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汽车行业全民动员大搞“自主品牌”的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冷静理智地看待自主品牌的发展。必要的反思,是不可或缺的,尽管反思远远不能涵盖一个行业的脉络。  相似文献   

2.
王占强 《世界汽车》2011,(9):110-115
自主品牌SUV车型的安全性是消费者普遍担心的问题。在C—NCAP历年来的测试中,自主品牌SUV车型的成绩普遍不太理想,和合资品牌及进口品牌SUV产品相比有不小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汽车杂志》2014,(5):36-37
从国家开始提倡扶持自主品牌开始,已经过去了10年的时间,可是面临外有合资品牌的夹击,内财功力未到火候的困境,自主品牌还能走多远? 严绍健 从目前的情况看来,观致3的品质算是不错的一台车,但观致最大的问题存于这个品牌太年轻了,刚刚起步,我没办法知道这台车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观致3只有经过长时间的验证,才可以形成一定的口碑。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落脚点是反思高校和自主品牌在人才成长中存在的弊病,也明明白白剖析了自主与合资的人才成长方向的差别。反思在汽车价值链下游领域做一名优秀的生产工艺和销售人才,还是成为出色的设计研发人才。  相似文献   

5.
“大黄蜂!书信看!大黄蜂!”这是我在上海街头试驾Camaro 时窗外经常响起的声音。的确,Camaro在中国的街头太耀眼了,而“大黄蜂”这个名字也太响亮了。中国的公路被德系车和日系车占领了太多年,以至于我们的自主品牌车都在走着德系车和日系车的路线。今天,我们终于在中国的大街上见到了纯粹的美国车。它是那么张扬,那么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更令人担忧的是,舆论一直在呼吁政府采购要向国产自主品牌车型倾斜,现在中央国家机关带头买宝马,这个口子一开,必然会上行下效,到时全国各级政府机关都去买宝马,自主品牌只能望衙门兴叹了。扯远一点,我们也只能怪红旗轿车太不争气,搞了几十年都没有搞出个名堂出来,也不能怨我们的父母官不愿坐红旗。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一位老领导去了日本,看了日本的丰田。他回来就跟我说,从技术上来讲,中国的自主品牌应该学的什么呢,学的是扎扎实实瞄准未来的一些前沿技术,认认真真去储备,认认真真去做。他看完了人家关于新能源的一些技术储备,就觉得我们现在做得太浮了。刚才贾可也在讲‘不要老是拿创新来掩盖一切’,我也非常有同感。我觉得中国的自主品牌要向日韩学什么,学真干,学实干,这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不要妖魔化     
《汽车杂志》2012,(7):44-46
合资品牌出自主品牌,亦称为合资自主,听起来足够拗口,当然,这是一个新商业模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希望,中国的汽车人能够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坚持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按照实现双赢、共赢这样的目标,在和外国企业和跨国企业的合作中,能够不断进行发展,进行创新。我坚信,中国汽车的自主品牌一定会出现。而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老总论语     
《时代汽车》2006,(1):34-34
“韩国20年来的自主品牌建设成功,取决于拥有三大因素.而目前我国的这三个条件都不是很具备。第一,企业自身的努力,这是前提条件;第二是政府的强力支持:三是整个社会对自主品牌的认同。这在自主品牌发展的初期几乎是决定性的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在前不久的上海汽车展上,自主品牌厚积薄发,新品迭出,与国际汽车巨头分庭抗礼,中国汽车终于走上了自主品牌之路。然而,这条自主品牌发展之路注定是不平坦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务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6月初在昆明出席”西部车业论坛”期间,笔者就此问题专访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请他就当前汽车自主品牌开发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发表了看法。  相似文献   

12.
自主的寒冬     
自主品牌,一个谈论起来情绪激扬的词汇。一个购车的时候避之不及的词汇。很多时候我们对于自主品牌的认知基本等同于廉价。这也不能怪消费者,毕竟最初自主品牌的生存技能就是廉价,于是第一印象就被定义了。  相似文献   

13.
哈弗H8     
自主品牌一直在寻求品牌价值的突破,但这是一个累积的过程,需要耐心,需要机会,而SUV市场的异军突起,其实给了自主品牌一个向上突破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本期“车主说车”的执行周期,正逢新中国60周岁的生日。回望祖国60年的建设成就,自主品牌汽车的成长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就包括了长城汽车。长城品牌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是自主汽车品牌进步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缩影。虽然在很多方面自主品牌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毕竟态度决定一切。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长城炫丽车主对自主品牌汽车的见证。引用一位车主的话来说:看到了炫丽,我们可以相信,自主车型必然会用品质筑起品牌的长城。  相似文献   

15.
吴勇 《汽车情报》2006,(34):1-1
我国自主品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下一步如何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考虑,我国依然需要强调自主品牌的重要性,这对一个大国来说是国家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象征。首先,从理论层面上讲加强自主品牌建设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去年8月,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汽车行业老领导何光远就汽车行业是否应该搞自主品牌、到底该如何搞自主品牌展开了一场没有结果的论战。无论如何,这一年来国内汽车企业在自主品牌战略上已经开始提速,今年8月将有六款自主新车集体上市。  相似文献   

17.
伪命题一:自主品牌 这个话是在北京车展的时候,与我友古清生、何伦PK的时候提出来的。老古说,这是针对合资企业的合资品牌说的。我当然不会认同这个解释,反问既然有自主品牌的说法,那么有他主品牌吗?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消息称,国家有关部门将就自主品牌汽车的定义作出解释,今后究竟谁是、谁不是自主品牌也许会有一个框架标准。把各企业的产品套进框框里试一试,能放进去的就是自主品牌,否则就不是。个人认为,这属于典型的二元论,不适合我国汽车产业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杨絮  冯欣 《世界汽车》2007,(1):12-13
2006年12月.对于中国自主品牌来说又迎来了新的挑战——安全,这是继油耗、配置、外观等不断创新后.消费者对自主品牌车辆提出的又一个新要求。C—NCAP对中国自主品牌车辆的安全检验.正是基于对消费者提供车辆安全性能准确信息,引导中国汽车企业更加重视对产品安全性的技术开发,以最终促进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奇瑞A520作为C-NCAP首款测试的自主品牌车型,它的结果令人期待。  相似文献   

20.
注册技术的合作 纵观2004-2006年中外企业除整车、零部件以外的合作签约,技术方面的合作稳步增长。这是合资逐步走向成熟的标志。过去引进合资看重国产化率,在实际运作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提高国产化率不等于消化了技术,也不等于创造了自主品牌。在新一轮引进中,研发中心的建立、双方技术方面的合作被提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这也是我国既往合资合作的反思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