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农村公路建设用地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公路建设用地可持续性的内在本质,构建了农村公路建设用地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理论的同异反态势排序法,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用地的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长曲线指数模型,并应用在我国农村公路建设用地评价中。结果表明基于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法的评价模型计算简便,评价方法直观,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缓解公路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分析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的概念与内涵,研究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的性质、目的及指标选取原则,提出了公路建设集约用地评价框架。分析结果表明:评价框架指标选取的原则包括系统性、前瞻性、动态性、特殊性、可操作性与规范性,评价框架设计的要求为公路用地系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公平性与协调性,评价框架设计思路为公路建设用地结构合理化、用地功能最优化与用地综合效益最大化,这样才能促进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体现土地利用与交通在实施层面上的互动关系,创新研究了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以城市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的相互关系为切入点,从空间关系、功能水平(属性)2个维度着手,针对建设用地或者交通设施各自的空间及属性关系实施匹配性,研究构建建设用地与交通关系一致性模型方法,并通过协调度分级评价,对交通设施建设与用地建设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以广州重点发展区域之一的国际生物岛为例,利用该交通与用地规划实施协调性量化评价方法,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规划实施的调整优化方向建议,为生物岛合理规划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工程建设用地信息管理系统”是工程建设用地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对土地管理部门的基础资料和信息进行统一分类和集中管理,本文对系统从研制背景、数据库结构、整体结构、基本技术和未来发展几个方面,作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5.
在土地全面紧缺的形势下,如何“十分珍异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子孙后代的幸福。因此,各行各业应尽一切努力来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管理及其研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作为用地较多的交通建设领域,其用地研究也已经取得不少成就,为使对该领域的用地研究有一个较深刻全面的认识,进而推动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向新的阶段发展,并作为交通建设用地研究学科建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快速干道建设在用地布局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研究沿线用地布局的演变机理,提出对快速干道沿线用地布局进行微观量化研究的方法体系,并引入MNL模型对空间单元的用地性质选择建立数学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功能。实现了快速干道沿线用地布局的模型化。同时以京殊高速公路中山段沿线的用地情况为例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快速干道与其他相关因素一起,以一定的模式影响着沿线每一空间单元的用地性质选择,进而影响着沿线用地布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前,区域交通影响评价相关工作处于理论探索阶段,其中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区域用地面积阈值,已有初步研究方法如标准区域类比法. 以此为基础,本文对影响区域交评用地阈值的一些关键因素进一步梳理,确定了区域出行需求总量、机动车出行总量、土地利用混合率、区域道路网系统等影响因素. 以北京市为例,建立了研究区域用地阈值与标准区域用地阈值及关键因素的相关关系,以全市交通综合调查数据为依据,标定了标准区域面积阈值及关键因素指标,并通过案例分析描述如何在特定区域交通发展情况下确定合适的研究区域交评用地阈值,为以后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区域土地资源亟待开发利用,基于生态保护观念的山地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为在土地评价的同时保证区域生态整体性,引入"反规划"理念,即采用优先规划生态安全禁建区的规划方法,从控制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入手对土地进行规划;并以重庆市涪陵区义和镇为例,构建了"反规划"理念与综合指数评价模型相结合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本评价结果中低安全水平区域增加,中、高安全水平区域减少,更能保证区域生态整体性,并可适用于山地农村不同经济条件下的不同用地需求,对山地农村区域规划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程朝辉  衷平 《交通标准化》2014,(3):31-35,42
以福建省东山环岛生态路建设中公路选线为例,选取5个指标作为区域公路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11个指标作为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并对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和权重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GIS系统建模得出公路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及生态敏感性评价结果,最终对东山环岛路选线进行生态适宜性评价并得出最佳生态选线.  相似文献   

10.
选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我国建设用地中划拨土地使用权交易现状进行了分类和综合评价。通过对各省市划拨土地使用权交易的分析,从两个方面对我国划拨土地使用权交易现状进行了分类,分别把我国30个省市划分为五个等级,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我国划拨土地使用交易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市场经济条件下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强化铁路用地的资产意识为目标,把铁路用地同运输生产有机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铁路用地投入强度指标与铁路用地产出指标。在系统分析现行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社会统计学的理论,构筑并建立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铁路用地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铁路建设用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研究铁路用地入手,提出了土地广义价值的概念,认为土地价值受其自身价值、社会价值和附属价值的综合影响。自身价值是土地地特定用途下以土地的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属性进行综合评定的结果;社会价值反映社会因素对土地价值潜在的影响;附属价值反映铁路占用土地所应付出的除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外的额外代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分类指标,建立了相应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铁路建设方案优选提供了相对合理的用地价值指标,并为铁路用  相似文献   

13.
工程建设用地综合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多目标决策的效用函数法运用于工程建设用寺综合评价数学模型中,能够有机地将专家的“定量”和“定性”知识结合起来,得到较为切合实际的结果,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工程建设用地综合评价牵涉的众多影响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并根据专家经验将其“定量”化,评价结果可根据目标值直观地得出,最后用案例验证该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推测城市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的算法,同时对交通小区内多种用地类型进行预测.选用公共交通出行数据集和网约车出行数据集,融合多种出行方式的出行特征对交通小区内用地特征刻画.提取交通小区内发生强度,吸引强度和产吸差强度3个指标作为模型输入,训练得到基于区域内出行特征双通道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采用网格寻优方法确定最优网络结构.选取北京市六环内交通小区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同时推断交通小区内居住、工作和休闲用地特征,并获得各用地类型在小区内占比分布.  相似文献   

15.
孙俊  陈阳  肖蓉 《城市交通》2006,4(5):45-49
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完成之后,为更好地指导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开发和相关的规划编制,对站点周边地区的用地规划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结合南京的实际,对轨道交通站点进行分类、分级,对轨道交通自身用地、附属设施用地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换乘用地提出了控制标准,并对轨道交通站点临近地区的用地控制和功能配置提出了要求,为类似城市的相关规划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从组织机构设置、质量、进度、安全、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与节约用地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确定面向港口用地功能调整包括港区内、外两部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确定指标的权重,建立基于加权主成分分析法的港口用地调整交通影响评价模型。在天津港的应用表明,该评价方法能把影响范围内的各项指标综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减少评价中的主观成分,为类似港口和物流园区规划建设提供了决策支持,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新建铁路线路基本走向和接轨点选择辅助决策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新建铁路线路基本走向和接轨点和选择辅助决策系统的研制和开发情况,阐述了方案比选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评价优选方法的数学模型和该辅助决策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  相似文献   

19.
结合大庆市油田用地变更调查实际,阐述CORS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现状,重点介绍在油田用地变更调查中应用CORS系统的实际经验,分析CORS技术在油田土地管理应用中的特点,并对其测量精度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研制了有源驱动的有机发光显示器件—具有有机静电感应三极管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三极管,并测试评价了其基本电气、光学特性.研制的有机电致发光三极管,采用酞氰铜和喹啉铝蒸发膜作为作用层,由测试结果可知,较低的栅极偏压可控制由源极注入到喹啉铝发光层的载流子,通过合理设计、控制制作梳状铝栅极结构,获得了高速、高电流密度等良好的三极管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