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对涡轮增压汽油机的进排气系统的布置和系统内各零部件的基本设计要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4.
5.
涡轮增压柴油机MPC增压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T-POWER软件建立某V8涡轮增压柴油机模型,并进行试验校核。使用试验设计模块(DOE)选取对柴油机动力性能影响最大的MPC增压系统结构参数,并采用优化设计模块(Optimizer)确定结构参数。通过对采用定压、脉冲、MPC3种增压系统的柴油机外特性的仿真计算与对比,发现MPC增压系统能够实现柴油机全转速范围内燃油消耗的最优化。从涡轮前排气压力波形可以看出,设计的MPC增压系统改善了1缸和2缸之间的排气干涉。  相似文献   

6.
涡轮增压     
《汽车杂志》2010,(1):112-112
传统自然吸气 这仍是目前市场上最大宗的主流设计,引擎藉由集气箱收集空气,气流量,电子控制的喷油嘴在进气歧管前端喷入雾化的燃油,与空气混合之后经过气门结构进入燃烧室。  相似文献   

7.
涡轮增压     
《汽车导购》2004,(11):12
各位编辑:我想就一汽大众的宝来1.8T手动挡请教您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模糊集理论,建立了柴油机增压系统方案的比较与优选模型,用解析化和数量化的手段辅助设计师对涡轮增压系统方案进行合理的比较与优选,通过示例说明了所建立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涡轮增压     
以涡轮增压来说,理论上,是要汽缸本体当初设计时,汽缸壁够厚、耐得住压力,只要增加涡轮增压器本体的尺寸和数量,增压力道几乎可以无限制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为使发动机在所有工况下均获得最佳性能,Wartsila Vasa工厂的新型复合涡轮增压系统,将双脉冲和脉冲转换器系统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汽车知识》2010,(2):98-98
尊敬的汽车知识编辑:你好,我是一名汽车发动机专业的学生,在阅读《汽车知识》2009年第10期时看到你们对韩春辉同学关于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提问的回答,觉得不是很合理。以下为我所学关于机械增压与涡轮增压区别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世界汽车》2004,(4):30-31
增压方式简介 我们知道,汽车发动机一般是靠活塞在汽缸内压缩空气做功来工作的,因此,提高发动机功率的关键是增加喷油量和进气量。增加发动机的喷油量很容易做到,但要提高进气量,以提供足够量的空气支持燃料完全燃烧,靠传统的发动机进气系统是很难完成的。传统的进气方式称为自然进气方式(NA,natural aspitation),由于受发动机体积和排量的限制,其进气量的提升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3.
车用柴油机涡轮增压系统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3缸、4缸、6缸及V6、V8、V12车用柴油机常用涡轮增压系统的低工况性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选的系统,最后提出一种崭新的适用于高增压车用柴油机的AVIEIT系统。  相似文献   

14.
15.
赵九泷 《摩托车》1992,(10):6-7
  相似文献   

16.
在提出的MPC排气系统能量传递损失与MPC结构参数的定量关系基础上,对6135增压柴油机MPC排气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给出了优化设计的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7.
《经济导报》2007,(1):18-21
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最新推出的发动机采用一种新型涡轮增压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眼下新能源汽车热得发烫.但汽车企业并没有停止对传统能源发动机潜力的挖掘。这一点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车展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绝大部分参展的整车企业展出了发动机,这些发动机分别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来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其中,涡轮增压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吹起一股强劲的“T”旋风。  相似文献   

19.
设计和匹配最佳的排气型线,可以在一定的转速范围内增加充气量、提高功率、改善转矩特性、降低油耗率和有害物排放。以某4气门增压直喷汽油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维仿真模型,针对6个关键工况点,缩小原机的排气型线,研究排气型线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排气型线的缩小会导致发动机低速和高速性能下降,但适当缩小有利于提升中速性能;当排气型线缩小为原机的97%时,可以在低速和高速性能下降不多的情况下提升中速常用工况的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20.
某增压汽油机中,排气歧管的隔板倒角与颈部和催化器的壳体都出现开裂。通过仿真分析和对比试验发现,隔板倒角和颈部热应力过大是造成开裂的主要原因,而排气歧管1阶模态频率过低是催化器壳体开裂的主要原因。通过增大隔板处圆角并增加隔板厚度解决了隔板开裂问题,在颈部加筋解决了颈部开裂问题,而通过优化支架并另外增加固定支架提高排气歧管1阶模态频率解决了催化器壳体开裂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积累了排气歧管的仿真、设计和测试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