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一类动态车辆路径问题,分析4种主要类型动态信息对传统车辆路径问题的本质影响,将动态车辆路径问题(Dynamic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DVRP)转化为多个静态的多车型开放式车辆路径问题(The Fleet Size and Mixed Open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FSMOVRP),并进一步转化为多个带能力约束车辆路径问题(Capacitated Vehicle Routing Problem, CVRP),基于CVRP模型建立了DVRP模型;然后,在分析DVRP问题特点基础上,提出两阶段算法,第一阶段基于利用K-d trees对配送区域进行分割的策略,提出了复杂度仅为O(nlogn)的快速构建型算法,第二阶段通过分析算法搜索解空间结构原理,设计混合局部搜索算法;最后,基于现有12个大规模CVRP标准算例,设计并求解36个DVRP算例。求解结果表明了模型和两阶段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3.
宏观基本图(MFD)存在于具有交通运行同质性的城市路网中,它可以用于路网的服务水平评估、区域控制和宏观交通建模.不同道路运行条件对MFD的形状存在不同的影响,进行MFD影响因素分析是应用MFD理论研究城市交通运行规律的前提.本文以广州市海珠区为研究区域,运用Paramics交通仿真软件对海珠区的路网进行建模,通过采取不同交通管控措施,分析MFD图形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FD不仅是路网本身的性质,也是控制策略效果好坏的直接体现.同时,需求的剧烈变化、公交专用道的设置、车道禁行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路网的MFD.另外,制定交通控制策略时要优先考虑路网中的关键路段. 相似文献
4.
目前各大城市的交通拥挤都很严重,车流诱导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交通状况,因此,许多城市正在大量安装可变情报板,用它来发布动态的车流诱导信息。如何更有效安全地利用可变情报板发布诱导信息,本文从可变情报板显示内容的刷新频率、重要信息的闪烁频率、图形文字的视认性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定量的研究,并给出了若干比较有效的实施建议,如显式内容的相对固定化、城市路网的概要化、道路区域的色快化,以及显式内容颜色的通用化。 相似文献
5.
6.
基于出行者对网络不确定性的风险态度,将出行者分为三类:保守型,冒险型和中庸型。分析了旅行时间随机扰动的降级路网中不同用户类的出行选择行为,建立了与出行者选择均衡条件等价的变分不等式模型,讨论了模型解的性质,并设计了求解模型的算法。算例表明不同风险态度的出行者在降级路网中的路径选择行为存在较大差异,而且不同风险态度的出行者对不同交通状况及管理措施的响应也存在较大差异。这一研究将有助于加深对交通行为的理解,为交通管理者设计各种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更准确和具有针对性的决策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7.
AREZOUMANDI Mahdi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1(6):74-84
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I-270/I-255州际公路上,可变限速标志实时控制高峰期车速以缓解拥堵.本文研究可变限速系统对行程时间分布和可靠性的影响,分析伽马分布、最大极值分布、log-logistic概率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及威布尔分布与24小时行程时间数据的拟合程度,得到后可变限速情形下行程时间的分布.结果表明,后可变限速情形下行程时间的分布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提出基于行程时间均值和标准差方法计算行程时间可靠性最关键指标之一——第95百分位数的行程时间基于I-270/I-255公路四个拥堵路段36个实测数据集,用参数和非参数统计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交通规划与决策质量,有必要妥善处理交通调查无回答问题. 但是在相关研究中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此问题常被忽视. 本文统计分析了发展中城市居民出行调查中项目无回答的缺失模式,进一步分析项目无回答作为模型缺失数据对基于期望最大化的数据修补的多项Logit集计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影响. 选择三个发展中城市代表调查无回答的三个等级做案例分析. 首先,根据项目无回答缺失模式,利用Pearson开方检验得出重要的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和出行背景因素. 其次,利用基于缺失模式分析的期望最大化估计,处理缺失数据得到无偏数据集作为基准. 此外,利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检验了零假设,即有无期望最大化估计情况下的模型参数估计是相同的. 用基于R平方系数的内在效度检验计算估计情况下的模型预测偏差. 最后,考虑缺失数据的影响,评估一个重要的指标——出行时间价值. 结果表明,在发展中城市,问卷回答者和不回答者的社会经济背景存在很大差异. 缺失率和缺失模式均对出行方式选择模型的参数和预测精度有很大影响. 考虑缺失模式的出行时间价值计算表明, 项目无回答对出行时间价值的影响被过高估计了.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引入并修正了轨迹交叉论事故触发模型在公交系统中的表现形式,并针对公交系统的资源特点对人因差错、物因缺陷事故运动轨迹的形成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根据对公交系统主要事故致因因素的分析,特别着重于对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进行研究,阐明驾驶员的不安全行为在事故致因中的复杂性和控制的重要性.通过对反轨迹交叉的事故干扰研究,得出了适合公交系统的反事故措施模式,并结合管理学中冲突的解决原理提出反交叉式干扰事故模式,希望导入安全行为可以降低人因差错、物因缺陷轨迹交叉的概率,进而根据公交系统的运行特点,提出几点有实际意义的控制人因的反事故交又干扰方法,以供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女性驾驶员导致的交通事故逐年增多,由于男女驾驶员在生理心理上差异明显,女性面对突发应激情景处理能力不如男性,研究女性驾驶员应激反应能力能有效减少交通事故.通过自主开发的驾驶应激模拟系统,选用女性被试者进行仿真实验,运用多导生理记录仪MP150实时记录心率参数,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得出不同应激场景下的训练标准,并与男性驾驶员训练标准进行对比找出关键应激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能有效拟合随着训练次数增加心率下降的规律;不同性别的应激状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突然横穿道路行人为女性驾驶员关键应激源,有显著性别差异;前方视距不良、前车紧急制动应激源无性别差异.对关键应激源场景进行重点训练有助于提升女性驾驶员应激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Cao Xintao Hu Jiangbi 《河北交通科技》2008,(2)
根据109国道石嘴山-中宁段交通事故资料,对该路段驾驶员年龄、交通方式等进行了分析,得出了109国道肇事驾驶员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为更加精确地对公交事故严重程度进行分类以探究其影响因素,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事故综合强度+K-means的公交事故严重程度分类方法,并基于此分类方法建立公交事故严重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首先,针对传统事故严重程度分类中的定性分类方法,引入事故综合强度法定量计算公交事故严重程度,并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对事故严重程度进行聚类。其次,选取环境、驾驶员、道路车辆和事故特征这 4 方面的 17 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分别将事故综合强度+K-means分类法和传统分类法的结果作为因变量,运用有序Logit模型分析公交车事故严重程度,同时利用平均边际效应量化各显著因素的影响程度,以佛山市2021年156起公交车事故数据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事故综合强度+K-means分类法的有序Logit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优度。高峰期、换道、超速、加速度过大、注意力分散和进出站会增大发生极严重公交车事故的概率,增大的概率分别为11.57%、29.06%、23.98%、17.13%、30.97%和12.27%;白天和晴天会减小发生极严重公交车事故的概率,减少的概率分别为22.31%和12.34%。 相似文献
15.
针对道路交通事故预测具有随机波动性较大、信息量较少和非线性数据序列预测的特点,引入支持向量回归机(SVR),建立基于SVR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证明基于SVR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具备非线性、所需数据资料较少、建模简单和计算快捷等优点,同时与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相比,该模型的预测精度高、泛化能力强,更适用于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相似文献
16.
应用智能主体技术, 针对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车辆跟驰行为, 建立了基于智能主体的车辆跟驰模型, 利用西部高速公路交通调查统计的数据, 对车辆主体的间距愿望进行了定量分析, 利用比例微分控制确定车辆主体的加速度响应, 建立了不同加速度队列的逻辑意图, 使模型的加速度响应符合车辆的动力特性。利用开发的EAD-Simulation系统, 在特定和随机两种不同过程下对模型进行的测试表明: 利用智能主体技术描述高速公路意外事件影响下的跟驰行为, 可充分发挥其个性、自治性和自适应性的特点, 在主体的属性描述中利用比例微分控制“类阻尼”的特性, 可有效地对车辆主体的稳定性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7.
人因失误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全决策树方法可以确定不同情境中各影响因子对人因可靠性的影响程度和不同场景中的人因失误概率,其强调情境影响的动态分析模式符合驾驶员可靠性分析的需求。结合某道路运输企业具体情况,采用熵权法确定主要影响因子,基于全决策树法分析主要影响因子对驾驶员人误概率的影响程度,确定该情境下驾驶员的人误概率。计算结果显示,根据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不同品质描述等级组合,该道路运输企业人因可靠性影响最明显的因子是疲劳,其次为外部环境、监督管理及驾驶员的性格,鉴于此结果提出以“筛选-矫正-监控”为控制手段的“三道防线”全程化人因管理模型。 相似文献
18.
在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有时会涉及到驾乘关系的确定。本案例结合车体的变形痕迹特征、事故现场的轮胎痕迹及其他现场痕迹,运用动力学基本理论再现事故过程,同时结合人体的损伤特征,分析确定事故发生时的事故车驾驶员。此方法将事故过程再现与法医学鉴定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鉴定意见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9.
对道路交通系统的客观分析后发现,在以往事故分析中对人、车、路三因素间的关系分析不足。针对此问题,对道路事故处理中过多偏重驾驶员因素进行了原因分析,然后通过计算分析指出道路因素应占有更大的比例,在未来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中应该重视道路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提出了事故背景因素的概念,建立了背景因素量化指标体系及其采集数据项;并提出了构建背景因素数据库的设计思路,建立了符合我国道路交通事故分析模式的交通事故背景因素数据统计分析系统,以便把握道路交通安全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找出造成事故的主要背景原因,提炼安全对策,为道路交通安全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