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地源热泵系统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室外地埋管换热器的设置情况,影响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主要因素是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综合比热容以及钻孔的总热阻等热物性参数。各工程所在地地质条件差异很大,如何得到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参数是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线热源模型得出换热器内流体平均温度与时间的对数关系曲线,通过测试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水温,进而推算出岩土的综合导热系数及热阻,大大简化了计算过程。此外,通过对地埋管测试井长期连续监测发现,在寒冷或严寒地区对于冬夏季冷热负荷不平衡的系统,室外地埋管换热区岩土温度呈下降趋势,设计时应考虑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土壤源热泵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以盐城地区实际的源热泵工程为例.建立埋管热交换模型,研究水平、垂直地埋管的换热特性,模拟夏冬季空调制冷供暖系统。保证地源热泵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  相似文献   

3.
对常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了介绍,结合某试验基地项目,对换热井施工中地埋管施工流程、换热井施工开挖、双U型PE换热管试压及下管、水平联络管路系统施工及压力测试内容进行重点介绍,并详细介绍了机房设备及末端设备安装时应重点注意的施工细节.  相似文献   

4.
结合具体工程,根据某车站空调采暖系统设计工况及该工程地埋管换热特性测试报告,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冷热源。考虑地源热泵系统的冷热平衡需要,分析采用地源热泵+锅炉辅助系统及太阳能地源热泵耦合系统两种不同热平衡方案用于铁路站房,计算各自需要的热泵机组容量及室外埋管换热器具体设计规模。详细介绍两种系统的冷热平衡方式,并对各自特点及工程运用进行论述,提出在具体工程中因地制宜,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系统热平衡方式。  相似文献   

5.
结合地源热泵技术在黄骅港站综合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从地源热泵系统夏季、冬季热交换的概念、系统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流程、现场地质勘探及换热测试、地埋管换热器井施工、水平及外管网水管路连接、机房热泵系统设备安装、机房系统水压试验及保温、室内空调末端系统安装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地源热泵技术运行费用低,高效、节能,可充分利用地热能源,达到最佳节能效果,综合运行费节省40%以上,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上海某客运站房地源热泵地埋管间距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海某客运站房地源热泵系统为例,对确定地埋管最佳间距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土壤传热性能测试和站房负荷计算结果确定了与埋管间距有关的各项影响因素,如埋管布置形式、土壤热物性参数、单个钻孔负荷以及系统运行状况等。提出了用于选择埋管间距的多个技术经济指标,包括地埋管换热效率、埋管区域实际换热量、地埋管系统经济性和土壤温度恢复特性等。对从3 m到6 m的不同埋管间距下单元埋管区全年土壤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以此得到了各项指标的量化值。通过分析比较最终确定了该地源热泵系统的最佳埋管间距为4 m。同时也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中关于埋管间距的参数选择与调整方法提供了合理化参考。  相似文献   

7.
套管式地下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是限制地源热泵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环控系统推广应用的难点之一。通过与室内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套管式地下换热器换热过程数值计算模型结果的准确性;选取多个影响参数,采用该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得到了各参数值对套管式地下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设计了正交试验,分析了各影响参数的显著性水平。结果表明:提高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和进水温度,增加地下换热器直径,均可提高单位井深换热量;提高土体初始温度、增加地下换热器地埋管长度,单位井深换热量呈下降趋势。土体初始温度和进水温度对单位井深换热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回填材料导热系数和地下换热器直径对单位井深换热量影响较为显著,地下换热器地埋管长度对单位井深换热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
根据某公共建筑所在地的工程客观条件,阐述该建筑的冷热源系统方案比选、对地埋管系统、闭式冷却塔系统的设计选型,给出闭式冷却塔辅助冷却的土壤源热泵系统的控制方式,并分析该复合型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性。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包括建筑物内系统、热泵机组和U型地埋管换热器在内的完整的地源热泵系统模型,分析了不同建筑物负荷类型,钻孔长度和热泵容量对系统长期运行性能和运行费用的影响,提出了地源热泵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对合理设计地源热泵系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浅埋偏压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详细介绍了盖挖法在高速公路浅埋偏压隧道工程中的应用情况,并根据工程实际,总结出钢花管注浆和混凝土盖板并用后顺利通过浅埋偏压隧道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