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有照为证     
“开创永福路崭新格局.谱写汽车电子用品市场发展新篇章”。虽说永福路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用品交易市场,但在之前,南方永福国际广场作为永福路众多广场中的一员.似乎贡献不足不知为何.之前入住的商户不足50%.广场人气不够.生意清淡但广场交给某机构负责经营后.仅用半年时间.便让商户入住率达到90%。  相似文献   

2.
自从今年8月上海通用成为第家正式获得商务部授权经营SAAB品牌进口车的国内合资汽车企业以来,国内关于国产车和进口车是否可以并网销售的问题似乎已经得到了个明确的答案。在2004年以前,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早在2003年.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一辆排量为3.2升的奔驰E级柴油车的平均油耗为7.5升,而在国内,一款排量1.4升的汽油发动机小车就要达到这一数字!而在国内,似乎汽车业内仍在热衷于有关柴油发动机排放含硫量以及氮氧化合物过高的问题。实际上,先进的柴油轿车发动机技术早已成熟,围绕硫排放所带来的颗粒物也已经被过滤器以及BLUETEC技术所解决,但缺乏好的油品和清洁的柴油是我们这个能源已经日益依赖进口的国家仍在大行汽油车之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王威 《时代汽车》2009,(12):99-101
仿佛一夜间.国内轻卡企业开始涉足附加值较高的高端轻卡产业。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高端轻卡似乎是一座尚未被完全开发的金矿。除去江铃、庆铃等传统的高端轻卡企业外.国内主流的轻卡企业.江淮、福田、东风、解放等都在最近几年加大了高端轻卡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5年前原本只占轻卡市场5%市场份额,拥有5万辆市场的产业.被迅速预期到了10万辆以上,其市场份额也将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了7%。看似不起眼的2个百分比,如果用基数去乘,数字其实很可观。  相似文献   

5.
2005年富士斯巴鲁在日本国内又推出了一款两门微型轿车——SUBARU R1,它是2004年11月发售的四门微型车SUBARU R2的姐妹车型,R1重现了富士重工历史名车SUBARU 360的蛋形外观、采用球形车身设计.让人看来似乎是来自未来时代的产品.又十足像一个放大了的玩具模型。设计独特的个性球形车使身全长仅3285mm.设计主旨是以两名乘客乘坐为主.  相似文献   

6.
具有中国特色的两驱SUV的辉煌仿佛已经成了遥远的过去,当2007年以来两驱SUV重新崛起之时,市场各方似乎不知所措和一片茫然。记得两年前,面对自主品牌占主导地位的两驱SUV的低迷,曾有业内权威分析人士发出了国内SUV将要崩盘的预言,2005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奥克斯退市,2006年上海万丰和江西富奇的悄然停产.似乎在加剧人们的担忧和印证人们的判断,拼装、“油耗子”、缺乏技术古量等等加在国内四驱SUV标签被汽车媒体“曝光”广而告之。  相似文献   

7.
奔驰车都具备舒适内装及绝佳乘坐感,然而.在丰富的产品系列中.似乎还缺少了一款可以让大家轻松出游的车型:开着轿车出去.气派固然不错,但是可利用的空间显然不是那么的充足,而G-Class或M-Clss又略些粗糙、刚硬,不见得一定适合全家老少一起出游的活动;对了!还有国内少见的旅行车车型呢?  相似文献   

8.
《车时代》2007,(11):162-162
降价似乎是国内车市永恒的话题,这一现象直接带动了厂商在价格方面的近距离厮杀.使得竞争激烈的B级车市不可避免的整体价格走低。几年前B级车的价位还高于20万.而今价格却一再跳水。随着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深入,大范围价格所体现出来的B级细分定位更多是以配置定位.  相似文献   

9.
翁鉴轩 《轿车情报》2012,(5):272-273
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矩.4月之前国内各大赛车场都进入休眠状态,各类赛事往往要在4月下旬才拉开战幕。作为中国最南面的大型赛道,珠海国际赛车场永远是早起的鸟儿。其传统赛事泛珠三角赛车节总是先人一步,提前点燃赛车界的第一把火。当然,今年也不例外。万众期待的春季赛,在阳春三月就为新赛季开了个好头。  相似文献   

10.
《汽车杂志》2014,(1):224-229
把XTS停在机场,我登上了飞机,再落地的时候,我已经在洛杉矶了,打电话给租车行,十分钟后一台银灰色的XTS停在我跟前-好巧啊!又是XTS!XTS已经在北美销售了,路上不时能在路上看到一台,我所开的这台XTS和国内一样装备了3.6L发动机,所不同的是这是一台四驱版,而与国内的前驱版有所不同。尽管XTS也有了四缸机器,但V6似乎才是美国人的标配,放二十年前,如果不是开V8,大概都不好意思跟人掀机头盖。  相似文献   

11.
旅行的魅力     
在消费者的消费观日益成熟的今天,中国的车市已经进入了细分市场的时代。有赛欧S—RV在前.凯越旅行版的上市似乎顺理成章.虽然它不是第一个打出“旅行汽车”旗号的车型,但是它的品质和售价好像迎合了旅行车即将成为时尚的风向。赛欧S—RV的成功当然不能简单地被复制.因为那毕竟是近4年前的事情了。依靠旅行事的这个招数还管用吗,别怕.目前国内的旅行车市场还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竞争。更重要的是,紧凑型车系中还没有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陆志明 《经济导报》2007,(13):28-29
扶持贫困人口,降低反贫困压力历来都是世界范围内的热议话题。这项艰巨的工作似乎一直都是由非盈利性的国际金融援助机构(Interna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和相关慈善机构实施.盈利性的金融机构向来在该领域难觅踪影。然而这种状况似乎正在悄然改变,近期花旗金融集团,德意志银行等国际知名的商业金融巨头开始涉足以扶贫为目的的“小额信贷”领域;3月20日,国内第五大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设立也标志着“新农村”金融工作的全面展开。  相似文献   

13.
在原材料涨价和整车厂降价的双重压力下,国内零部件企业正显得呼吸有些困难。中国零部件企业的“散、乱、差”有目共睹,加上国内整车配套厂人为地制造非技术性障碍,国内零部件厂商似乎已有些吃不消了。  相似文献   

14.
《汽车杂志》2012,(6):12-12
车展无一例外地是每年一度的节日。今年的这个节日特别多事,特别多议论。今年的议论似乎特别集中,就是集中在车展的美女身上,一是国内著名的脱星干露露应某媒体之邀在展场一游,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配件》2005,(34):11-11
近期因为国际油价的不断飙升.达到67美元/桶。国内某些地方甚至闹出了油荒,这才把省油革命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其实,我国早就是一个对外石油依存度很高的国家,现在已经到了42%的程度。但是在汽车行业,省油革命的口号似乎极少听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以油定产,封车节油的“革命”.后来好像“好了伤疤忘了疼”。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在一些地方政府错误政策的引导下,小排量节油的小车似乎只有日本、欧洲这些地方才能用。我们已经发展到”大车革命”的时代了。于是乎小排量车被限时限行.大排量豪华车越造越多。看看去年下半年到今年的汽车市场,就知道有多少大排量豪华车问世。就连悍马H2这样的“油老虎王”也在大街上横行,令人不可思议。而最能省油的柴油车却被载入“另册”,在一些最有影响的地方,不得上牌。  相似文献   

16.
姜湘南 《汽车情报》2005,(32):23-26
一、2005年前三季度国内MPV市场总体情况 在2005年的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各个细分市场上,MPV具有独特的个性:市场容量最小,增长幅度最大;新产品上市最少,表现差的也主要是新产品;市场总体平静,可谓“心静如水”,没有其它车型概念大战、降价促销大战的“喧闹”;汽车新闻媒体似乎缺乏关注的热情,主要是国内MPV厂家耐得住“寂寞”。  相似文献   

17.
新言 《汽车情报》2005,(2):39-40
对于国内众多的汽车生产厂家来说,面对一浪接一浪的降价潮,降低零部件成本似乎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目前国内大部分的汽车生产厂家都是名副其实的汽车组装厂家,没有属于自己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且部分零部件还依赖于进口。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申正浩  刘杰 《轿车情报》2004,(10):84-87
不可否认,对于国内消费者而言,价格因素是制约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作为中国MPV市场的元老级人物,别克GL8可谓是占尽了先机。在嘉华上市前期,素以反映敏捷著称的上海通用仍不失时机地率先打出了降价牌.GL8系列车型全线降价1.1到4万元,并适时推出了标准版。虽然,标准版24,98万元的定价与嘉华GLS的24.8万元不相上下,但在配置上少了电动门窗,手机免提装置、自动空调、倒车雷达、定速巡航系统、自动灯光控制系统、有害气体隔断装置、可加热座椅、湿度感应等装置之后,就似乎略显底气不足了。  相似文献   

19.
马可林 《汽车杂志》2005,(5):102-105
先不管是否会交由一汽来生产这款最新的帕萨特B6,大众该是需要一款生力军来提振中国市场了;去年大众公司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为64万8000辆,略比前年下降7%但市场占有率从30.8%降低到25.2%,销售额整整少了一半只有2.22亿欧元,虽然仍在获利.但这样的表现让中国大众倍感压力.因此全新的PASSAT B6到底怎么现身国内市场便备受媒体关注.不过即使不确定它要不要国产上市.你还是不得不注意它.全新一代的帕萨特似乎正准备和它的众家对手们雅阁、马自达6、蒙迪欧宣告不玩了.质感的提升让它有着入门豪华房车的水准,也是这些昔日对手所不及的.这款来自德国的精英被彻底再造。  相似文献   

20.
马欣 《汽车导购》2004,(8):74-75
走进了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进入了全速发展时期,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汽车进入家庭的口号很快被吹响,从国营到合资,然后再到私营,国内的汽车产业似乎一时间无不沐浴在社会进步的“阳光”之中。但是国人对于家用轿车的定义似乎基本上局限在了新出厂的车型这一个方面,而在国外家用轿车市场上占有很大份额的旧机动车消费市场似乎被国人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