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主题.进入21世纪,公众安全和环境意识觉醒,对海上事故已达到"零容忍"程度.IMO及国际相关海事组织积极推进相关公约、规则和规范的重新审议,制定目标型船舶标准(GBS)、共同规范(CSR)、海水压载舱涂层标准(PSPC)、2009概率破损稳性规则、船舶CO2设计指示、船舶再利用标准、NOx和SOx减排标准等,促进船舶规范标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奠定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但与造船强国尚存在差距.抓住国际船舶标准发展机遇,瞄准绿色船舶未来发展方向,建立业界共同参与机制,研发和推广应用船舶绿色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使船舶规范标准适应国际社会关注的"绿色"、"健康"等节能环保新船型,并拥有我国自主的船舶规范标准体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和造船强国的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为推动船舶行业团体标准化进一步发展,对2021年度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已立项和发布的团体标准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团体标准供给侧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完善船舶行业团体标准化工作提出对策。研究成果可为船舶行业团体标准化的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国际海事组织对海上水面自主船舶层级划分出发,结合当前航标船舶航行作业、智能船舶技术的发展现状及问题,通过论述MASS四层级划分下航标船舶"标准先行,改造为主,梯次推进"的智能化发展思路,以及对关键技术的简要分析,从服务航海保障事业的角度,客观简要地分析了不同自主层级航标船舶智能化发展所需经历的阶段及相关软件、硬件支撑。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苏省船舶类职业院校在"十一五"期间及"十二五"初期,其专业设置、招生、就业情况的调研,与江苏省造船企业抽样数据进行分析,归纳了船舶职业教育与江苏省造船行业发展关系,并根据我国在海洋开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战略,对该省的船舶类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杨燕  蒋启 《船艇》2007,(3B):34-37
1.我国船舶涂装市场快速发展 我国船舶涂装技术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我国船舶工业开始承造出口船舶,较系统地引进了国外先进造船工艺、方法和标准,使船舶涂装技术领域发生了极大变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先进的涂装技术和管理模式就替代了落后的“敲铲油漆”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6.
关于船舶配套业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分裂性技术等理论,阐述了在建造新的造船基地的同时,大力兴建和发展船舶配套企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日、韩等造船强国的配套业的发展情况,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代小玲 《中国船检》2002,(11):10-13
在今年召开的第20届汉堡海事会(SMM2002)我国代表团举办的中国造船研讨会上,来自挪威FEARNLEYS公司的Nils Chr.Iversen先生应邀作了题为<北欧船舶经纪人眼中的中国造船>的精彩发言,引起与会者的极大关注.那么,在北欧船舶经纪人的眼里,中国造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本刊记者就此对Nils Chr.Iversen先生进行了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8.
樊育中 《中国水运》2006,(11):38-39
我国造船产量已经连续10年跻身世界第三位,但我国船舶设备配套率平均仅为40%,因此,有人戏称中国造船为”船壳工业”。9月24日,在南通举行的2006年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就如何打破这一瓶颈,建设全球化服务网络,促进中国船舶配套产业良性发展,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朱汝敬 《船艇》2001,(11):12-17
近十年来,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造船能力和规模不断增长,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与造船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并没有随着造船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而是从90年代  相似文献   

10.
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核心.以信息技术提升船舶科学技术,是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重大战略措施.由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和上海科学院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上海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论坛船舶科技与信息化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造船界高层人士和著名专家、学者聚集上海,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重点围绕船舶科学、船舶设计技术、船舶制造技术、管理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相关领域,分析世界与我国船舶科学技术与船舶工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世界船舶市场的前景,同时对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研究与我国船舶工业的现状、竞争力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对新世纪初我国船舶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对策,以信息技术提升船舶科学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建议.现将专家建言整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1.
造船     
《中国船检》2004,(1):59-61
我国造船业竞争力提速 中国造船不仅仅单纯地走大吨位、高数量之路,在船舶技术革新上,我国造船业也正在不断缩小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造船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在迅速提升。但是,我们的整体造船水平还落后于日、韩等国,在造船平均周期和船用配套产品质量方面还相对落后。我  相似文献   

12.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对促进我国船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智能制造的核心是建立互联互通的网络化工业生态,需要标准体系作为支撑。本文讨论智能制造相关技术和标准化趋势,认为现阶段船舶产业制造端宜在巩固夯实已有的数字化和自动化基础上,在互联互通和信息融合层面上进行重点突破。智能制造标准体系与现有的船舶工业标准体系在技术领域上有交集,但关注角度不同。在船舶产业智能制造标准化过程中,应对2个标准体系进行同步更新和维护,形成互补。  相似文献   

13.
为改变我国造船完工量不断攀升,而船舶配套本土化率下降的现实状况,国防科工委提出了造船、配套协调发展战略规划。船舶辅机是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的船舶配套设备。本文在分析船舶辅机共性技术发展的基础上,阐述了甲板机械、船舶电站、船舶调距桨装置、船用阀门遥控系统、船舶减摇系统等辅机设备的市场情况、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以及为缩小差距所需开展的技术工作,并提出了加速我国船舶辅机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康林道 《船艇》1998,(5):7-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国际造船界的地位逐渐上升。船舶辅机作为船舶配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国产化水平的工作中,为中国船舶工业的全面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同  相似文献   

15.
从南通造船看中国船厂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回顾中国造船进入国际市场的简要历程,以及介绍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公司(以下简称南通造船)学习日本先进造船管理技术的实践,来探讨中国船厂的发展方向,希望对中国造船的发展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面向造船企业的信息化一体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船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欲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行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和实施造船模式的转变.结合我国造船企业及其信息化的特点,对造船企业信息化一体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方案所应涉及的下述内容:建立符合新的造船模式的经济运行体系、与CAD集成构成一体化造船设计平台、应用现代造船工程技术建立动态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以成本和交货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生产和物资成本控制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异构数据库间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建立船舶制造业的数据标准等制造资源数据库.  相似文献   

17.
焊接机器人在船舶工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高飞  严铿  邹家生 《江苏船舶》2009,26(3):41-44
为了加快造船周期、提高船舶焊接质量、减轻焊接工人劳动强度,在2020年前实现我国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宏伟目标,船舶行业推广使用焊接机器人势在必行。在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和船舶行业不景气的大背景下,我国船舶工业应该逆势而上,苦练内功,深入开展机器人船舶焊接生产应用研究,迅速提升船舶焊接装备技术,为推动船舶行业的大发展、迎来船舶市场的下一个春天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具有创新意义的我国船用气囊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玮 《中国修船》2004,(B12):63-64
在我国已经颁布施行的3800多项船舶行业标准中,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两个具有创新意义的船用气囊标准。它们的标准号和名称为CB/T3795—1966《船舶上排、下水用气囊》、CB/T3839—1998《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工艺要求》,如图1所示。这两个标准是同我国独创的一项造船、修船新工艺——船舶用气囊上排下水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造船》2008,49(4)
2008年船舶工业发展论坛暨纪念《中国造船》创刊60周年大会,于2008年10月28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迅速发展,中国造船人为建设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正不遗余力地努力拼搏。连年来,中国船舶界都在举办船舶工业发展论坛,以研讨船舶工业发展的相关问题。今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技术和造船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造船已成为信息时代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现有的标准体系还不能完全覆盖和满足数字化造船设计、建造等需求.本文对数字化造船技术内涵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标准需求,提出数字化造船标准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