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导了汽车废气主要成份——CO、NO_2、甲醛和己烷的混合物对人体嗅觉刺激和大脑皮层生物电位改变的研究。作者首先对28名年龄17~48岁的健康人测定了上术单一气体的嗅觉阈(C O 除外),其结果:NO_2—0.2mg/M~3,甲醛—0.073mg/M~3,已烷为115 mg/M~3。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对23名14~48岁的受试者进行了实验观察上术气体的混合物的嗅觉阈,结果表明:NO_2、甲醛和已烷混合气体的总合浓度指数(总合浓度指数为混合气中各气体分别以其阈浓度除所研究浓度之值的总和)为1.06时,是大多数受试者的嗅觉阈,这表明被研究物质的臭味是完全相加的。作者并进一步利用闪光刺激作为功能负荷的脑电描记法,对 CO、NO_2、甲醛和己烷单一气体和它们的混合气体在五名受试者身上  相似文献   

2.
运用劳动卫生学方法对天水车站气调库制冷工艺车间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强度、防护设施的排毒效果和车间生产环境气象条件进行了卫生学监测.结果显示:在正常生产状态下,该车间卫生防护设施使用前后,车间空气中氨质量浓度分别为8.83 mg/m3、7.80mg/m3,为1级危害强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排毒效率为11.66%;在出现氨泄漏时,该设施使用前后,车间空气中氨质量浓度分别为68.27 mg/m3、48.17 mg/m3,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排毒效率仅为29.44%;发现该企业在建设中没有执行"三同时制度",造成防护设施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定该企业卫生防护设施为不合格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运用劳动卫生学方法对天水车站气调库制冷工艺车间生产环境中有害物质强度、防护设施的排毒效果和车间生产环境气象条件进行了卫生学监测。结果显示 :在正常生产状态下 ,该车间卫生防护设施使用前后 ,车间空气中氨质量浓度分别为 8 83mg m3、7 80mg m3,为 1级危害强度 ,低于国家卫生标准 ,排毒效率为 11 6 6 % ;在出现氨泄漏时 ,该设施使用前后 ,车间空气中氨质量浓度分别为6 8 2 7mg m3、4 8 17mg m3,均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排毒效率仅为 2 9 4 4 % ;发现该企业在建设中没有执行“三同时制度” ,造成防护设施达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作业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粒状物的浓度是根据有害物质的发生状况或扩散的条件等的差异而在时间和空间上起变化的。为此,即使在完全相同的作业工作场所反复进行测定时,在每次得到的测定值中,一般也是有差异的。在本稿中,从几个工作场所的粉尘浓度的实测例子所表示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时间、空间的变化的实际状态,为制定作业环境测定计划提供基础资料。二、浓度的空间分布在某一工作场所,几个测定点同时测定有害物质浓度时,各次可能得到不同的测定值。如:精密铸造工厂的粉尘浓度的平面分布是在铸造工厂的粉尘浓度的平面分布连续2天时间,在相同时刻用数字粉尘计测定的结果。(因为各测定点没有同时进  相似文献   

5.
对立式反烧锅炉各工况参数关系进行了研究,旋风除尘器前烟气量与负荷率有良好正比例关系,引风率与负荷率比较接近于1,引风率75.7%以上时,除尘器前烟尘浓度最低,而75.7%以下时,除尘器前烟尘浓度升高,烟气量增大,除尘器后烟尘浓度升高,除尘效率下降,引风率不同除尘器前过氧空气系数基本一致,引风率下降,除尘器漏风率和除尘器后过氧空气系数逐渐增高,引风率50.2%以上时,除尘器前,后CO质量浓度小于500mg/m3,林格曼黑度均为0级,引风率降至21.6%时,除尘器前,后CO质量浓度均大于等于2483.75mg/m3,林格曼黑度均为I级,引风率下降,燃烧效率升高,除尘器前燃烧效率测试值低于除尘器后。  相似文献   

6.
本文依据《职业性慢性三硝基甲苯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对兵器工业中八厂1480名TNT 作业人员进行了调查,在车间空气中 TNT 浓度在 1mg/m~3以下时,慢性 TNT 中毒患病率为24.92%、TNT 白内障患病率为22.23%、肝脏损害为7.23%,从业15年以后有Ⅲ期 TNT 白内障和肝硬变等重度中毒病例出现。我国目前使用的车间空气中 TNT 最高容许浓度(MAC)1.0mg/m~3是不安全的,建议降低到0.5mg/m~3为宜。长期接触三硝基甲苯(简称 TNT)的作业工人可导致慢性中毒。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规定车间空气中 TNT 最高容许浓度为1mg/m~3,国内外均有报道在该浓度下可有新病例发生。但都未深入研究。为了解在lmg/m~3以下时 TNT 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而验证我国目前实施的 TNT 车间最高容许浓度1mg/m~3标准是否安全,原兵器部对部属八厂1480名队例人员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的发展,苯作为一种有机溶剂应用相当广泛,估计我国目前有工人528729名。职业接触苯或苯的混合物,抽样调查发现,制鞋工业中苯所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为一般人群的5.8倍,苯中毒发生率为0.51%。由于苯是一种高挥发性有机溶剂,主要经呼吸道吸入,而呼吸带污染浓度视操作方式、工作环境及空气流动等有很大波动,且吸收速率差异很大,故单纯测定空气苯浓度只能反映外接触水平,难以对个体吸收量作出估计。有报  相似文献   

8.
对婴儿的胎内发育及后天状况产生不良作用的许多因素中,应包括工业上各类化学物质的影响。研究怀孕期和酚接触的妇女所生婴儿胎内发育及其状况有重要意义。取生育期正常大鼠进行交配,根据阴道涂片发现游动精子判为受孕。实验动物为42只雌鼠:第一组10只,在整个怀孕期吸入酚,浓度为5mg/m~3;第2组10只,也在整个怀孕期吸入酚,浓度为0.5mg/m~3;第3组6只,从怀孕第12天起吸入酚,浓度为  相似文献   

9.
三羰基甲基环戊二烯锰(MMT)作为无铅汽油的抗爆剂,当作燃料添加剂使用时,排出氧化锰废气。估计广泛使用时,市区空气中锰浓度可为0.05微克/米~3,快车道通常低于1微克/米~3。(美国1960年中期测得大气中锰的平均浓度为0.1微克/米~3),本实验从公卫观点评价氧化锰(Mn_3O_4)气溶胶为大气浓度100倍到10,000倍时的慢性吸入毒性。实验用3个染毒组,一个对照组。每组大鼠30只、猴8只;按10、100及1000微克/米~3的锰浓度染毒。每天染毒24小时(除喂食与清洁时间外),每周7天,共9个月。分三批处死,各组1/3大鼠染毒3个月后处死,另1/3大鼠和1/2猴9个月后处死,余者停毒观察6个月后处死。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研究职业性接触苯乙烯三个工作日的十名男工血液苯乙烯和苯乙烯代谢产物的状况。用气相色谱测定空气中苯乙烯浓度、血中苯乙烯、7.8氧化苯乙烯,苯乙烯乙二醇含量。计算工人的苯乙烯摄入量、探讨空气苯乙烯浓度与其代谢产物的关系。结果:工人呼吸带空气苯乙烯浓度平均为99mg/m~3(3~371mg/m~3)。接触苯乙烯1小时  相似文献   

11.
1979年我们对客车车辆修理过程中,从事切割挖补作业工人的劳动环境和健康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 一、环境调查 1.被调查的两个铅作业班组中,没有任何机械防护措施,自然通风条件也差,仅有一般纱布口罩。166个样品全部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2.生产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气焊工人切割旧车钢结构时,工人呼吸带铅的平均浓度为1.23  相似文献   

12.
乙炔气体在工业生产中使用广泛,一些较大企业常设乙炔发生站,向各生产岗位集中供气,但对其劳动卫生问题及其对工人健康的影响报道甚少。为摸清乙炔发生站空气中主要有害物质的浓度及其对操作工人的影响,我们于1981年11月间对沈阳机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车间空气中稀土的定量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用比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对车间空气和稀土作业者发中稀土总量和铈(以下均以氧化物计)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各点空气中铈的含量占稀土总量的百分比基本符合该厂生产的稀土盐中铈占稀土总量的比例。作业工人发中稀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空气中稀土浓度具有相关性。目前一般认为测定人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可以反映环境污染的程度。人发作为生物样品具有易采集,无损伤,便于运送和保存等优点。现在国内仅有个别单位对车间空气中稀土粉尘浓度进行测量,而对空气中稀土的定量分析还未见报道,又鉴于有的国家已提出了车间空气中二氧化铈容许浓度的建议值。因此,我们进行稀土劳动卫生学调查时,选用比色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分别对车间空气和稀土作业者头发中的稀土总量和铈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期了解车间空气中稀土浓度及寻找稀土职业接触、吸收程度和职业中毒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4.
镀锌作业近百年来,一直沿用氰化物(俗称山奈)作为金属络合剂组成电解液进行电镀。氰化物是一种有剧毒的化学药品,对人的致死量为0.05克左右;在电镀作业过程中,它会不断散发出来,很容易与空气中的 CO_2及 O_2作用生成 HCN 及 NH_3。当空气中氰化物浓度超过10PPM 时,对人的生命即带来危险;长期接触在有氰化物的环境中,也会造成慢性中毒,呈现头痛、恶心、胸部重压感以及神经衰弱样症状,甚至丧失工作能力,严重危害工人健康。含有氰化物的废水排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下,严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皮肤毒理学是研究毒物经皮中毒的毒效应和作用机理的学科。随着工业的发展,同人体接触的化学物质越来越多。Schwartz1958年调查指出,因职业性皮炎所丧失的劳动时间比任何其他职业病所丧失的还多 。1973年美国政府工业卫生专家会议制订的车间空气中化学物质阈限值(TLV)表中,有些化学物质标上“皮肤”标志,表明该物质可通过皮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对5名从事汽油加四乙基铅,14名铁路油槽车和7名油船装油工人的研究,其工作场所四乙基铅8小时加权平均浓度分别为0.480,0.016和0.009mg/m~3,发现接触空气四乙基铅高、低浓度的工人其尿中都有Et_2pb~( 2),其排出量与空气中四乙基铅浓度间有显著的相关(r=0.70),说明Et_2b~( 2)可以为职业性接触四乙基铅的一种特异性的指标。接触不同空气四乙基铅浓度的工人的尿中Et_2pb~( 2)/总铅量间比率是不同的,从而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一个简化模型,导出用CH7601型测汞仪测汞时吸收管内汞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公式C_2=K(e~(at)-e~(bt)),其中K,a,b在实验条件确定后为常数。解释了循环鼓气法中极大值的出现,得到起峰时间与水样浓度无关,光密度受水相体积影响等结论,并对略有泄漏的循环鼓气法和开放式的鼓气法进行了比较。在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汞的操作中采用封闭循环鼓气系统,为Hatch和Ott首创。他们认为,可以获得一个缓慢上升的信号,并形成一个平顶,直到下次分析前放空含汞气体为止。但是作者的实践和文献均证明,读数首先迅速上升达一个极大值,然后缓慢下降。一般认为这是由于吸附和封闭系统中含汞空气的扩散造成的。一些作者特别指出,主要是汞通过气泵到反应器的橡胶导管管壁扩散所致。本文根据若干实验事实,建立一个简化数学模型,导出吸收管中汞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解释实验结果,并提出和实验条件有关的几点结论,愿与从事环境监测的同志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编制说明液化石油气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气体燃料,具有热值高,既干净又方便,但又是一种易燃易爆的气体,如有漏气,在空气中的浓度达到1.5~9.5%时,遇有引火源会引起爆炸;液化石油气的蒸气压力较大,并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如丙烷(C_3H_8)液化石油气,当室外气温为20℃时,饱和蒸气压力为8.46绝对大气压,室外气温为50℃时,饱和蒸气  相似文献   

19.
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所(NIOSH)根据个体采样检测(流速为25~200毫升/分)的结果,对大气中二氯乙烷的标准作了修改。凡接触二氯乙烷的职工,空气中毒物的浓度应限于或低于1ppm。而1976年,该研究所提出的建议为5ppm。NIOSH还建议把二氯乙烷的最高浓度,改为在15分钟采样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新装饰的车厢内空气甲醛含量 ,2 0 0 1~ 2 0 0 2年对北京 -上海T2 1 2 2次新型旅客列车车厢使用前和运行 4个月后车厢内空气的甲醛含量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 ,新设计、生产并新装修后立即投入使用的 2 5K新型旅客列车车厢空气甲醛污染较严重 ,软卧车厢空气甲醛浓度明显高于硬卧车厢。经加强开窗通风、换气 4个月后甲醛浓度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