硫磺、促进剂,二段胶,植绒胶水的气味值较大,半成品在停放、烘烤后气味值有所降低,成品接角后的气味值有所提高。在不降低产品性能、不提高生产成本的前提下,采取优化一段胶材料、植绒胶水、生产工艺等措施,能有效降低导槽的气味。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针刺地毯总成刺激性气味问题,分析了背胶毯坯、复合毯坯、PET复合棉、丙纶毡、EPP垫块和聚氨酯发泡材料等针刺地毯总成各部件的气味来源。结果表明,气味主要来源于各部件原材料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热降解产生的小分子物质。在此基础上,采取优化原材料以及控制工艺参数等改善措施,使针刺地毯总成气味品质满足了相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依托西江特大桥针对CSM基本配方进行相应的变量试验,从而获得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材料,实现CableGuard主缆缠包带国产化生产。通过红外图谱及热重分析确定CableGuard产品基本材质及含胶量,研发产品以CSM为主要原材料,按照45%~50%的含胶量进行配方设计,辅助添加用于改善CSM材料性能的助剂用于调节材料的性能。通过外层材料、内层材料以及中间涤纶经编网格布配方设计及对比分析,研究开发了完全国产化的主缆密封缠包带。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主机厂顶棚售后出现的顶棚复合面料分层的质量问题,通过对比研究不同类型顶棚复合面料背面泡沫材料性能差异(聚酯型和聚醚型以及半酯半醚型),寻找解决顶棚耐水解的最佳应用方案,通过建立材料和功能对应试验方法,为后续车型成功避免售后质量问题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汽车顶棚的生产工艺(湿法工艺和干法工艺),并从零部件隔吸声性能和整车车内噪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湿法工艺的NVH性能明显优于干法工艺,将成为汽车顶棚的主要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降低某车型顶棚总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中的苯乙烯和甲醛的挥发量,分析顶棚总成中各组成材料,采用袋式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与配置热脱附仪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TDS-GC/MS),逐一测试分析各组成材料的VOC挥发量,排查出各组成材料中苯乙烯和甲醛含量最高的材料,并改进该材料的VOC挥发性能,从而使顶棚总成满足VOC限值要求。实验结果表明,顶棚中的聚氨酯(PU)泡片造成了甲醛超出限值要求,顶棚背面的支架材料造成了苯乙烯超出限值要求,通过改进PU泡片和背面支架的原材料,顶棚总成达到了VOC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车内异味逐渐成为消费者购买车辆的一个最为直观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对座椅总成及其部件材料(约200-300件)的VOC及醛酮物质、气味和GCO数据的分析,深入解析座椅气味及有毒有害物质的来源。结果表明,座椅气味强度普遍较强且较为刺激,座椅的气味和VOC主要来源是泡棉材料,同时面料的选择也可直接影响其气味和VOC的散发;对座椅气味及VOC进行整改时,可重点考虑泡棉材料及其面料材料。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车内易挥发有机物(VOC)污染问题,以汽车顶棚总成为例,通过对其产品及原材料VOC检测、生产工艺和储存环境影响与分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法,从而开展基于材料、零部件及成形工艺的汽车顶棚总成低VOC绿色设计与开发,为主机厂和配套商提供汽车顶棚总成VOC溯源分析和低VOC材料工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汽车内饰顶棚是整车内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文章介绍了汽车内饰顶棚总成的构成、标准要求和安装方式,分析了热塑性基材和热固性基材的特性;重点介绍了聚氨酯模塑顶棚总成的干法工艺和湿法工艺、设备和模具的要求及对比。聚氨酯一体模塑顶棚在汽车内饰顶棚领域越来越占主流性的地位,轻量化和绿色环保化是汽车内饰顶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介绍了LASD水性可喷涂阻尼胶施工过程中有起泡现象,通过查找真因制定解决方法。把顶棚整体膜厚降低,机器人喷速由500mm/s,提升至600mm,最薄的区域湿膜厚度1.375mm左右,厚的区域湿膜厚度1.875mm左右。之前重叠区域优化后断开,间距控制2-8mm。单条长度(62cm)优化后断开4块,以及地板和立面优化。同时厂家根据新批次LASD胶喷涂车顶棚状态以及粘度情况,微调配方,把粘度降低来满足现场机器人施工;其次配方里面的粒径大小由原来70um,变成80~100um之间,且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汽车内饰顶棚产品中醛类物质含量易超标问题,采用“一步湿法”工艺,将乙烯脲添加到汽车内饰顶棚样品的生产过程当中。测试了乙烯脲添加量对样品甲醛、乙醛含量的影响,并研究分析了添加乙烯脲的样品中醛类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研究表明,通过向顶棚样品中添加乙烯脲,可以大幅降低产品的醛含量,添加过程操作简便,处理后的产品,醛含量可以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载货车驾驶室顶棚的结构形式和加工工艺,针对集瑞公司载货车驾驶室顶棚存在的漏雨问题对驾驶室顶棚的结构、强度以及焊装、涂装、总装三大工艺中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和排查。在此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彻底解决了驾驶室顶棚的漏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汽车内饰用聚丙烯材料及制品气味及VOC的改善措施。通过试验研究和车内空气质量改善实践经验,总结了影响聚丙烯零件散发特性的因素,提出了聚丙烯材料在聚合过程中、改性过程中和注塑生产过程中减少产生挥发性物质,降低车内VOC、气味和雾度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选择环保原材料、采用环保工艺并用适当的方法进行零部件的后处理,聚丙烯零部件VOC和气味大幅下降,能够达到企业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温度对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散发浓度和主观气味性的影响,并通过测试贡献率较大的内饰零部件、分总成材料的VOC含量,对整车空气质量做了溯源分析。结果表明:整车VOC挥发物主要以二甲苯、乙苯、甲醛为主;65℃相比25℃主观气味性高出1级,各项挥发物浓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甲醛的挥发受温度影响最大;汽车内饰零部件对整车VOC和气味性贡献率较大的零部件为座椅总成、前围内隔热垫、顶棚总成和行李箱总成。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基于嗅阈值的车内气味溯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车型进行气味溯源,找到了引起车内气味的重点气味物质和气味高危零部件。结果表明,引起该车型的重点气味物质为苯并噻唑、己醛、丙醛、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壬醛、癸醛、乙酸等24种物质,气味高危零部件为顶棚、遮阳板、风道、三厢总成、车厢地板系统、门护板、前排座椅总成、方向盘等8种零部件。为主机厂进行车内气味管控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自结皮方向盘材料及工艺,并满足当前汽车发展的轻量化、环保及舒适性趋势,文章介绍采用一种新的高活性聚醚多元醇,改变聚合物多元醇用量,添加高用水量及环保助剂来配置组合材料.通过试验对比,分析了新材料配方制备的自结皮材料在力学性能、气味及VOC等方面的改进.采用此配方的原材料制造自结皮方向盘具有自结皮材料密度低,结皮层质量好,可不使用(或减少)模内漆,符合当前汽车技术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通过热脱附-气相色谱-气味嗅辩仪/质谱联用法(TD-GC-O/MS)分析前壁板隔音件总成及其材料,分析聚氨酯发泡层(PU)、乙烯-醋酸共聚物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层(EVA+PET)的气味物质种类和含量。通过气味评价确定总成和各材料层的气味类型和气味强度,分析气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与气味类型和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导致总成气味的主要物质。据此通过改变材料层原料的配方和工艺、催化剂、EVA用量来提升前壁板隔音件的气味。  相似文献   

18.
以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GMMC)某型车气味改善为研究课题,通过整车气味测试,气味风险材料筛选,材料气味溯源分析整改和整改后整车效果确认,重点探讨了采用气味抽查法和气味溯源方法在乘用车气味改善的可行性。通过最终效果确认和对比分析,整改后整车气味由原来的3.5级降至3级,同时相比常用的整车-零件-材料3级正向气味溯源分析法,整改费用降低78%,整改周期减少70%。  相似文献   

19.
汽车车内使用到大量塑料作为装饰材料,塑料的气味特性直接影响整车的气味特征。测试的四种材料中,定制的低气味配方具有较好的气味特性;使用FID测试气体的总挥发物无法直接反映待测塑料样品的气味差异,也无法对塑料样品的气味进行很好的管控;使用GC-MS可以对塑料的挥发物进行分离、定性和定量,但是由于设备特征,测试的主要物质为烷烃,无法有效地溯源和指导整改;GC-IMS可以屏蔽气体中的烷烃类物质,对更低气味阈值的组分有更好的响应,通过可视化图谱可以很好地反馈产品间气味物质的差异,检测到的气味物质结果可以帮助企业进行有效整改;气味问题是复杂的多维度问题,目前使用一种测试手段去解决还比较困难,需要借助多种测试方法相互配合去解决气味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重点研究了不同密封条的碳氢散发特性及气味特性,并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进行了溯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密封条种类不同,其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量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原材料及生产工艺的差异,造成不同密封条的气味性及主要散发物质的差异。针对不同种类密封条的溯源分析研究,为企业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产品碳氢散发性能提供技术路线和方向,从而保证整车碳氢蒸发污染物散发性能持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