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轿车车内结构噪声源识别及降噪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测试分析结果,揭示了常用工况下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特征,并对影响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进行了识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并进行了降噪效果评价,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桑塔纳2000轿车车内噪声品质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通过重构某越野车车身表面声场,分析了噪声产生机理,并结合车内噪声特性,制定了车内降噪方案。对样车进行噪声对比测试分析的结果表明,改进状态车内降噪与声品质提升明显:定置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3.3d B,声品质平均提升5.4%;巡航工况,车内噪声平均降低2.2d B,声品质平均提升4.5%。  相似文献   

3.
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噪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降低车内噪声的常用措施,即通过密封,隔声结构,吸声,减振材料等措施的应用,达到降低车内噪声的目的,为车身降噪结构设计和材料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一种用于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渭平 《汽车工程》2002,24(2):145-148
结合“声学互易性原理”及车内噪声有限元分析,提出一种车内结构声源辨识的方法。该方法可以摆脱对试验的依赖,因而能够应用于车身结构的图纸设计阶段。然后,采用该方法对某型国产轿车的车内结构声源进行辨况,发现对驾驶员右耳位置处噪声贡献最大的车身结构板块为右前车项,这一结论与采用相关分析法所得结论相一致。最后,基于车内降噪优化模型对右前车顶进行降噪处理,获得了明显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5.
汽车车内噪声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描述车内噪声测试分析及改善思路.以工装样车车内噪声明显问题为例,从结构传递噪声和系统噪声两个方面,对试验样车进行了各种道路试验,通过分析识别出影响车内噪声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噪声源采取了各项减振降噪措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国产乘用车车内噪声较大问题,通过道路试验测量并评价其噪声水平,通过模态分析和频谱分析手段分析判断噪声的主要来源及其传递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降噪措施,即用隔音效果更好的聚酯棉代替原结构的 ABS 板等材料.对比试验表明,实施降噪措施后,车内噪声水平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轻型客车车内噪声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左言言  曾发林  郭建新  王昊 《汽车工程》2000,22(3):204-206,191
本文利用声场分析技术和谱分析技术对轻型客车的车内噪声进行了测试分析,识别出车内噪声的主要噪声源,在声源识别的指导下,采取了探索性的降噪措施,使车内噪声级有了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燃料电池轿车车内噪声特性试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半自由场消声室内四轮转毂试验台上对燃料电池轿车进行了声振特性测试,采集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信号及运动部件的振动加速度信号。分析了不同车速工况下车内噪声的分布状况及主要频率成分。通过信号分析表明,车内噪声来源于驱动电机总成和燃料电池系统中的氢泵、风机,产生的噪声通过空气直接传到车内,同时引起车身板件振动并向车内辐射噪声。根据样车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减振降噪措施。  相似文献   

9.
车内减振降噪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了汽车车内噪声产生的机理,评述了车内噪声被动控制技术的三个途径,并对主动控制技术在汽车减振 降噪领域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利用声压测试技术对某轻型客车车内声场进行了测试分析,找出了影响该车车内噪声的主要因素,根据识别结果,采取了有针对性的降噪措施,取得了较好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1.
车内噪声主动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自适应噪声主动控制理论建立自适应有源消声控制系统,提出车内噪声信号识别和预测的神经网络方法。并用自适应有源消声系统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主动降噪,同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对被试面包车在稳态工况下的试验研究表明,采用该方法能有效降低车内低频噪声,为进一步在汽车上实现车内噪声主动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提高车辆的舒适性,世界各大汽车公司都对车内噪声水平制定了严格的控制标准,将车内噪声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一种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而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以及智能降噪材料结构的出现,为降低车内噪声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隧道噪声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影响行车环境的隧道噪声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现场测量的大量隧道噪声调查结果,对隧道内噪声的来源及隧道内噪声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对隧道内车内噪声与隧道外车内噪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隧道内噪声比隧道外高很多,隧道内车内噪声比隧道外车内噪声也高很多。通过理论公式对隧道内衬吸声材料的降噪效果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隧道内衬吸声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隧道噪声。最后提出了对隧道内路面结构选择的一些建议,尤其是两种低噪声路面OGFC和SMA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降低车内噪声的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林彬 《上海汽车》2006,(11):37-38
车内噪声水平是体现汽车乘坐舒适性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汽车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各大汽车厂商将车内噪声的控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传统的噪声控制技术,利用CAE工程分析和车辆试验测试,确定各声源对车内噪声的贡献值,在主要噪声传播途径上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配置具有吸声、隔声、阻尼特性的降噪材料的声学包,结果往往增加了汽车的整备质量,影响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等其他性能。新型降噪材料的出现以及主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为车内噪声控制技术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汽车电器》2023,(3):43-44
介绍一种基于主动降噪技术的汽车降噪头枕,在头枕内布置降噪扬声器,乘客的头部空间形成单独的定向声场,通过降噪算法,在头枕降噪扬声器中播放抑制噪声的音频,起到降低车内环境噪声的效果,提高车内环境声音舒适性。  相似文献   

16.
某轻型客车在定型试验过程中发现车内噪声偏高,为此对试验车进行了分析,从隔声、吸声和减振的角度制定了降噪方案。通过采取使用声学包材料,结合气密性试验封堵气密性泄露点,提高整车密封性,减少噪声传递到车内的路径等措施,有效地解决了车内噪声偏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某型混合动力轿车怠速工况转向助力泵噪声及车内噪声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谱分析和相干分析方法对转向助力泵噪声的频谱分布及其对车内噪声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分别采取转向助力泵隔声和防火墙隔声的措施进行控制.通过比较噪声控制前、后转向助力泵近场和防火墙近场的1/3倍频程频谱,证明了所采取降噪措施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某电动车定置ready状态,踩踏制动踏板后,车内有明显真空泵的阶次噪声。为解决该阶次噪声,采用隔声罩结构以降低车内阶次噪声。由于隔声罩结构涉及随形、散热、隔声效率等方面的要求,本文运用边界元方法进行结构优化及隔声分析,按照优化分析方法设计相应的隔声罩,实车验证结果,车内阶次噪声消失,达到了降噪目的。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10 m城市客车车内噪声问题,根据相关标准进行摸底测试分析,在不改变客车本体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对车厢、发动机舱等部位进行合理的降噪处理,使得整车车内噪声等级由普通级提升到中级。  相似文献   

20.
乘用车车身结构噪声测量分析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志刚  王理周  李传兵 《汽车工程》2001,23(2):130-133,126
乘用车的车内低频噪声直接影响其乘座舒适性。本文探讨了声响感度分析、矢量合成分析,结构车内噪声声场耦合模态分析方法在车身结构噪声分析控制中的运用,在实车上其降噪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