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十九世纪末,澳大利亚汹涌澎湃的民族主义浪潮催生了淘金文学,彼时淘金文学中的华人书写反映了作家们深陷民族主义语境无法自拔的政治立场。文章聚焦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时代以来的淘金文学作品,探讨当代澳大利亚淘金文学如何通过解构刻板印象、颠覆二元对立和转换凝视主体等不同路径将淘金华人再历史化。在解构中重构淘金华人的文学现象表明,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政策支持文学作品尝试解构早期备受压迫的少数族裔群体形象的同时,还试图归还淘金华人的历史言说之权,促进其从历史后台慢慢走向前台,推动种族歧视双方走向历史和解。  相似文献   

2.
《花凋》中怪诞、丑陋的身体书写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爱玲在其许多作品中采用怪诞、丑陋的意象书写女性身体,本文以《花凋》为例,结合巴赫金有关“怪诞形象”的理论,讨论其中女性作家以此颠覆、破解宗法父权正统身体,揭露女性从属、压抑主题的书写策略。  相似文献   

3.
伊万·布宁(1870—1953)是俄罗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他是跨越两个世纪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复杂的作家之一。其作品多为描写旧俄乡村生活,语言朴素得近乎吝啬,但与此同时,就声音和形象性而言,他的语言又是极为丰富的,富于色彩、气味、音乐感和画面感:乐声、潺潺地流水声、有节奏的铿锵声、柔情的絮语声。注重大自然的描写是布宁乡村小说的特点,乡村色调冷峻灰暗使主题意蕴丰富。本文中笔者以其乡村主题代表作为例,浅析布宁乡村小说的主题与情调。  相似文献   

4.
《爱的故事》是美国作家露丝·怀特的作品,该作品1997年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银奖。小说展现了青少年在遭受重大挫折与伤痛之后如何在爱的支持下走出阴霾,心灵变得坚强与勇敢的艰难历程。通过分析主人公成长中的顿悟、成长的引路人和成长的仪式等方面所体现的成长主题,深入探讨了该小说中体现出的对爱的三种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5.
犯罪和惩罚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主题.本文从文本分析出发,借鉴和综合运用哲学、心理学及宗教的相关理论从作家自身的经历、罪恶的社会现实及宗教观念的影响三方面展开论述了作家关注这一问题的渊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作风格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池莉在作为“新写实”代表作家之外的另一种意义。通过对其九十年代的“都市传奇”及家庭中两性关系的探索,就会发现作品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鲜明的市民意识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显示了作家一种自觉、成熟的创作风格,也揭示了池莉在文坛上能够持续走红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与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中的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深入理解与把握美国文学的发展脉络、深入理解创作文本的主题,颇有价值。本文略论了两位作家创作主题的共通之处在于:都继承了英美文学对人的悲剧命运进行阐释的传统,都有着强烈的悲剧意识和悲剧情结,都有着强烈的关注人命运的道德感。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海明威创作多与自身丰富的经历有关。他取材范围的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主题深度的开掘。因此其悲剧主题往往是与社会历史、社会环境相冲突而引发的,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冲突,是性格的悲剧。福克纳是一位“纯粹”的美国作家。他文本取材的范围很窄。却更有利于对悲剧主题的深入开掘。福氏的悲剧主题与悲剧冲突是心灵层次和命运层次上的。更多的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与土地、与灵魂本身的矛盾与抗争。是人性自身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戴维.赫伯特.劳伦斯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最具创造个性、最有争议的重要作家之一。他对自然的依恋,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分析等都值得研究。劳伦斯一生都在思索探讨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其作品中此主题始终被国内外学界所关注。本文主要从劳伦斯的历史背景、文化熏陶和生活经历等方面来探讨劳伦斯的生态思想渊源,从而揭示劳伦斯的创作动机和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莺莺传》、《董西厢》、《西厢记》等作品的演变过程,探讨了爱情主题在这些作品中的演变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摘要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伍慧明的《骨》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作品中的代表作。它主要从安娜与父亲、尼娜与父亲、莱拉与父亲这三对父女之间的关系来集中展现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三个女儿中,安娜是极端的反抗者,属于“失根”族群中的一员;尼娜是洒脱的西化者,她最终选择了抛弃中国文化身份;莱拉是温和的叛逆者,属于“落地生根”类型。文章认为,莱拉所展现的这种“落地生根”类型的混杂新文化身份,对于当代华裔文化身份认同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汉族作家跨族文学是以汉族作家跨地域行走、跨族群交往、跨文化体验为根基的文学表意实践。它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族群文化和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已有文学经验的新的写作方式与审美样态,表达了汉族作家对少数族群文化精神的"发现"与认同,显示了当代文学对人类行为及其文化的观照。这种特殊的文学写作为推动民族间的文化互动和保护文化多样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12.
莫言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个标杆性作家。莫言的长篇小说《檀香刑》中描写了两位与众不同的女姓——孙眉娘和钱夫人,她们一个处于民间社会,一个处于上流社会;一个是天足大脚,一个是三寸金莲;一个仗着一双大脚到处抛头露面,一个遵守封建礼教足不出户。她们都是封建社会小脚文化的牺牲品,她们摆脱不了迎合男人、取悦男人的可悲命运。莫言启承鲁迅等"五四"作家的国民性批判精神,在小说中对小脚文化作出了冷峻的解读,在大脚与小脚的较量和对比中,展现了封建小脚文化的荒唐昏聩,表达了作家强烈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3.
老舍作为20世纪文学界中最杰出的创作者和批判者之一,有着卓越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创作和文化批判的诸多方面,他受惠于"五四"新文化倡导者鲁迅。文章通过对鲁迅和老舍小说的细致分析,寻找老舍小说中的祥林嫂型人物形象,并进一步分析他们对于底层妇女的关注,从中透析老舍对鲁迅创作精神和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王安忆、池莉是当代文学史上描写女性成长较有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本文以她们近年来的两部长篇《桃之天天》、《所以》为研究文本解读,发现在女性成长过程中,女性的命运挣扎和生命痛感方面呈现出较多的相同性,表现出潜在一致的叙述主基调。论文试从母女关系、恋爱婚姻、男性“死亡”三个层面分析女性成长中的生命律动。女性在成长道路上历经磨难,饱受男性的伤害,但她们没有走向另类与乖僻,而是认真向善,自尊自强,显示了女性独有的精神之美、人性之光辉。  相似文献   

15.
王蒙不仅是中国当代重要作家,而且是有独立见解的文学理论家。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作为文学理论家的王蒙:一是对文学的总体看法。二是当代文学批评。三是文学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犹太性"是指犹太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某种与犹太文化或宗教相关联的一种思想观念,主要体现在某犹太作家本人或其作品中人物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以及任何能表现犹太人生活、性格、语言、行为等特点的东西。犹太裔作家塞林格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展现的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流浪及其"滞后"心理等特征隐蔽地表现了该小说的犹太情结。  相似文献   

17.
<喧嚣与骚动>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威廉·福克纳的代表作.该作品不仅代表了美国意识流小说的最高成就,而且较为全面地运用了现代主义的各种写作手法和技巧.文章通过分析福克纳所运用的对位式结构、多视角的叙事角度以及絮语不止的内心对白等意识流表现手法,来揭示并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才华.  相似文献   

18.
与同时代的作家相比较,京派作家与中国传统的文化有着更为紧密的关系,他们把这种精神投射到其创作中去,进而烙下了深刻的印痕,这在京派小说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京派小说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的儒、释、道文化精神的影响,从哲学意蕴到文化意蕴,到处流露出传统文化的气息,形成了其作品独有的韵味和艺术魅力,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恰是他们创作成功所依赖的深厚土壤。  相似文献   

19.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仅需要经济支撑,还需完备健全的法律制度予以规制。本文从耕地、公共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探究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并主要从法律层面分析其成因,以期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