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胶济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胶济铁路即墨至高密段43.2km双线路基施工及通车一年后的实际沉降情况,对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必要性、主要途径及控制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对于今后铁路提速改造以及客运专线的路基工后沉降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石太铁路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石太铁路客运专线Z8标段路基施工,研究分析影响路基工后沉降的关键因素和原因,从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石太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后沉降的施工控制与监测方法,可供以后施工借鉴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沪宁城际铁路为工程背景,详细介绍了软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监测的技术,以及基于实测的沉降监测数据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了不同预测方法对软土地区路基工后沉降预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并提出了适合于软土地区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1概述武广高速铁路对路基施工质量提出很高要求,特别是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十分严格,要求工后沉降小于15mm,而路基填筑质量是保证工后沉降的关键因素之一。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建设一直沿用压实系数(K)、相对密度或孔隙率(n)作为路基设计和施工质量的控制指标。以压实系数作为路基压实质量标准,具有及时指导  相似文献   

5.
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在秦沈客运专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本文对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进行探讨和总结,为今后修建类似铁路提供参考和经验。 研究方法:结合秦沈客运专线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情况,详细分析并确定了适合客运专线软土及松软土路基的设计计算基本程序;探讨了沉降观测方法、观测精度、频率及由实测的沉降资料进行未来沉降预测的方法。 研究结果:提出了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及动态设计的基本步骤。 研究结论:运用软土及松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技术,能够对路基工后沉降和沉降速率进行精确控制。  相似文献   

6.
黄土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后沉降是造成路基沉降变形的主要原因,研究路基工后沉降的规律并预测最终沉降量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兰武二线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长期观测数据,提出一种新的分析预测模型--似固结模型,并与泊松模型、指数模型、对数模型、双曲线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曲线模型与似固结模型的误差平方和与预测曲线的误差均较小,能较好地反映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规律,两者相互印证,提高了工后沉降预测的可靠度.利用各种预测模型对不同测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后的对比研究表明,似固结模型对黄土路基工后沉降的预测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对于黄土地区铁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地基作为铁路运行的基础设施,是确保铁路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和基础,高速铁路对路基施工后沉降控制要求非常高,对软土路基采用各种类型桩基进行加固是高速铁路控制沉降的有效措施.本文对高速铁路软土路基处理中常用的几种桩基的成桩原理、适用范围、设计要求、施工工艺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不同类型桩基的造价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结合工...  相似文献   

8.
李锁平 《科技交流》2003,33(2):33-37
重型铁路、快速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沉降标准要求不断地提高,因此,软土路基沉降控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不但要在设计中加以控制,也要对施工过程加以严格控制,它是控制路基基底稳定和控制工后沉降的一项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预沉降法"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客运专线无砟轨道路基沉降控制工程面临的新问题,探讨“预沉降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该工法可减少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铁路路基沉降变形控制的要求,且可达到过渡段路基工后“零沉降“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合肥-南京铁路试验段改良膨胀土路基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建时速200km合肥—南京客货共线铁路的大部分路基为膨胀土地质,对膨胀土质进行改良,对路基填筑工艺和质量进行控制,是合宁铁路建设取得成功的关键。在工程试验段设置了改良膨胀土路基沉降观测断面,通过研究试验段改良膨胀土路基基底沉降、改良膨胀土路基本体压密特性、路桥(涵)过渡段路基压密特性等变化规律,预测工后沉降非常微小,能够满足路基工后沉降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1.
铁路客运专线观测路基沉降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路基工后沉降是铁路客运专线铺设无砟轨道的控制因素.结合以往施工测量经验,提出一种简便、准确、不影响下步工序施工的路基沉降观测方法,供路基施工工程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沉降监测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对路基工程工后沉降控制十分严格,路基工程工后沉降主要为铁路铺轨完成后地基的残余沉降。石家庄—武汉高速铁路设计标准为时速350 km,全线无砟轨道。为研究地基加固措施的科学性,在建设过程中,选取代表性试验工点对复合地基沉降进行监测和研究。研究结论:采用桩+板结构和CFG桩复合地基联合堆载预压措施加固深厚松软土地基,施工期沉降约占最终总沉降的72%~85%,有效地控制了路基工后沉降,整个区段内纵向沉降较为均匀,符合区段路基铺设无砟轨道要求,加固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铁路建设对路基工后沉降的要求十分严格,以京沪客运专线铁路昆山试验段的测试数据为依据,在分析砂桩处理软基方案合理性的基础上,总结了路基预压沉降测试数据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双曲线法进行了地基预压期间的沉降预测,基于预测结果,分别获取了该试验段一般路段与路桥过渡段的堆载预压相关设计参数,推测出满足工后沉降要求时控制预压期地基沉降速率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14.
客运专线铁路路基工后沉降控制标准高,增加了软弱土地基沉降控制难度。根据软土类型及特征,探讨适用于客运专线铁路软土地基处理方案、地基加固的优化设计和变形计算,对软弱地基加固方案、设计参数、沉降计算方法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客运专线路基沉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某一区段路基的沉降观测数据,定量的计算出路基沉降范围值及沉降速率,并分析其原因;借助合理曲线回归方法,预测不同地基处理方式下路基的工后沉降量与路基填高的关系;以试验区段中的某一观测断面的沉降数据,探讨分析路基沉降时程发展规律及合理的放置观测期。  相似文献   

16.
介绍莞惠城际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地基加固设计方案和路基沉降观测措施。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综合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用以判断地基加固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CFG桩复合地基在铁路客运专线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铁路穿越不良地质时,常常要采取一些工程措施加以解决,以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尤其是客运专线铁路.CFG桩是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处理路基基底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能够满足工后沉降及列车高速运行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CFG桩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论:经过路基填筑、工后沉降评估、无砟轨道施工和一年多的观测验证,只要严格按照复合地基的原则处理,严格控制工艺过程的施工质量,施工后的路基工程沉降量完全可以达到设计标准,实现路、桥、隧标准要求的铁路轨道线形.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填土高度与不同软土层厚度条件下软土路基工后沉降量进行了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结合高速铁路工后沉降限定值,从控制路基变形的角度提出了软土路基以桥代路的合理桥路分界高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19.
路基工后沉降直接关乎铁路行车安全性及乘车舒适性,对工后沉降的可靠预测一直是工程界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基于Mesri蠕变模型理论引入路基荷载下受路基宽高比影响的附加竖向应力解析式,提出了一种天然地基条件下路基工后沉降计算方法。与依赖前期沉降观测资料的预测方法不同,本文方法适用性更为广泛,且具有模型参数少、物理意义明确、易于获取以及适合计算机编程等优点。通过与离心模型试验对比,路基工后沉降的计算值与离心机数据吻合较好,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精度,验证了计算方法的可行性。经过对比发现,在铺轨完成后约2a,路基沉降逐渐趋于收敛,此时的沉降占工后总沉降的80%以上。研究成果可为初步设计阶段路基工后沉降预测提供一种简便算法,具有一定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时速200km及以上铁路软土路基设计施工中,如何缩短软基加固后固结沉降过程和如何准确有效地控制工后沉降量,是大家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上海F1赛车场软基设计施工中的一些新思路,主要在于将基底加固技术与路基构筑技术视为一个整体,使不同高度路基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固结沉降,并使工后沉降量接近同一水平。尽管客运专线及高速铁路软土路基有其自身特点,与赛车场不尽相同,但如能在设计中适当地借鉴运用这种新思路,将有助于建成高质量的高速铁路软土路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