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信号控制路口为研究对象,以车辆行驶的效率和安全为主要指标,研究不同道路条件、交通流组成及交通控制等因素对远引掉头的影响,结合信号控制路口交通流的特点确定远引掉头形式。采用VISSIM仿真软件,以交叉口内车辆平均延误作为评价指标,从行车安全性及行车效率两方面综合分析远引掉头方式的使用对路网交通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流量下,让行控制在延误水平上相比信号控制具有明显优势,但交通安全性较差。当流量达到一定数量时,采用信号控制方式可以将交叉口的交通流在绿灯周期内以连续流的形式通过交叉口,使得交叉口的延误水平降低、安全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2.
左转掉头交通是平面交叉口转向交通的重要构成部分,左转掉头位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和运行效率。文章分析了信号控制交叉口左转掉头的交通影响因素,并通过归纳分析我国现有的3种左转掉头设置方式的优劣,提出了合理的左转掉头设置方式,同时阐述了左转掉头的空间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城市道路信号干扰控制交叉口右侧处于与左转横向交通道路产生的信号冲突点最多,对车辆直行道和车流双向通行的信号干扰最大,使得城市平面道路交叉口左转交通信号延误程度增大。左转专用车道的交通设置使用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置左转车道与外置左转车道。不同方向车道灯的布置及其形式对车辆左转方向交通的通行影响很大程度也会有所很大不同。本文通过实地调查,选取典型地区和交通重要路口情况进行模拟仿真实验分析,从转弯运行能力和通行能力的角度出发,探讨交叉口处不同左转车道的布置形式在不同交通特性下对整个交叉口的影响,从而明确其适用范围,为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车辆保有量的增加,城市交通负荷也随之急剧增长,现有交通信号配时方案与交通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为了缓解交通延误、提高道路通行效率,文章以石河子市北五路—东二路交叉口为例,利用交通仿真软件VISSIM对该交叉口建立微观道路交通流模型并进行仿真优化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交叉口排队长度、车辆延误等指标明显降低,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现代有轨电车在道路交叉口通常采取信号优先使其优先通过,其运行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他车辆的正常行驶。为了研究其信号优先对社会车辆造成的时间延误影响,本文对均匀分布的车流,提出两种主动优先控制策略下车辆时间延误的计算模型。最后基于成都市现代有轨电车蓉2号线中西源大道与郫温路的道路交叉口交通数据,利用anylogic仿真,分别对该交叉口采取固定配时、绝对优先、相对优先策略的车辆延误进行适应性分析。分析表明,在该交叉口中采取信号优先措施,降低了车辆的整体延误,其中相对优先的整体延误值最低。  相似文献   

6.
为了降低常规交叉口中左转车流对通行效率的影响,给设计及施工人员在实际的连续流交叉口改造中提供借鉴,基于车辆到达分布情况和排队论方法给出了左转存储车道的计算模型;考虑不同速度下跨越车道的问题,给出了圆曲线及回旋线两种不同的横向渐变段形式及相应的长度计算模型;基于车流波理论给出了引道长度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可有效运用于实际连续流交叉口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7.
文章针对菜市口(宣武门外大街口)交叉口现有的交通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利用经典的Webster法对交叉口进行重新配时,并且根据交叉口的交通流特点,对改善后的配时方案设计了相位间的迟起早断控制。同时运用VISSIM软件,以平均延误和平均排队长度为评价指标对各个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输出的数据结果表明:优化的配时方案能有效地减少车辆延误和平均停车时间。  相似文献   

8.
为优化交叉口信号配时,降低车辆平均延误,提出了一种相序可变的干线双交叉口模糊协调控制方法。提出的模糊协调控制方法包括候选相位选择控制器、绿灯相位观测控制器、相位切换控制器和两个交叉口协调控制模块共五个控制模块。相序可变的干线双交叉口模糊协调控制方法基于对当前上下游交叉口交通紧迫程度的判断,以及对未来交通状态演变的估计,采用相序可变的模糊控制方法实时、动态调整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利用MATLAB对VISSIM二次开发搭建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糊控制方法在单交叉口和双交叉口两个控制层面均优于传统定时控制方法,可以显著降低车辆平均延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黄岛区长江中路和庐山路交叉口处交通流运行特性,采用多渠化多相位优化方法制定了三个不同的交叉口优化设计方案,比选出了平均信控延误时间最小的优化方案,并运用Vissim软件对优化设计结果进行评测,增加了优化结果的可行性及科学性,为类似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优化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道路上的人流车流越来越多,所以各交叉口以及交叉口之间路段的交通流密度也在逐步增加,所以,如何发现所研究区域内的主要交通问题,并拟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交通道路组织优化方案与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详细分析了影响城市平面交叉口车辆通行的因素,对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饱和度、延误、排队长度等基本评价指标作出分析,最后选择焦作市某交叉口作为案例进行验证优化,提出三种优化方案,并运用VISSIM仿真软件对优化方案进行仿真评价。  相似文献   

11.
平面信号交叉口是城市交通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但现阶段的平面信号交叉口仅仅能够满足现有的交通流量,随着人口和车辆的不断增加,必须对平面信号交叉口设计进行优化。鉴于此,在分析平面交叉口交通流运行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面交叉口设计优化方法,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交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设置公交专用进口道的城市交叉口信号配时,综合考虑社会车辆的运行,实现信号配时的公交优先与人均延误最小化。本文运用延误三角形及其相关理论建立延误模型,推导出人均延误函数,为公交优先单点定时控制提供了优化算法。同时本文利用VisualC仿真模型与改进算法对城市具体交叉口信号最佳周期及有效绿灯时间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3.
韦伯斯特算法是一种优化信号交叉口配时的算法,该算法可以降低交叉口的车辆延误,从而达到缓解交通压力和交通拥堵的目的。若某交叉口车流量较低,利用韦伯斯特算法进行信号配时优化后,该交叉口排队延误改变不大,考虑行政成本,应用价值不高。因此,基于VISSIM仿真软件,以拉萨市江苏路与藏大西路交叉口为例,在该交叉口原信号配时的基础上,利用韦伯斯特算法优化信号配时,通过对比,研究在不同交通流量的情况下,韦伯斯特算法降低排队延误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减少次右侧型公交专用道的公交延误和乘客人均延误,针对不饱和进口道建立了一种基于公交候驶区的公交预信号控制方法。分析了公交预信号的工作原理,研究了车辆到达率、信号配时参数、候驶区长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信号配置的方法。通过车辆到达-离开曲线来研究车辆延误与信号配时的关系,分析公交预信号设置前后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延误变化。并对给定条件的交叉口进口道设置预信号,结果表明公交车的平均延误减少57.2%,社会车辆平均延误增加35.6%,所有乘客平均延误减少25.7%。  相似文献   

15.
从公交信号优先的原则出发,考虑公交到达率的不确定性对周期长度、绿灯时间等合理调整,针对多路公交车共用同一公交专用道情况,提出以人均总延误最小为目标,分别以绿灯时间差模型和Webster最佳周期模型为信号配时计算模型计算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选取两者中造成人均延误最小的结果作为最终信号配时方案的计算方法。另外,除采用原有Webster最佳周期计算模型进行信号配时计算,还结合随机机会约束规划方法提出了以各相位绿灯时间与所需绿灯时间差绝对值之和最小为目标的绿灯时间差模型,通过随机模拟与微粒群算法的结合,给出了求解随机机会约束规划的新算法。以设有公交专用道的两相位信号交叉口为例设计算例,结果证明,公交车到达率的随机变化特性对于其所在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的设置有明显影响,验证了公交被动优先对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动态调整的有效性。本文模型根据被动优先中调整了周期时长及绿信比策略确定更优信号配时方案,相较仅以Webster最佳周期模型为依据计算人均延误的传统模型,最小人均延误模型平均降低了8. 12%的人均延误,证明了最小人均延误模型的有效性。说明最小人均延误模型可更好描述公交车到达率的波动性,降低对社会车辆负面影响,达到减少人均延误,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申振武  邓帅  王敏  李波  邓韩聪 《综合运输》2023,(12):137-142
传统交叉口优化研究多从“建设”和“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难以突破通行能力的限制。文章创造性的提出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的概念,一方面在交叉口的物理结构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探索了三类共7种位移交叉口形式;另一方面对位移型两相位平面交叉口的配套交通组织进行分析研究和优化设计,提出了直行同步和直行异步的两相位设计方法,并对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的快慢交通组织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显示位移型两相位交叉口通过减少相位,交叉口通行效率更高;交叉口冲突得到充分分离,相互干扰减少;交叉口排队机会增多,交叉口运行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二流理论,以四相位信号交叉口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交通流数据构建当量长度模型,将计算出的当量排队长度作为信号交叉口自适应控制的依据。最终,进行模糊综合评价,通过选取三个评价指标(车均延误时间、饱和度、排队长度)对某一四相位信号交叉口实施的自适应控制方案前后进行对比,验证此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无信号控制的干线公路平面交叉合理间距设置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干线公路平面交叉之间交通流的运行特性及几何参数进行分析,对干线公路交叉口之间的距离进行分段,结合影响干线公路平交间距设置的因素—交通特性和平交口密度,采用理论几何分析的方法,分段确定干线公路平面交叉间各区段最小长度的推荐值。通过搜集已有实际工程平交口间距设置数据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推荐间距有助于车辆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9.
朱昭俊  李雪芹 《综合运输》2022,(5):74-79+143
为改变目前我国道路信号配时方案与实际交通流不匹配的情况,提高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增加绿灯的使用率,提出基于Python与Tensorflow的交通信号决策系统。介绍交通信号决策系统的整体框架及各个模块的层次关系,详细说明每部分的原理及实现方法。通过Python在互联网上实现实时交通数据自动采集,将搜集的数据分类存储。采用TensorFlow框架建立车速预测模型,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调整优化模型。根据优化后的车速模型预测未来交通流状态变化趋势,交通信号决策系统能够在不同的交通流状态下自适应决策采取不同的绿波信号配时方案。通过VISSIM仿真结果表明,交通信号决策系统能够显著降低道路的拥堵程度,有效降低了道路机动车的停车次数和停车延误,极大地提高路网的运行效率,增大区域协调控制系统的自动化。  相似文献   

20.
设置综合待行区的信号交叉口评价指标多以体现交通运行状态为主,难以体现交通环保的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查,根据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条件和设置原理,在东西主干道上设置了综合待行区,运用VISSIM仿真软件输出相关数据值,选取了排队长度、平均信号控制延误、平均停车次数、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作为评价指标,基于专家评分和优序图法对实际交叉口综合待行区设置前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设置综合待行区使得交叉口运行效率有所改善,但考虑环保后的评价结果有所下降.交叉口综合待行区的设置能够为分析解决交叉口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