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确冻土地区混凝土桩基在循环荷载作用下桩土流变效应对桩端位移、桩端阻力以及桩侧冻结应力的影响,利用在冻土中的混凝土模型桩顶端施加正弦波循环荷载的方法,包括改变循环荷载大小、加载频率和冻土温度,开展了循环荷载下桩土流变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循环荷载大小、荷载频率及冻土温度是影响混凝土单桩-冻土流变效应的主要因素;冻土流变效应的存在,致使桩侧冻结应力随时间推移而降低,而桩端阻力逐渐变大;荷载频率增大,桩侧冻结应力也随之变大,而趋于稳定的时间较短;温度升高,桩端位移就越大,桩侧冻结应力越小,其趋于稳定所需时间也较长;对于多年冻土区桩基础,在设计及运营中应尽量保持及降低冻土的负温,降低荷载频率.  相似文献   

2.
桩土应力比是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最重要的参数,但由于其涉及到桩体、土体及筋材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且影响因素众多,目前尚无明确的计算方法。基于此,根据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的受力变形特征,首先通过数值模型研究筋箍碎石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与荷载、埋深、筋材刚度以及桩土弹性模量比的关系。根据数值模型揭示的桩土应力比变化规律,提出一个新的桩土应力比计算模型,并依据该模型在假设桩体、土体及筋材应变协调的基础上利用弹塑性分析方法推导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桩土应力比的解析公式;基于建立的模型及计算公式探讨桩土应力比与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该解析公式基于弹塑性理论分析,但也能考虑现场桩土应力比实测值,能够综合反映桩体、土体、筋材、埋深及荷载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并且形式简单,计算方便;刚性基础下筋箍碎石桩桩土应力比在相同荷载水平下随埋深、筋材刚度、面积置换率、桩土弹性模量比及桩体摩擦角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荷载水平的增加则会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值;在碎石桩复合地基沉降计算中不宜采取单一的桩土应力比参数,而是应该根据荷载水平以及计算深度分层选取合适的桩土应力比作为计算参数。  相似文献   

3.
杨忠胜  叶元芬  高云峰 《公路》2007,(11):64-67
在合理假设桩侧摩阻力在桩尖平面应力分布的基础上,推导了桩尖附近应力场公式,得出了在桩长、桩径、桩周土内摩擦角一定的情况下,桩尖地基应力与桩顶竖向动荷载的时程反应规律。并对影响桩尖地基应力的各因素进行了敏感分析,为桩尖附近其他地下结构的验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南通一船坞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试验分析水平荷载桩的受力特性,得出了在各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水平位移与水平荷载之间的关系和桩身的位移、转角及弯矩分布规律。通过桩身应力测试。研究了水平荷载桩的应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通过微型桩受力能力试验,得到了微型桩荷载与挠度的关系,以及微型桩的屈服荷载和对应的挠度、弯矩;同时,得到微型桩荷载与钢筋计应力的对应关系。结合宝鸡市安台村滑坡治理工程,通过微型桩极限荷载时的应力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判断微型桩的受力状态。加固后的滑坡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结合实体公路工程,通过现场试验段土压力监测,分析了桩土应力比随路堤填筑高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作出了桩土应力比变化是桩土协调变形、承担荷载相互转移结果的结论;总结了桩土应力比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粒料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将柔性桩和刚性桩组合成复合桩,充分发挥了柔性桩、刚性桩的优点又弥补了两种桩型的缺点。数值分析显示,在基础范围外和刚性桩加固区,水平位移与荷载基本出现非线性关系,除地表附近出现很小的拉应力外,其他区域都是压应力,刚性桩体压应力值,大于柔性桩体的压应力,远远大于土体的压应力。竖向应力与荷载基本上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段内桩土应力的现场监测结果,探讨了柔性荷载作用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并根据监测结果对地基处理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在路基填筑期期内,随着上部荷载的桩体、桩间土应力不断增大,桩土应力比的总趋势为增大。路基固结稳定期内,桩土应力比值变化不大。在填土高度5 m以内的柔性路基作用下,水泥粉煤灰搅拌桩复合地基中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范围为2.18~2.71,远小于单桩承载力测定的3.0~10.0。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德兴至南昌高速公路填土路堤下CFG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现场原位测试试验,对不同桩距的CFG桩复合地基在路堤填筑施工期和载荷试验承栽板下的桩土应力比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桩土应力比随荷栽和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路堤荷载条件下与刚性荷载下桩土应力比的变化规律存在着差异,在路堤施工期测试的桩土应力比较刚性荷载试...  相似文献   

10.
深厚软基刚柔组合桩设计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斌  单君  郑永卫  周坚 《公路》2012,(9):37-41
介绍了刚柔桩同体组合技术的加固原理,同时介绍了其与劲性搅拌桩的不同点。刚柔组合桩单桩及复合地基的荷载传递机理与劲性搅拌桩及长短桩复合地基有所不同,存在荷载扩散的双层模式。研究了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发挥的不同影响因素,当进行刚柔组合桩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时需考虑插入管桩对水泥土搅拌桩的挤密作用、管桩同心植入水泥土搅拌桩中形成土塞效应、水泥土搅拌桩与预应力管桩协调变形情况,结合国内外类似桩型承载力计算公式,给出刚柔组合桩单桩承载力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分别采用平均附加应力法、Boussinesq-Mindlin应力解联合求解法进行路堤荷载下刚柔组合桩复合地基的沉降计算,经实例验证后者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桩土应力比是决定复合地基受力和变形性能的重要参数。通过现场试验,获得了柔性基础下刚性桩复合地基桩顶、桩间土及桩土应力比随荷载的变化规律。试验研究表明:柔性基础下桩土应力比在加荷初期较大,随荷载增加呈波浪形变化,而后又逐渐提高。这和刚性基础下桩土应力比随荷载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通过哈大客运专线新营口车站的现场试验,对CFG桩、MIP桩、褥垫层和钢筋混凝土板复合基础中的CFG桩与MIP桩的荷载分担比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复合基础中CFG桩与MIP桩的应力比随路基填筑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填筑结束后应力比基本维持不变。在填筑结束时平均应力比为4.5,且这种复合地基表现出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刚柔性桩组合的多元复合地基的静载荷试验数据,分析了多元复合地基中刚性桩、柔性桩的桩顶应力及桩端应力随上部荷载的变化;刚性桩桩身荷载传递规律;不同褥垫层厚度对桩顶应力及桩身荷载传递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刚柔性桩桩顶和桩端应力随着上布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刚性桩桩身最大轴力不在桩顶,桩身负摩阻力随着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垫层厚度的增加,刚性桩桩身负摩阻力增大,最大轴力位置下移。  相似文献   

14.
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水泥粉喷桩地基在填土荷载下桩土应力分布规律进行了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土应力比与荷载水平及桩土特性有关,其值随填土荷载的增大而增大,且存在最大值。粉喷桩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还具有时效性,即在填土过程中,桩土是互相协调共同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的关键是确定复合地基内部应力场分布。但目前各种计算模式中往往假定桩间土荷载覆盖于整个复合地基上,与实际中桩间土荷载仅覆盖于桩间土上这种差异导致计算结果较实际偏大。笔者基于Boussinesq解修正了桩间土荷载引起的附加应力计算模式,并研究了深度、置换率、桩径等因素对两种计算模式的影响规律:两种模式计算的附加应力差距沿深度逐渐增加,在2~7倍桩径深度处达到最大值,而后沿深度又略有缩小,并趋于稳定值;置换率越大,差距越大,而桩径基本无影响。  相似文献   

16.
CFG桩身外侧套上内径合适的波纹塑料套管形成统一整体,能较好改善耐久性和表面受力特性,采用理想弹塑性荷载传递函数,提出了一种竖向受荷桩顶荷载与位移比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某矿区周边CFG桩工程,按照相似理论设计完成天然路基、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波纹塑料套管+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土工格栅+波纹塑料套管+煤矸石CFG桩复合路基4组模型试验,得到复合路基在加载过程中的沉降、桩土应力比、土工格栅拉应变等变化规律,初步探讨波纹塑料套管和土工格栅对CFG桩复合路基受力特点和变形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波纹塑料套管包裹桩身,能提高复合路基承载能力,降低桩土应力比和桩土荷载分担比,其中桩土应力比峰值降低29.5%,桩土身荷载分担比峰值降低7.8%,桩端阻力比与荷载呈负相关,且荷载越高,相关程度越显著;土工格栅作用于碎石垫层,桩土应力比提升幅度为10.7%~23.5%,桩土荷载分担比提升幅度为2.9%~8.4%,路基整体沉降、桩端阻力比进一步降低;随着荷载不断增加,土工格栅拉应变提升幅度越来越快,其中桩顶土工格栅拉应变最大,四桩区域中心最小,验证了土工格栅的张拉膜效应。  相似文献   

17.
以西部管道工程兰州原油末站为工程背景,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分别研究了不同荷载、褥垫层厚度、桩体模量及桩径对饱和黄土地区中CFG桩复合地基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沉降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桩间土荷载分担比随着荷载的增加逐渐减小,而桩荷载分担比逐渐增大;承台的沉降随褥垫层厚度增加略有增加,桩顶沉降却略有减小,且当褥垫层厚度相同时,桩土应力比随着荷载的增加而增大,在相同荷载下,桩土应力比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沉降与桩体模量的变化关系类似于玻尔兹曼函数;沉降随桩径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18.
对软土地区静压管桩的静、动载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工作荷载作用下软粘土中桩侧摩阻力呈抛物线分布,在循环动荷载下存在退化效应,并对此进行初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动力循环荷载作用下,桩身上部软土层出现弱化现象,导致桩身上部的侧摩阻力减小,桩的下部粉质粘土与粉砂层侧摩阻力有所增加,但这种现象随动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9.
谭慧明 《公路》2008,(3):1-7
桩承加筋路堤中褥垫层对桩土应力的调整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桩土应力比是桩土应力调整结果的直接表现,而路堤土拱效应以及褥垫层刚性承台效应对荷载调整作用正是桩土应力调整过程的体现。利用有限元对路堤荷载下PCC单桩以及加固范围内的土体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分析认为,褥垫层对桩土应力调整的过程和结果均会产生影响,随着褥垫层模量、厚度、粘聚力以及内摩擦角的增加,土拱效应虽会遭到削弱,但褥垫层刚性承台作用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更多的荷载转移到桩体上,桩土应力比增加。通过总结认为,改善褥垫层性质,加强其对桩顶局部压入作用的限制是保证桩体承担较多荷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文中主要将静态松弛界面单元法进行应用,介绍了基于力分配法的静态松弛界面单元方法的基本原理,编写了相应的程序;给出了力分配求解与静态松弛界面单元方法求解的算例,并用界面求解方法模拟岩土工程中的静力压桩问题,分析了轴力和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从桩顶荷载、桩体下沉的关系等方面对静压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