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介绍山区铁路选线应重视地质条件、水库规划及采用横断面选线和隧道洞口位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随着BIM技术在铁路隧道工程领域的飞速发展与应用,为解决铁路隧道洞口传统二维设计过程中洞口位置选择不合理,洞口开挖回填边界线绘制困难,洞口开挖工程量难以精确计算,端墙洞门结构及截水沟设计与地形匹配不直观等难题,提出利用BIM技术在Bentley OpenRail Design平台研发隧道洞口设计软件技术方案。通过对隧道洞口设计内容和设计流程进行梳理,对软件整体架构、关键模块和数据库进行设计,研发基于BIM技术的铁路隧道洞口设计软件。本软件利用C#/C++混合编程技术,通过动态剖切地形曲面,实现隧道洞口横、纵断面图与三维模型实时联动,实现隧道洞口位置的合理选择,完成洞口边仰坡设计以及端墙洞门结构、洞外截水沟创建以及图纸输出等功能。工程应用表明,该软件结构合理,满足隧道洞口设计实际需求,能有效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显著提高隧道洞口设计效率与设计质量。  相似文献   

3.
软弱地层大断面铁路隧道进洞方法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软弱地层隧道洞口暗挖进洞施工的难题,以新建成昆铁路杨家湾隧道和西(安)成(都)高铁石梯子隧道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洞口边仰坡稳定性及加固设计方法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软弱地层隧道洞口上台阶开挖及开挖至路基面,仰坡安全系数均小于1,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形成潜在滑动面,开挖塌方风险大。基于隧道洞口稳定性分析,隧道仰坡滑塌必然存在潜在滑动面,洞口加固设计应以稳定滑动面为核心;基于该设计理念提出隧道洞口加固设计的3种方法,分别为玻璃纤维钻孔桩加固方法、桩基托梁护拱加固方法和纵横梁加固方法。3种方法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洞口护拱或明洞对仰坡滑坡体形成反压,通过锚固桩或玻璃纤维桩抵抗潜在滑动面,并成功应用于新建成昆铁路杨家湾隧道和西成高铁石梯子隧道,保证隧道洞口的稳定性,并安全顺利暗挖进洞。  相似文献   

4.
系统分析了隧道内外轨温变化特点以及隧道内外无缝线路的受力特点,根据试验观测资料确定了隧道洞口无缝线路设计的有关参数,推导了隧道洞口无缝线路钢轨伸缩位移和钢轨附加力的计算公式,提出隧道洞口的无缝线路设计计算方法并附有算例。  相似文献   

5.
中尼铁路沿线活动断裂对地质选线的影响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拟建中尼铁路沿线分布的5条活动断裂对铁路工程影响极大,因此研究断裂的活动特征,总结活动断裂分布区的选线原则意义重大。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现场调查和遥感判释等技术手段,研究活动断裂特征及其对铁路的影响。结果表明,沿线活动断裂对铁路的影响主要为蠕变和错段、诱发地灾、诱发地震和温泉热害4个方面; 3条Ⅰ级发震断裂。因此线路的总体选线原则为:线位服从桥位,桥位服从地质;线位服从隧道洞口位置,隧道洞口位置服从地质;线位服从车站,车站服从地质。地质选线原则为:穿越3条Ⅰ级发震断裂的隧道,应加强监测;避免顺活断层展线;尽量避免通过断裂交汇区;佩枯错至加德满都段尽量行走于峡谷东岸;无法绕避的地热发育地段,采取降温措施。  相似文献   

6.
隧道洞口景观设计实用方法和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向群 《铁道学报》2005,27(1):132-136
提出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实用方法及设计流程,并重点讨论了目前洞口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设计中如何采集洞口景观数据及如何利用洞口景观数据库;以及如何进行洞口景观点评价等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同时介绍该设计方法在丹东至本溪公路隧道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偏压隧道洞口进洞方式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山岭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选线不可避免地会穿越陡斜山体,在这些位置修建隧道,洞口极可能出现偏压的情况;在偏压段采取何种既安全、又快速、经济和环保的进洞方式,值得思考和探索。以云南公路部分隧道的洞口处理方式为例,列举成功实践的4种类型典型实例进行探讨。从实例及实践结果表明:针对分离式隧道明挖,明洞暗做、护拱盖挖,反压回填、暗挖进洞3种工法各有其优缺点和相应的适用条件;针对连拱隧道当地形偏压、两幅洞口前接构筑物不同(不对称)时,提倡采用错台式洞门进行处理。所述的几种偏压洞口处理方式及分析结论,可为类似工程所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垭口山隧道洞口400 m温度场进行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总结了隧道洞口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提出了隧道隔温防冻措施的优化建议,对严寒地区隧道防冻隔温设计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襄渝铁路新建二线马鞍山隧道进口滑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提出软质岩、极软岩地段勘察、选线时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指出隧道洞口选线时应避免的位置。研究方法:通过分析滑坡形成的原因及滑坡性质,提出治理措施。研究结果:提出软质岩、极软岩地段铁路选线应注意的工程地质问题。研究结论:存在顺层或不利结构面时,工程施工应自上而下分段进行,严禁对坡体下部进行大面积坡脚开挖,必要时应进行稳定性检算和分析论证,并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对于路堑两侧基岩性质相差较大或路堑、隧道段存在极软岩的情况,开挖时应进行必要支挡工程并进行边坡监测;路堑两侧土层较厚时,应先进行支挡工程,并加强对两侧边坡的监测;铁路选线时应避开两侧边坡有较厚土层或两侧岩性相差较大的沟槽;隧道洞口尽量远离沟槽,并选择基岩出露良好、无不良地质处;对于路堑边坡,在勘察阶段应调查至两侧的坡顶及坡底,必要时应翻过山顶。对于路堑边坡应布置足够钻孔,必要时可离线路较远。对于两侧岩性差别较大,存在顺层地段、尤其是沟槽的情况,在设计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0.
山西西北部是我国湿陷性黄土代表区域之一。本文选取在建的山西中南部铁路大通道ZNTJ-1标10个代表性的湿陷性黄土隧道洞口,对其设计和施工进行分析,论述了湿陷性黄土隧道洞口段易滑塌的原因,提出了建设过程中三个主要阶段的相应防治措施,最后强调应用科学态度认知洞口段易滑塌的原因和采用措施。可为类似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