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结合西外大街西延线下穿101铁路箱涵的线路加固体系,采用ANSYS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对纵横梁线路加固体系下线路沉降量的仿真分析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得出该加固体系下轨道沉降变形的相关规律。为同类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根据供水框构涵下穿铁路施工情况,结合运营线路实际,制定了线路加固与维护措施,以及贯穿施工全过程的施工期间线路监测方案,确保了下穿铁路结构施工质量和线路安全。  相似文献   

3.
通过工程实例详细介绍了框架桥顶进的关键工序,综合运用既有线路加固、路基加固、工作坑支护体系施工、框架桥顶进、施工监测等施工措施,保证了既有线路的安全运营和新建工程施工.实践证明这些施工措施行之有效,对以后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框架桥顶进施工时,采用D型便梁加固线路时受立交桥跨度和斜交角度的限制,适应性较差。H型钢组拼纵挑横抬梁法加固是指通过采用型钢组拼的纵梁沿线路方向将既有线路挑起、沿框架桥方向组拼的横梁承受纵梁传递的线路荷载,实现结构受力由纵向向横向的转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宽翼缘H型钢组拼纵挑横抬梁法加固线路方式的结构构造特点和近似检算方法。实践证明该方法安全可行,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九龙岗特大桥188#和189#墩紧靠既有的淮南铁路,为了确保淮南铁路的行车和施工安全,在低桩承台施工时,采用D型施工便梁对线路进行加固;用型钢“钢板桩围堰”加固低桩承台基坑,确保了既有铁路线路的行车安全和桥涵施工安全。实施方案可供同类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6.
摘要:在铁路既有线的框构桥顶进施工中,线路加固方式受框构跨度、限界及限速等条件约束。根据1—9.Om框构桥顶进施工的实例,结合D型便梁和吊轨横抬梁的特点,设计并采用了组合工便梁法进行线路加固,由于该加固体系受约束条件少适应范围大,故对其结构组成、主要构件设计检算、施工顺序及技术要点等进行介绍,便于类似工程参考和比选。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湿陷性黄粘土的特点和强夯法原理,结合京沈线路改工程实践提出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粘土路基的施工方法及应用。  相似文献   

8.
推导了小半径无缝线路轨道在温度力和列车动力共同作用下的单元方程,用有限元方法分析了温度力及列车动荷载对小半径无缝线路轨道横向位移的影响.提出了控制小半径轨道横向位移的加固措施,对各种计算工况条件下的小半径无缝线路轨道横向位移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动力效应系数的概念用来分析列车动荷载对小半径无缝线路轨道横向位移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9.
高速铁路对线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的稳定性、牢固可靠性要求十分严格。为了保证客运专线路基足够强度、刚度、长期稳定性及耐久性、变形均匀协调性。以武广客运专线路基工程中地基加固施工为例,结合沿线实际地质状况,对注浆加固、桩基加固、强夯及冲击压实、基底换填、检测控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桥梁是公路交通的咽喉,其使用功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条线路的畅通,既有公路中由于受到当时局限的设计、材料、施工加固等各方面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加上不能适应现在交通量飞速增长,使得旧桥加固技术显得非常迫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铁路路基翻浆冒泥的发生机理, 进行了大量调查, 总结了目前铁路2种较易发生翻浆冒泥的路基模型; 建立了循环列车荷载作用下土中振动孔压增长与消散规律的控制微分方程, 计算了土中孔压比的增长规律, 判断其是否会液化而引发翻浆冒泥; 分析了普铁和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列车轴质量、土的固结系数、固结应力比和围压对翻浆冒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 路基在列车荷载和水的持续共同作用下, 土中孔压比随列车荷载振次的增加而迅速增大, 但是其增长速度处于持续减小的状态, 最终趋于稳定; 土中孔压比随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形式, 且其最大值通常在距土层表面0.6 m处; 列车运行速度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越容易发生翻浆冒泥, 当速度为200 km·h-1时, 普铁路基土发生翻浆冒泥所需振次为高铁路基的19%;列车轴质量越大, 土中孔压比增长越快, 当轴质量为18 t时, 普铁路基土液化所需振次为高铁的24%;增大土的固结系数能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达到液化所需振次就越多, 从而越难发生翻浆冒泥; 等压固结时路基土比偏压时更容易发生液化而形成翻浆冒泥; 增大围压能够降低孔压比的增速, 路基土也就更难发生液化, 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就越小; 普铁路基发生翻浆冒泥的可能性比高铁线路中更高。   相似文献   

12.
布袋注浆桩在铁路工程施工中首次应用,是一项新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布袋可以形成排水通道,加速了土体的固结。布袋的隔离作用使得浆液体得以通过膨胀布袋达到压密土体的目的,并形成较规则的注浆体。注浆布袋桩起到加筋土体的作用,在软弱地层中,注浆布袋桩增加了土体的稳定性,在软硬互层的软土地基处理中,加固效果更加明显。结合甬台温铁路工程软基处理实例,详细介绍了布袋注浆桩的机理,以及成孔和注浆施工工艺,对推广该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归纳和总结了铁路线路智能优化与三维空间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基于OSG技术对空间信息数据进行高效组织,加工处理与信息输出为一体,建立了三维空间信息模型,为铁路三维空间线路智能搜索提供可视化地理信息环境。以平面交点坐标、交点半径、纵面变坡点里程、变坡点高程为设计变量,充分考虑了空间线路平面约束、纵断面约束、平纵组合约束和环境影响约束条件,深入分析铁路三维空间线路优化费用目标函数,建立了铁路三维空间线路综合优化数学模型。采用浮点编码方式,以交点偏移距、交点曲线半径、链式变坡点高程为基因序列,针对多约束条件构成的优化空间进行深入的研究,生成线路方案群;基于多目标排序矩阵方式对每代中线路方案进行适用度计算,设计了选择、交叉和变异三类遗传算子,逐代遗传进化,实现了线路方案向最优线路方案群自动搜索,完成了铁路三维空间线路智能寻优过程。以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为基础,基于vs.net、OSG、数据库等技术实现了铁路三维空间智能选线系统的开发,结合实际工程对本文的理论模型与算法进行了验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铁路桥梁作为铁路工程的咽喉,其增建二线方案多为绕行原有桥梁新建施工,原有桥梁在二线建成后大多被废弃,既浪费资金且不节能环保。襄渝铁路桥梁工程部分采取了在既有遂渝铁路上桥梁墩台合体建设方案,即利用既有单线墩加宽成双线墩,其中既有墩顶帽、托盘及墩颈以下40cm的墩身凿除,其余墩身外包30cm现浇混凝土与增建二线同步施工,合体为一个整体墩台身。经过7a运营目前工程使用正常。对类似工程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根据战时铁路隧道不同的破坏形式,重点分析了隧道的破坏机理。针对轻度破坏、中度破坏和严重破坏三种不同程度的破坏设想分别做出了相应的抢修技术初步探讨。其中,着重介绍了清方(改路堑)、加固边墙、补强拱圈、修建临时明洞(棚洞)、暗挖、洞门防护等技术措施,并提出快速抢修的一些其他思路,以期为战时铁路隧道抢修技术和平时病害整治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青藏铁路格拉段自然环境条件对铁路运输安全的影响和建立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输安全监控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根据格拉段沿线自然环境和设备布置特点,对安全监控信息系统进行了初步设计.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化设备,对铁路运输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自然环境实行不间断地动态监测,把沿线分散的安全检测、监控系统与安全监控中心联接起来,并实现安全监控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共享.  相似文献   

17.
胡雨浩 《交通标准化》2014,(23):183-186
复杂山区铁路选线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工程条件、地质环境、沿线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方案比选以降低工程造价,保证设计质量。鉴于此,研究了晋煤太钢铁路专用线接轨方案和线路尾端的走向方案。重点分析了晋煤太钢铁路专用线南侧加股道和北侧加股道接轨方案,尾端隧道方案、靠近厂区方案、并行车赶运销铁路专用线方案3种线路走向方案,提出了山区选线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可为同类地区铁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成线路初始平面的自动优化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迅速获得合理的线路平面初始方案,将产生线路初始平面的过程分为两个连续的子过程:首先根据航空折线寻求一条链式折线线路,然后对链式折线线路平面进行圆顺处理,生成直线-曲线-直线型线路平面;再进行线路平面初步优化设计后,即可得出线路初始平面方案。该方法已用于铁路新线设计智能CAD系统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19.
铁路高架结构线路噪声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在高架铁路运行时辐射的噪声与路基线路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当线路采用了声屏障后,高架结构辐射的噪声对沿线环境的影响将显现.文中应用动力学基本理论建立了车.桥线路的耦合模型,获得了列车运行时轮轨之间的作用力,将其作为高架结构的统计能量分析的输入,研究了高架结构振动与声辐射,并应用高架结构的振动测试,进行了模型验证.应用该模型研究了200km/h速度下列车运行引起的高架结构噪声辐射,分析了轨道垫板的刚度变化对高架结构声辐射的影响,得出了优化轨道垫板的刚度可以提高高架结构声屏障的总体降噪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以云桂铁路弥勒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取原状膨胀土开展一维固结试验,研究了弥勒膨胀土的压缩特性、超固结特性及次固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弥勒膨胀土属于中等压缩土,其压缩系数随固结压力的增大而减小,曲线呈负指数变化特征;弥勒膨胀土地基15 m深度范围内具有超固结特性,其超固结比OCR为3.14~0.99,OCR 沿地基深度方向呈衰减变化;弥勒膨胀土具有明显的次固结特性,其次固结系数Cα随固结压力的变化而变化,次固结系数Cα与压缩指数Cc的比值基本是一个常数,Cα/Cc≈0.0218。试验及结果分析对铁路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