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针对实际道路交通事故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可靠性理论和随机摄动法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再现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交通事故再现可靠性分析方法,提高了再现分析结果的精度.对于同一起事故,由于采用不同的信息和计算模型,得到的分析结果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产生冗余信息下的交通事故再现分析问题.针对交通事故中的冗余信息问题...  相似文献   

2.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道路交通事故特点的分析,对不确定随机问题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介绍了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在交通事故分析中的运用,计算机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的运用精度良好,并与实际数据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道路交通事故司法鉴定实践中的车速再现一般通过特定的模型进行计算,利用回归正交设计方法对典型的车-人碰撞事故的车速再现模型进行不确定度分析,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回归分析以及参数取值范围得到车速的不确定度,通过与不确定度评定基本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十分接近。通过极差分析表明车-人事故中人体与路面的摩擦系数μ对车速再现结果影响最大,这对实际司法鉴定中车速再现不确定参数的勘测和选取具有指导意义。最后通过一起典型车-人事故的车速再现,验证了上述方法在司法鉴定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曾顺民 《上海汽车》2006,(10):41-43
对道路交通事故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和分析,研究交通事故的人—车—环境的特性、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与影响因素,对预防和减少事故伤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主要介绍的是同济大学在上海嘉定区建立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采集系统尝试,及事故再现分析的主要工作流程。  相似文献   

5.
为了增强道路交通事故再现的科学性,提高准确度和说服力,提出将理论力学速度合成定理应用于事故再现的分析中;介绍了速度合成定理的推导过程,阐述了对其的理解,并举例分析了应用机理。结果表明,应用速度合成定理能解决事故再现分析中速度的大小与方向的判定、翻车原因的解释、行车方向的确定等方面的难点,为事故再现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
车辆交通事故再现能量方法的不确定度评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结合车辆碰撞交通事故车速分析的具体特点,在建立能量方法车速计算模型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度理论研究了再现车速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通过选择适当的输入参数作为不确定因子,分别计算各部分能量对应等效速度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然后计及不确定度的累积和传播,得到最终车速输出结果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展伸不确定度,以此检验和理解事故再现结果的准确程度。并给出一个典型车速分析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道路交通安全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特点,内因进行了分析,针对影响北京市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确定道路交通安全3项评价指标,标定了阈值,运用道路交通安全灰色评价方法,从宏观角度进行纵向事后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利用仿真软件可以充分利用事故现场信息实现对人车碰撞事故的再现分析,但这些信息通常包含不确定性。考虑这些不确定的信息对仿真结果的影响,可使所得结果更可靠、合理。针对人车碰撞事故仿真模型复杂、无显式表达式的特点,将响应面方法及试验设计方法引入到再现分析中,通过构建复杂人车事故再现模型的近似响应函数,进而结合已有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仿真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最后,讨论了响应面函数的选取并给出了不确定性分析的步骤。以一人车碰撞试验为例,分析了车辆碰撞行人车速的不确定性,算例结果表明,响应面方法可用于辅助分析人车碰撞事故再现仿真结果的不确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管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在分析道路交通事故信息的基础上,利用GIS空间数据库技术实现对交通事故的空间、时间信息以及造成交通事故的人、车、路和环境等因素的一体化管理。通过GIS技术进行道路交通事故的时空分布分析,发现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GIS在道路交通事故管理与分析应用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结构的可靠度不仅与确定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影响因素有关,而且与破坏准则的模糊不确定性有关。考虑到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利用结构可靠度理论和模糊数学,讨论和分析了结构破坏的隶数函数的内涵,并提出了一种计算结构模糊可靠度的公式,以沥青路面为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车辆碰撞行人交通事故的不确定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车辆碰撞行人交通事故牵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如接触点位置与摩擦系数、人体的飞行距离、抛出高度和角度,根据这些取值不确定的参数估算碰撞速度,其结果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为了考察碰撞速度的不确定取值范围,研究了行人事故所包含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利用多元函数的相对不确定理论,针对碰撞速度的一般运动学计算模型建立了相应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给出了关于一起真实事故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人体与路面间摩擦系数的取值对计算结果不确定度的影响最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不确定度理论,针对汽车-自行车侧撞事故的速度计算模型建立了相应的不确定度分析方法.结合事故再现模型,运用方差合成理论并考虑自行车抛距与行人抛距间的相关性,将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进行合成,最终得到车速估算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由此给出较合理的车速估算结果.通过一个典型事故分析案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3.
交通事故重建是交通事故分析、交通事故司法鉴定、交通事故深度调查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交通事故重建方法对现场轮胎印迹及车体痕迹依赖程度较高,随着汽车主动安全技术的发展,交通事故中的轮胎印迹越来越少,交通事故重建的技术难度逐渐增大。与此同时汽车ECU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以EDR为代表的数据记录装置为交通事故重建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马艳丽  裴玉龙 《中南公路工程》2007,32(3):147-150,155
基于灰关联分析,对道路交通事故的影响因子进行预处理,建立了基于多因子关联分析的道路交通事故GM(1,N)预测模型。对哈尔滨市1994年~2004年的道路交通事故进行实例分析,预测结果表明GM(1,N))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GM(1,1)模型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克服了GM(1,1)模型对于波动性较大的非平稳数列预测精度低的缺点,该模型具有简单、有效、预测精度高的特点。GM(1,N)模型是一种动态数据处理方法,且不会出现量化分析与定性分析结果矛盾的现象,能够很好的反映交通事故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汽车碰撞事故再现估算速度的不确定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泉  李一兵 《汽车工程》2001,23(4):230-232
不确定度分析是一种考察人试验测量输入值得到计算结果输出之间不确定度传播的数学方法。本文中将不确定度分析方法引入汽车碰撞事故再现的模型算法中,推算碰撞前速度的不确定度,给出了在汽车正面斜碰撞事故再现中的一个应用实例。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初步得到了不确定度的传播规律,并指出了相关问题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王蕾  邱锋  夏永旭  韩兴博 《隧道建设》2019,39(8):1301-1307
为提高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准确率,以西汉高速秦岭某隧道群的496起交通事故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公路隧道交通事故预测的道路环境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不同预测类别选定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变量,通过贝叶斯模型、随机森林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分别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严重程度、伤亡情况和持续时间进行预测,根据准确率和稳定性确定出最优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1)随机森林模型在预测公路隧道交通事故形态时最为可靠,准确率约为84%; 2)在对公路隧道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和伤亡情况进行预测时可优先考虑贝叶斯模型,其对重大或特大事故的预测准确率高达50%; 3)选择随机森林模型作为公路隧道交通事故持续时间的预测模型,绝对误差为20 min时模型准确率将超过70%。  相似文献   

17.
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模糊评价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裴玉龙  戴彤宇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6):121-125,138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是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当被鉴别路段或交叉口的道路条件、交通条件相差较大时,采用原有的鉴别方法就难以保证鉴别精度,而又鉴于交通安全概念的模糊性、评价者思维方式的多样性以及评价结果常以口语化词汇表达的特点,提出了鉴别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的模糊评价方法。经过分析比较,模糊评价方法采用的指标是亿车公里死亡率、万车死亡率、万车当量总事故次数及事故严重性指数。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二层模糊数学评价模型,以哈尔滨市区内部分道路路段及交叉口的交通事故多发点作为应用示例进行了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鉴别。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购买和使用汽车的人数不断上升,而在有限的道路交通资源的情况下,交通拥堵以及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大大上升,而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则需要对交通事故车辆及周围环境进行信息采集,对事故现场进行重建,进而还原事故产生的原因,进而对事故车辆的责任进行鉴定。近年来,为了更好地重建事故现场,分析相关事故产生的原因,对事故车辆进行责任鉴定以及采取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如今在大部分地区已经使用了信息技术、监控技术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等对交通事故信息进行采集。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在交通事故信息采集过程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技术类型,包括:基于摄影测量的技术、基于视频解算及分析的技术以及基于电子智能的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交通事故信息数据库、交通事故分析重建、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改善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为了从根源上预防长隧道交通事故的发生,该文基于主动型的事故预防理论,提出了隧道交通事故征候的概念,进而建立了隧道事故征候体系,找出隧道交通事故的潜在隐患,并且提出了若干有效的应对措施和管理方案,改进了隧道安全管理,提高了安全水平,使隧道交通安全由被动的事故预防变为主动的事故征候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