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七○四研究所九室按照海上航行舰艇的弹药补给的特殊条件,研制成功两端门开启式铝合金弹药集装箱,经过试验已成功地应用于各型舰艇的航行补给工程。 世界各国海军为提高舰艇的续航力和战时的弹药贮备供应,均有重要的保证措施,其中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海上航行补给来实施对舰艇的弹药的补给供应。 在海上航行实施弹药补给时,首要条件是在一定的补给时间内按被补给舰艇的弹药储备基数的比例数补给各类弹药。  相似文献   

2.
科海拾贝     
《航海》2003,(3)
日最大的新型补给舰“摩周”号下水 该舰是“十和田”级补给舰改进扩大的新型首舰,是日本海上自卫队第四代补给舰,也是日本海上自卫队最大的军舰。全长221米,宽27米,深18米,吃水8米,编制乘员145名,排水量13500吨,主机首次采用燃气涡轮发动机,航速24节。主要装备有2座20毫米“密集阵”近程武器系统、6套海上补给装置(4套加  相似文献   

3.
为了弥补海上补给力量不足及设备老化问题,德国海军决定建造702级补给舰。该舰不仅海上自持力长,还可以为舰艇补给燃油、润滑油、弹药、食品及淡水。必要时还可提供医疗服务及智能型医疗集装箱,箱内配备应急手术仪器和45张病床。可携带2架直升机或为2架直升机提供起降服务,快速转运伤员或快捷运送物资。可为舰艇卸掉舰艇上的废水、污油、垃圾及其它废弃物,不会污染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4.
本发明概要地叙述了在海上补给操作时具体的传送和装卸装置,特別述及到自一艘航行补给船向另一艘船传送物体时的接收装置。海上补给操作乃是一艘发送船或供应船将貨物或物体(如貨物、弹药、导弹等)传送到通常为小型的战斗接收船上。操作是靠在二艘船舶间收紧之吊索来实现的。通常采用的一种索具称为张力高架索具,此索具的一根所谓高架索连接两艘船并支撑着一台传送吊车。也采用外牵索和內牵索,这些索有一端固定在传送吊车上,以便将传送吊车自一艘船  相似文献   

5.
本装置一般与海上补给操作有关,特別是属于两船间传送貨物的接收装置。海上补给是一术语,它的含义是在航行的船舶间传送诸如必需品、弹药和其他貨物等供应品。通常,传送索架设在两艘航行的船舶之间,供应品靠一台传送吊车自一艘船运往另一艘船,传送吊车靠內、外牵索的收、放在高架  相似文献   

6.
船用起重机波浪补偿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用起重机是海上运输物资补给船舶间输转的重要设备,解决因波浪引起的吊运物资相对接收船甲板的升降变速和摇摆对于提高物资补给速度和安全性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现有的几种波浪补偿技术及美海军在这项技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并初步提出一种主动式波浪补偿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7.
战斗舰艇在装备、食物被消耗,而仍须停留在海上给定位置时,为了补给作业,供给船必须驶至距离战斗舰艇60~200英尺之内(常常处在不利的气侯和海情下)。补给系统利用液压传动绞车与相关的钢索组合,来进行两船之间补给品的输送。所有各类装备、燃料、武器甚至人员,都是在两船航行状态下,跨过水  相似文献   

8.
舰船在海上航行,由于受到风、浪、涌的影响,使船体经常受到撞击力、剪切力和弯曲力矩的作用。海上补给作为一项特殊的海上勤务活动,补给舰和接收舰距离很近,且二者之间架设有索道或连接着加油软管,舰船机动严重受限,对舰船操纵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应特别重点把握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8年3月10日,在西班牙索菲娅王后的亲自主持下,西班牙海军的新一代多用途战舰——“胡安·卡洛斯一世”号战略投送舰在纳凡提亚船石顺利下水。作为新世纪的“西班牙海上旗舰”,“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在总体设计上巧妙地将轻型航空母舰和两栖攻击舰合而为一,舰上既有航母必备的高强度飞行甲板、机库和升降机,又有两栖舰特有的浸水坞阱和车辆装载甲板——实际上,“胡安·卡洛斯一世”号的基本舰型直接来自于西班牙海军现役“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轻型航母,而舰上的两栖船坞等部分则直接借鉴了其现役“加利西亚”级两栖船坞运输舰2号舰“卡斯蒂拉”号。从“血缘”的角度做一个也许不太恰当的比喻,“胡安·卡洛斯一世”号其实就是西班牙海军将“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号轻型航母和“加利西亚”级两栖船坞运输舰“拉郎配”后所诞下的“婚生子”。  相似文献   

10.
两栖攻击舰是一种创造性地把两栖舰船与直升机相结合的新式作战平台,以致世界各国海军都竟相发展。 1959年4月,世界上第一艘专门设计和建造的两栖攻击舰“硫磺岛”号动工兴建。该舰满载排水量18000吨,舰上最多可能搭载2000名登陆作战人员及其装备,可有效地实施垂直登陆作战。 从70年代初起,美国开始研制一种兼具两栖攻击舰、舰岛运输舰和两栖货船功能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该舰载排水量约40000吨,飞行甲板的长度增加到250米,可搭载数十架直升机和众多的登陆艇。“黄蜂”级舰体加长到257.3米,满载排水量40500吨,它不仅汇集了两栖攻击舰、船岛运输舰、两栖货船等的性能于一身,而且还具备有医院船等功能。 英国近年加紧建造的两栖攻击舰是“海洋”级直升机母舰。这是一艘长203米、满载排水量  相似文献   

11.
GEC公司针对目前以恒张力原理为基础的补给装置存在着固有振荡的趋势,充分考虑了两船在靠近航行时所引起的干涉影响。为了适应在恶劣海况下(6—7级海况)工作,GEC 公司研制了一种带测量索的受控张力系统。本文系根据英48家集团来华技术座谈资料编写的,比较系统地介绍了GEC 公司这种海上横向补给装置的组成(包括发送臂、接收臂、液压动力和控制系统各部分)以及其主要技术性能参数。最后扼要地介绍海上补给技术在沿海石油工业上应用的发展前景,以及 GEC公司在该方面的有关装置。  相似文献   

12.
直升机可用于海洋补给平台和物资、人员之间的运输,而选用合适的直升机型号必须在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方面进行分析。同时,对海洋补给平台的直升机甲板的配置也需要结合平台使用环境和直升机起降的要求。对渤海海域海况环境、渤海海域直升机作业部门、海上直升机机型、直升机保障机型几方面进行论证,总结出直升机甲板配置,分别从直升机甲板尺寸、甲板安全性、甲板助降设施、甲板安全设施和其他保障设施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3.
《航海》1979,(2)
去年,日本三井造船公司为巴拿马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自航型半潜式海上作业船“波尔特”号(Balder)。该船是在2个潜入水中的浮体,用六根支柱支承上体甲板所形成。在甲板的左右舷装有2000吨  相似文献   

14.
海上航行补给接收装置中的锁定及应急解脱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润荣 《机电设备》1999,(4):11-13,35
该文简要介绍新设计的舰船用海上航行补给接收装置中的“锁定与应急解脱机构”的特点、组成及其设计。  相似文献   

15.
崔戈 《船舶工程》2018,40(11):73-76
海上补给是指利用各种补给装备及技术在海上对舰船实施物资补充、人员车辆换乘的一种海上作业活动,是海军中远海作战的主要物资保障及转运方式,相关技术的研制及发展历来受到各国重视。本文介绍了国外海军海上补给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针对横向补给、靠帮补给及车辆转驳等关键领域,分析了其背景及现状,梳理了技术研制情况,总结了未来发展趋势及各自关键技术。分析认为,多种新技术应用扩大了物资及装备海上转运的适用范围,提高了输转效率及作业安全性,并使海上补给技术发展呈现出重型化、快速化、智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高学忠  刘震 《机电设备》1997,(1):13-14,35
恒张力控制系统用于海上航行补给的高架索道张力控制及拖轮牵引缆的张力控制上。其目的是保持缆索张力的动态恒定,以免缆索断裂或相应装置受损。如图1所示,海上补给时,补给船与接受舰之间由高架索连接。由于风、浪等等原因,两舰时而分开,高架索张力增大,需放索补偿;时而两舰靠近,高架索张力减少,需收索补偿;这一收一放补偿,从而使高架索张力保持恒定。  相似文献   

17.
5月25日中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主题宣传活动在巡航途中的广西海事45米巡逻船“海巡191”甲板上进行。从钦州港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的海上颠簸,“海巡191”船首次抵达远离大陆海岸线63海里外的北部湾海上石油钻井平台“南海自强”号巡航。海事执法队员手持国  相似文献   

18.
簡介 1974年1月,SH-2F型直升机在美舰“饱溫”号上为扩大日间和夜间自由起降极限而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5级和6级海情下,直升机不用拉降装置也可以降落。本文报导了“饱溫”号上的试验结果,试验设备包括装有仪表的船和直升机,试验工作包括波高测量和船运动的统计分析。根据试验结果,对未来舰船上的拉降装置、夹紧装置和牵引装置的设计要求,对减搖、照明和助降装置的设计要求以及起落架和甲板强度设计要求,都提出了推断。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国内某船厂建造的冷藏船中间甲板钢索自重关闭型折叠式舱口盖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总体布置中的典型装置节点进行探讨。本文论述的舱盖设计思路方法对同类型的舱盖设计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船电技术》2010,(11):61-61
据海事链接网2010年6月23日报道,6月19日,未来的“查尔斯·杜鲁”号干货弹药船(USNS Charles Drew,T—AKE10)离开位于圣迭戈的通用动力公司国家钢铁与造船厂,在海上顺利完成为期3天的接收海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