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提高铁路行车的安全管理水平,构建一种基于组合赋权法的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评价模型。首先,利用区域灾害系统论对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标准与铁路运输特点确立评价指标及其划分等级;然后,运用融合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组合赋权法计算铁路行车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且根据欧式距离法客观量化铁路行车的安全性;最后,选取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中6条线路进行案例分析,运用余弦值检验法对组合赋权的结果与对照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这种模型的建立能够提高铁路行车安全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铁路行车安全对全路安全运输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人员的失误又是引起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探讨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对铁路行车人员人因失误进行分析的可行性,为铁路行车人员的人因失误分析提供一种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影响轻轨运营安全的因素很多,如何确定不同因素影响的程度和权重是轻轨运营安全评价中的关键。层次分析法可以对非定量事物进行定量分析,为轻轨运营安全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提供可行的途径。文章通过在轻轨运营安全评价中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不同层次及各类因素中全部指标的判断矩阵,通过矩阵运算和一致性检验,得到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层次单排序、层次总排序。根据最终的排序结果,确定对轻轨运营安全影响较大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隧道施工中的窄轨运输铁路道岔,是保证行车安全和控制行车速度的关键设备,它除受本身技术条件的限制外,还受到施工条件、环境场地、通行设备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结合秦岭隧道施工情况,对施工道岔的设计作了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5.
我国道路客运安全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长途客运班线、旅游客运等安全监管难度大、事故风险高领域运输需求的快速增长,群死群伤事故的风险日益增长。如何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率是各界人士都关心和在意的一个课题。从驾驶员基本情况、驾驶员可靠性、驾驶员生物节律、驾驶员安全档案和驾驶员所受教育程度等几个角度分析影响驾驶员行车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建立了长途客运班线、旅游包车运输驾驶员安全运输风险因素体系,并采用基于层次分析的变权排序法确定了各级风险因素的权重分配值。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随着铁路行车密度的加大,铁路沿线的安全尤其显得突出。铁路沿线的安全监测是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利用光纤传感系统来实现沿线的安全监测显示了其特殊的优势。铁路沿线安全监测系统是指利用分布在铁路沿线的多种安全监测设备,对铁路轨道周边可能给铁路运输造成影响的因素进  相似文献   

7.
针对铁路行车系统,先采用事故树分析法对系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了两类情况下对影响系统可靠性的主次因素划分及其模糊评判权量的计算方法;再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系统建立可靠度动态评定模型,针对各因素属性特点,提出了扩展评判集的概念和求解扩展评判矩阵的方法;通过提出扩展评判矩阵的收缩方法,得到收缩向量,给出了系统可靠度算式;对铁路行车追尾事故防护系统进行实例分析,分析表明该方法对系统的可靠度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为铁路车务段行车安全提供了新思路,对加强车务段行车安全管理作业,保证铁路运输安全畅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分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定义及其与行车安全系统的区别,并借助系统分析方法的思路较全面地刻划了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的有序结构和它所包含的相互关联的内在本质。  相似文献   

9.
铁路行车调度管理作为行车安全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因素,对于维护铁路运输系统安全正常运行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基于此,对如何提高铁路行车调度管理工作效率进行了相关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铁路技术规章涉及技术设备、行车组织、信号显示等内容,是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形成和发展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以铁路技术规章形成的外在条件和自身构成的内在要求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国家支持力度、社会需求环境、规章制定基础,以及铁路技术规章形成的管理体系、内容组成、分类对比和可持续发展空间等内外部影响因素,采用对比分析法,从...  相似文献   

11.
分析影响铁路货物装载加固的因素,建立评估方案的模型。并将AHP与TOPSIS结合起来,使用层次分析法求解指标属性权重向量,运用逼近理想解排序法对其相应的指标进行计算。通过实例说明利用该方法评估铁路货物装载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铁路智能化紧急救援与行车安全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同类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我国铁路智能化紧急救援与行车安全系统的功能及结构框架.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通行能力及行车安全性,从改善高速公路基础设施角度出发,建立一种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行车间距控制模型。首先,分析影响雾天车辆行驶安全因素;其次,基于安全行车影响因素,分析雾天条件下两种常见情景,找出最不利情况下的车辆行驶最小安全间距;最后,借鉴铁路"闭塞段"原理,建立雾天环境下高速公路闭塞区间,并配合适当限速提出安全提示灯安装间距。  相似文献   

14.
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是各类交通事故的高发区,为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的安全行驶风险控制水平,以高速公路长大纵坡路段安全行驶风险为研究对象,借助层次分析理论,对识别出的风险按照权重大小排序,明确了不同类型风险的具体影响程度;并根据权重排序结果,提出针对性的风险精准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5.
代斌 《交通标准化》2014,(14):17-19
铁路行车调度工作对于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虽然借助了先进的控制系统,但是也不能忽视人为因素对安全问题的影响。通过对行车调度日常工作的作业规范和安全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应对行车调度安全问题的具体措施,即应从人、系统、制度、计划等方面入手,提高行车调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铁路运输系统结合部子系统的结构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运用大系统结构建模理论,从行车安全角度出发,构造了铁路运输系统结合部子系统的模型。在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就铁路行车安全管理问题,在理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国内外铁路行车安全判定的相关指标及我国铁路行车安全的特点,确定了铁路行车安全预警模型的指标体系.其次,针对警情指标的时间序列用Hodrick-Prescott滤波法(HP滤波法)对其进行分解,并对结果进行长期趋势分析.采用3σ方法确定了铁路行车安全预警模型的警限和警度;选取了优化无偏GM(1,1)模型进行预警指数的拟合及短期预测,并利用残差修正进一步改善了优化无偏GM(1,1)模型的拟合和预测效果.最后,以1998-2012年的铁路行车安全数据为案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预警模型的结果表明警情指标长期趋势向好,但未来应积极预防一般事故的发生,以减少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在铁路工作中,行车组织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关键要素,是铁路运输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在铁路运输生产过程中,会有各种突发情况对铁路行车组织造成不利影响,可能导致铁路运输工作开展受阻。如何应对突发情况,是保证铁路行车安全,保证铁路运输生产顺畅的关键,将就此展开研究探讨,以供铁路同行在面对突发情况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11):146-148
为识别影响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交通安全的关键因素,改善隧道群路段交通安全状况,提出了一种基于正态隶属函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影响隧道群交通安全的因素进行排序分析。建立了包括交通特性、隧道群特性和环境特性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评价构造判断矩阵,利用正态隶属函数结合判断矩阵得到正态判断矩阵,计算不同层次指标的权重值,并引入权重稳定性概念,进行一致性检验,从而对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排序,识别显著性影响因素。以西汉高速和甬台温高速某隧道群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隧道群线形状况、隧道群连接段长度、隧道照明过渡设施影响权重较大,应该优先考虑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该模型能够充分利用所有专家的评价信息,避免了传统的模糊层次分析法使用单一值排序的不足,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的影响因素,确定其行车风险等级,从而可提高隧道入口段行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利用文献萃取法,从驾驶员因素、道路条件、交通条件和环境条件中选取18个行车风险因素,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因素集。基于决策实验室-解释结构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因素识别模型,筛选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评价指标,并结合风险评价指标建立了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过渡段行车风险可拓云评价模型。利用熵值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根据最大关联度原则明确了隧道入口段的行车风险等级,通过与可拓法的对比分析进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通过实例应用分析发现,利用可拓云模型和可拓法计算出隧道X和隧道Y的行车风险等级均为Ⅱ级,而隧道X的特征期望值大于隧道Y的特征期望值,表明隧道X的安全水平高于隧道Y。两个模型计算出的可信度均小于0.01,可信度都较高,结果表明了可拓云模型的有效性和科学性,为探究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风险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高速公路隧道入口段行车安全的提升,同时对研究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理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