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针对以往互通式立交的纵面设计中匝道与主线相接处的匝道起始纵坡都是按平均坡度取值.没有精确的计算表达式的问题,对匝道与主线相接处的主线纵坡及匝道纵坡的计算方法、具体设计和应注意的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不同车流在独立互通式立交场景的差异性使用需求,克服因最小净距不合理而导致的各类交通问题,搭建了最小净距数学分析模型.在剖析车辆驾驶人员获取、分析道路信息、作出决断,以及操纵车辆响应全过程的基础上,搭建变换车道场景模型;结合工程经验,确定变换车道转角与行车速度间的递归关系,分析车辆获取可接受间隙过程中的行进距离,获得独立互通式立交间的合理最小净距;并结合公路立交设计实例进行论证.研究成果显示:独立互通式立交间应降低非必要交通标志设置密度;行车速度为80 km/h、100 km/h对应独立互通式立交间的合理最小净距分别为872 m、1407 m;车流特征中大型车辆密集的场景应在上述合理最小净距的基础上增加200 m左右.  相似文献   

4.
吕晓东  杨少伟 《公路》2012,(9):145-149
互通式立交和服务区作为高速公路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合理的净距值将直接影响高速公路构造物的设置位置和交通运行质量。近年来,随着公路路网的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不断增加,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的净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之间净距的各种影响因素,将其净距的组成部分细化分段研究,并利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最终给出了主线不同设计时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与服务区之间净距的建议值,并提出了特殊情况下净距不满足要求时的改善措施,可为实际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施轶峰  陈康俊  张延军 《公路》2011,(8):124-128
通过对国内外互通式立交匝道设计速度取值的分析对比,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惯例,针对匝道设计速度与互通式立交类型和匝道形式的对应关系,通过计算分析进行研究,提出匝道设计速度与互通交叉类别和匝道形式、主线设计速度取值的关系,据此提出了匝道设计速度的取值范围.  相似文献   

7.
一个交叉口往往因其匝道的不同布置而引起整个交叉口型式的改变 ,正是由于千姿百态的匝道 ,才形成了风格各异的立交世界。因此 ,匝道设计的合理与否将对整个立交乃至与其相连的快速道路的交通功能、投资、环境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诸因素起着重大作用。本文主要阐述的是匝道类型及其形式变化对互通式立交选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由于国内设计规范中并未明确道路互通式立交匝道鼻端纵坡的计算方法,因此,以宜黄公路立交A匝道为例,选取间距1 m和5 m,采用瞬时纵坡法对匝道起点进行纵坡计算,同时结合项目实际,分别对设置路拱和不设路拱两种情况进行匝道起点纵坡计算与分析取值,以便为互通立交匝道纵坡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通式立体交叉是解决交通快速转换的关键节点,本文主要针对匝道与主线的连接部端部设计,尤其是端部附加路拱的设置,结合个人设计经验和具体工程实践,浅谈个人的理解和体会,以期对相关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互通式立交中匝道分流点位于主线竖曲线内时的匝道纵坡及匝道与被交道平交口的坡度合成进行理论计算,为互通式立交匝道交叉点设计提供了二种方法.解决了以往匝道交叉点设计中误差大、数据混乱的问题,并且对匝道各交叉点的排水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1.
互通式立体交叉在道路中起着转换交通流量、控制车流的作用,该文结合港区道路交通特性,首先介绍了港区互通式立交的作用与设计依据,然后从互通立交的主线、匝道、减速车道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出发,探讨港区互通立交的几何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2.
吕纪云  陈瑾  章坤鹏 《中外公路》2019,39(2):294-297
针对高速公路的建设特点和现有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入口之间净距过小的现状,在分析车辆运行轨迹的基础上,构建了互通式立交与隧道出入口之间的净距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明适应距离、读取标志距离、换道距离、安全距离等因素,提出了隧道出入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最小净距的推荐值与极限值。结合净距分析与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了小净距路段下隧道出入口与互通式立交之间的安全保障措施,并针对变异式互通工程实例做了BIM模型检验,以期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合理选择互通式立交改扩建方案,保证改扩建后互通式立交能满足远期交通需求,该文从互通通行能力的窄点——匝道与主线连接部分的合流区及分流区的通行能力入手,分析互通在改扩建后的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并为互通改扩建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以已建成通车的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枢纽互通扩建工程设计作为案例,应用通行能力分析结果,证明了最终确定的八车道直接拼宽、维持原来匝道布局及匝道标准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谭凌 《交通科技》2007,(4):22-25
通过对相关规范中匝道最小圆曲线半径计算时有关横向力系数及超高横坡的对比分析.结合各相关规范,介绍国道主干线广州绕城公路南环段施工图设计,中小半径匝道超高横坡的取值。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市立交是骨架路网中的转换节点,受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限制,路网系统规划及立交节点设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结合山地城市立交案例从立交的功能定位、规模选型、线形设计、匝道灵活性设计、拥堵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互通式立交匝道“急转弯”线形安全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匝道"急转弯"线形是互通式立交中常出现而又存在安全隐患的部分,该文研究了目前国内互通式立交在其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改善其安全性的"急转弯"线形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7.
枢纽互通式立体交叉的定位与选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亚丽  武钰  周斌 《中外公路》2008,28(1):185-189
该文结合枢纽互通式立交的主要特点,阐述了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定位影响因素和选形的一般原则,指出匝道形式决定着立交的规模和形式.提出枢纽互通式立交的选形从匝道的基本形式出发,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立交功能、转弯交通量的组成和大小以及地形、地质等条件,初步拟定匝道设计速度和枢纽互通式立交的形式,进行立交形式的分析评价和设计.最后介绍了几种常见三路、四路枢纽互通式立交,分析了各枢纽互通式立交技术指标和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师伟 《公路》2006,(7):193-195
本文以某高速公路黄土隧道群为基础,通过有限元计算,对黄土隧道的最小净距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规范在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值规定未考虑合流区整体交通流运行安全的情况,该文从安全角度出发,将匝道连续入口间距分为三角区Lt,交通流稳定距离Ls,反应距离Lr,操作距离L.进行分段计算.从主次匝道速度组合最不利情况考虑,利用Vissim仿真技术进行仿真试验,并从上游合流点开始以20 m为间隔进行数据采集,对仿真所得的...  相似文献   

20.
结合工程实际,探讨一种新的互通立交匝道起终点标高及接坡计算方法。分析传统方法的弊端,运用最小二乘法,对主线端每延米数据进行分析,拟合匝道起终点标高及纵坡,研究出一种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